首页期刊导航|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张克勤

双月刊

0258-7971

yndxxb@ynu.edu.cn

0871-65033829,65031498,65031662

650091

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历史悠久,1938年8月出版了《云南大学学报》第二类(数理版)第一号,为外文版,第1篇为世界著名数学大师的论文“Om Two Affine Connections”(两类仿射联络)。改革开放以来,学报立足本校,面向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学术质量,编排规范化,标准化,编辑部现代化建设方面,成绩显著。近10多年来,共获省部级奖9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滇南一次暖区暴雨过程的雷达反演风场分析

    高正南杨素雨王飞业红伟...
    709-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ERA5 再分析资料、探空资料和CINRAD/CC普洱天气雷达数据等多源资料,对2020 年8 月7 日滇南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尺度和中小尺度系统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强降水是典型的暖区暴雨过程;②500 hPa东风波和 700 hPa低涡系统是主要的影响系统,200 hPa高空辐散特征加强了低层系统的发展;③本次过程发生在高湿、高能、强垂直运动的大气环境背景下,孟加拉湾低压为滇南局地强降水提供充足的水汽,水汽通量散度强度达-4.6×10-6 g·cm-2·hPa-1·s-1;副高在滇南地区向北凹陷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积累,∑θse≥260℃的区域与地面 6h强降水落区对应一致;特大暴雨发生期间伴随有能量和强暖平流输送;④中尺度对流系统生命史完整且漫长,回波原地生消,中心稳定少动,"列车效应"明显,低质心暖云回波贡献了短时高效的降水,导致地面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落区局地性强;对流发展旺盛阶段存在明显小尺度次级环流和水平气旋式辐合,二者投影位置一致,呈现出对流系统三维立体运动特征;地面投影附近集中出现 20 mm·h-1 以上短时强降水,最大 78.6 mm·h-1;⑤滇南地形对东(抬升)、西(降低)两股气流截然不同的影响加剧了辐合区垂直运动发展,在"喇叭口"地形隔挡下两股气流长时间交汇对峙,为特大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暖区暴雨天气诊断雷达风场三维变分反演中小尺度系统地形滇南地区

    金属锂枝晶生长机制及抑制方法进展

    黄月顾宇商虹
    720-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锂金属是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然而,锂枝晶的生长严重阻碍了其实际应用.文章介绍了锂枝晶的主要生长模型(固态电解质膜保护生长模型、电荷诱导生长模型、薄膜生长模型等)、影响因素(温度、电流密度、电极过电位、固态电解质膜、沉积基底等)和先进表征技术(原位表征),并综述了近年来抑制锂枝晶生长的方法及研究进展(稳定沉积主体及表面修饰、固体电解质膜改性、使用高盐浓度和纳米化电解液、固体电解质等),最后,对锂金属电池的应用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锂枝晶生长模型影响因素表征技术抑制方法

    浸渍法制备MgO/ZrO2催化氧化NO

    田文珊龚宥精李秋瑾段开娇...
    727-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浸渍法制备MgO/ZrO2 催化剂.通过XRD、SEM、N2-吸附/脱附等表征结合催化剂活性测试,研究了催化剂焙烧温度(200~800℃)对催化氧化NO的影响.进一步探究O2 含量、催化剂粒径对NO的转化率的影响.结合FTIR表征对最佳实验条件下反应前后的催化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焙烧温度下的MgO/ZrO2 只显示出ZrO2 的特征峰,催化剂焙烧温度≤300℃时,MgO/ZrO2 催化剂为不定型,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氧化锆逐渐由无定型向四方相氧化锆转化.催化剂活性测试结果显示:800℃焙烧的催化剂更有利于催化氧化NO.MgO/ZrO2 催化氧化NO的效率与比表面积无相关性,而与催化剂堆积形成的狭缝孔有关.当O2 体积分数为 5%,催化剂粒径为 0.894 mm(20 目),NO转化率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反应温度为300℃时NO转化率达到最佳,为96%.

