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部林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部林业科学
西部林业科学

杨宇明

双月刊

1672-8246

jwcfs@vip.163.com;jwcfs@qq.com

0871-5211394

650201

云南省昆明市黑龙潭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内

西部林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West China Forestry Scienc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西部林业科学》简介 《西部林业科学》系由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省林学会联合主办的公开发行的学术类刊物。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林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云南省优秀科技期、《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西部林业科学》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并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统计源期刊。《西部林业科学》目前影响因子为 0.882,位居云南省学术期刊前列。《西部林业科学》主要刊登林业各专业的科学试验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合评述等方面的科技文章,含造林、林木育种、森林经营、经济林果、森林保护、森林生态、森林经理、森林工业、林产品加工与利用、森林经济、林业应用基础等专业内容。《西部林业科学》聘请了中国资深院士陈俊愉、原联合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主席李文华院士、张亚平院士及孙汉董院士为首席编委,聘请了含四川、贵州、广西、重庆等7 个省市区的35位知名专家学者为编委。《西部林业科学》以云南林业科学技术为立足点,面向中国西部,力求反映中国西部林业科学技术水平,面向全国征订发行。欢迎全国各地的林业工作者投稿,开展学术讨论,促进学术交流。 http:\E-mail:yafinfo@public.km.yn.cn;jwcfs@qq.com 编辑部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黑龙潭盘龙区蓝桉路2号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内 邮 政 编 码:650201 主 编:杨宇明 韩明跃 电 话:(0871)5211394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黎贡牛樟芝线粒体全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

    尹以杭原晓龙陈自宏杨宇明...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高黎贡牛樟芝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及系统发育,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高黎贡牛樟芝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注释并对其组成特征与其他多孔菌目真菌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获得完整的高黎贡牛樟芝线粒体基因组,其大小为 110713 bp。共编码 82 个基因(53 个蛋白编码基因、27个tRNA基因、2 个rRNA基因),有较为显著的A-T偏好。(2)与 11 个近缘物种线粒体基因组共线性分析,发现高黎贡牛樟芝线粒体基因组与其他线粒体基因组有 32 个同源区域,同源区域的相对位置在多孔菌目种间变化很大,在进化过程中发生频繁的基因重排。(3)选择压力分析显示,15 个核心编码基因的Ka/Ks<1,各物种在氨基酸水平上纯化选择起主导作用;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高黎贡牛樟芝线粒体基因组与台湾牛樟芝关系最近,形成独立分支。结果表明:高黎贡牛樟芝线粒体基因组与台湾牛樟芝线粒体基因组相比基因顺序没有发生变化,但存在一段 4209 bp的片段缺失,该分析支持高黎贡牛樟芝成为一个独立新种。

    高黎贡牛樟芝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基因组三代测序

    添加牛樟和阴香基质对高黎贡牛樟芝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影响

    康祖江陈娇娇原晓龙杨宇明...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添加牛樟和阴香嫩枝叶粉末对高黎贡牛樟芝萜类化合物的影响,使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添加牛樟、阴香嫩枝叶和薏仁(对照组)粉末培养液体培养后的菌丝体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分析萜类化合物合成途径关键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在添加牛樟枝叶粉末(BSNZZ-NF)和阴香枝叶粉末(BSNZZ-YF)下,共有 446 个差异表达基因,261 个上调、185 个下调;对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发现,与氧化还原过程及各种氧化还原酶相关的基因被显著富集;KEGG pathway富集分析发现,DEGs显著富集在酪氨酸、乙醛酸和二羧酸、丙酸三个代谢通路中。(2)在高黎贡牛樟芝转录组数据中,共筛选出 43 条参与萜类化合物合成的甲羟戊酸(MVA)途径的转录序列,添加牛樟基质后,HBD9、HMG-CoA、GGT3 和OCS表达量明显上调,HBD12、TPS5 和 SE 基因表达量下调;添加阴香基质后,AACT1、HBD5、HBD8、HBD12、FPPS1 表达量明显上调,HMGS、HMG-CoA、IDI表达量下调。(3)有bHLH、bZIP、MYB 等14 个转录因子与高黎贡牛樟芝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14 个转录因子在添加牛樟和阴香粉末后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参与高黎贡牛樟芝萜类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反应机制提供了参考。

    高黎贡牛樟芝转录组分析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转录因子

    西部地区林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

    谭鑫李涛谭嘉辉
    23-2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林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西部地区林业为研究对象,用新发展理念为基准构建了 5 大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并运用变异系数法对中国西部地区 2011-2020 年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2011-2020 年,西部地区林业高质量发展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由低水平低速发展向高水平高速发展迈进;对西部地区林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贡献最大的是绿色发展,而共享发展是西部地区林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

    林业高质量发展变异系数法水平测度西部地区

    云南核桃栽培区域划分及其评价

    贠新华邓喜庆杨晓松赵廷松...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科学指导与调整云南省核桃产业规划,优化种植布局,在全面调查全省不同区域栽培环境、栽培品种及产量、质量基础上,以云南核桃栽培环境的多样性与特异性、核桃对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全省不同区域核桃品种资源特点、云南相关农林和气候区划等为基本依据,选择对核桃产量、质量起关键作用的 7 个光热水气候因子,建立专家评估指标体系与气候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模型,通过运算形成区划结果及相关图表。结果显示:(1)一级分区将云南省分为六大栽培区,包括滇东-滇东北区、滇中区、滇西北区、滇西区、滇东南区、南部边缘区。(2)二级分区中,全省国土总面积 3841。68×104 hm2,其中适宜区 1334。12×104 hm2,占 34。7%;次适宜区 1148。26×104 hm2,占 29。9%;非规划区 1359。3×104 hm2,占 35。4%。(3)三级分区中,将适宜区划分为最佳适宜区 170。94×104 hm2,占 12。8%;次佳适宜区 920。87×104 hm2,占 69%;一般适宜区 242。31×104 hm2,占 18。2%。次适宜区划分为选择性种植区 645。42×104 hm2,占 56。2%;控制性种植区 502。42×104 hm2,占43。8%。(4)对各区进行评价表明,各区由于自然环境影响,所选择的品种及种植技术有所差异。

    核桃栽培区分区评价云南

    基于MaxEnt模型的大果青杄潜在适生区及其分布变化

    郭立新张春回宫盱彤马小珍...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果青杄作为我国特有的二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利用优化后的MaxEnt模型(基于R语言Kuenm包),预测当前大果青杄的潜在适生区,解析未来气候变化对大果青杄分布的影响,旨在为我国大果青杄种质资源保护及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经 Kuenm包优化,当FC=LQ,RM=0。5 时,AUC 值为 0。937,优化后