    浸渍法MgO/ZrO2催化氧化NO

    H2O2+KOH氧解云南褐煤提取黄腐酸实验研究

    袁申富原照然尚睿航邓晋...
    735-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采用H2O2 与碱液混合氧化法从褐煤中提取黄腐酸(FA),在H2O2 的氧解活化作用下探究不同碱液(NaOH、KOH)对FA提取的影响.选用KOH+H2O2 对FA进行混合氧化提取,通过滴加消泡剂控制反应速率,同时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在最优条件下(50℃下反应 2.5 h)FA产率达 40.00%.利用UV、IR、TG对不同条件下提取的FA进行结构分析,对比发现KOH+H2O2 氧解法提取的FA具有官能团丰富、相对分子质量小、不饱和度低等特点,对K+和H2O2 在提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合理推测.利用Py-GC/MS对FA进行裂解,通过裂解产物对FA的结构组成进行分析,认为FA可能由醋酸、3-糠醛等结构构成,还含有直接提取得到的小分子丝氨酸.根据表征结果提出桥键、含氧官能团、不饱和键的氧化反应过程,为褐煤的资源化利用和混合氧解提高FA产率提供借鉴意义.

    褐煤黄腐酸提取分子结构提取剂氧解机理

    吲哚嗪衍生物的多组分一锅法合成

    陈丽熊雨婷郝天辉周博...
    743-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吡啶乙酸乙酯 1 和苄溴类化合物 2 为原料,以原甲酸三乙酯为添加剂、Cs2CO3 做碱,以乙腈为溶剂,回流反应 7h,四组分"一锅法"合成了多取代吲哚嗪衍生物 3a~3i.实验中发现原甲酸三乙酯在反应体系中作为干燥剂能极好地除去反应体系中残余的微量水分,保证反应顺利进行.所合成的产物都经1H NMR、13C NMR和HRMS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原料易得,操作简单,路线简洁等特点,为筛选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吲哚嗪衍生物提供了新的合成方法.

    苄溴吡啶乙酸乙酯吲哚嗪原甲酸三乙酯多组分

    胶束毛细管电泳分离分析积雪草及其制剂中的4种三萜类有效成分

    郭爱琳张春莉曹秋娥李菲...
    751-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pH=9.72 的40%甲醇-16 mmol/L SDS-20 mmol/L硼砂溶液作为隐运行电解质,在分离电压25 kV,进样时间 7s,进样压力 3447.38 Pa(0.5 psi),柱温 25℃,PDA检测波长 214 nm的仪器条件下,建立了一种胶束毛细管电泳法,能同时分离分析积雪草及其制剂中的羟基积雪草苷、积雪草苷、羟基积雪草酸和积雪草酸4 种三萜类有效成分.运用此方法分析测定积雪草及其制剂中的 4 种三萜类有效成分的含量,加标回收率90%~110%,相对标准偏差均不超过5%.

    胶束毛细管电泳积雪草三萜类化合物

    短药蒲桃叶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卯升丹许文刘东豪贺元彪...
    759-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和 Sephadex LH-20 凝胶柱色谱等分离技术对短药蒲桃(Syzygium brachyantherum)叶子部分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运用NMR波谱技术和文献对照鉴定其结构,从中分离鉴定了10 个化合物,分别为 3β,23-O-isopropylidenyl-2a,19a-d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1)、hyptaic acid B(2)、科罗索酸(3)、软木三萜酮(4)、表木栓醇(5)、粘霉烯醇(6)、daucosterol(7)、(7R,8S)-3,5'-dimethoxy-4',7-epoxy-8,3'-neolignane-5,9,9'-triol(8)、没食子酸甲酯(9)和β-芹子烯(10).其中,化合物1 为新化合物,可能是在分离过程中由化合物2 与丙酮形成的3β,23-缩酮,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短药蒲桃中分离得到.

    桃金娘科短药蒲桃三萜

    22种石竹科栽培种花卉营养价值及抗氧化能力综合分析

    张兴开贺森左加芳胥雯...
    765-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 22 种栽培种石竹科花卉营养价值和抗氧化能力的差异进行了研究.采用相关性、聚类和主成分分析对石竹科花卉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实验结果表明,22种石竹科栽培种花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其维生素C、总黄酮含量与铁离子抗氧化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yridylhydrazine,DPPH)自由基清除率呈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3 种品质指标可归为 3 类,第 1 类以水分和蛋白质含量占优,第 2类以维生素C、总黄酮、还原糖和灰分含量以及FRAP、DPPH清除率占优,其余指标均归为第 3 类.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显示,样品C18 综合品质最优.总体来看,石竹科花卉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和抗氧化能力,是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和天然抗氧化剂的良好植物资源.

    石竹科花卉营养价值抗氧化能力主成分综合评价

    蓝桉叶片桉叶素生物合成机理研究

    付朴艳李华许玉兰曹子林...
    776-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 Labill.)叶片桉叶素合成过程中关键酶活性与桉叶素含量的关系,以不同发育阶段的蓝桉叶片为研究对象,测定桉叶素相对含量和 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R)、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酶(DXS)、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IPPI)、香叶基焦磷酸合酶(GPPS)、桉叶素合酶(CinS)活性,并对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蓝桉叶片成熟度增加,桉叶素相对含量逐渐增加,HMGR、DXS、GPPS、IPPI的酶活性逐渐下降.在一个完整的年生长周期内,桉叶素相对含量在7 月份显著高于其余月份,HMGR、DXS、GPPS、CinS活性在5、6 月份显著高于其余月份.桉叶素相对含量与DXS、CinS活性显著正相关,与HMGR、IPPI、GPPS酶活性极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5、6月份增强蓝桉幼嫩叶片的DXS和CinS活性,可以有效提高桉叶素积累,进而提高蓝桉桉叶油的产量和品质.

    蓝桉桉叶素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酶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香叶基焦磷酸合酶桉叶素合酶

    SARS-CoV-2S蛋白mRNA疫苗对不同毒株交叉中和活性的研究

    童菲赵蕊蕊张润芳张凤莲...
    785-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感染和持续性进化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异,导致现有疫苗的有效性降低,因此人类迫切需要能够建立广谱免疫保护的有效疫苗.作者采用mRNA疫苗技术,设计了原型(Prototype)株刺突(Spike,S)蛋白mRNA疫苗(P0).在S蛋白基因序列中引入氨基酸突变位点,制备了Prototype-mut mRNA疫苗P1~P7,并对小鼠进行了免疫.结果表明,引入Q498R-Y505H-H655Y和Q498R-N501Y突变位点的S蛋白mRNA疫苗可以显著提升对Delta株的中和抗体(neutralizing antibody,NAb)滴度(P<0.05).引入Q493R-Q498R-H655Y和Q498R-N501Y突变疫苗对Prototype、Alpha、Beta、Delta、Omicron BA.1 等多个毒株的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分别为1∶194.0、1∶73.5、1∶32.0、1∶194.0、1∶16.0 和1∶294.1、1∶294.1、1∶64.0、1∶256.0、1∶8.0.同时,引入 Q493R-Q498R-H655Y、Q498R-Y505H和 Q498R-Y505H-H655Y等突变疫苗对Prototype、Alpha、Beta、Delta 4 种毒株的中和抗体阳转率可达到 100%.通过在S蛋白mRNA疫苗中引入点突变的策略,验证了可能具有免疫逃逸或改变受体结合亲和力潜力的氨基酸突变位点的引入对mRNA疫苗交叉中和活性的影响,这为提升mRNA疫苗广谱性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交叉中和活性氨基酸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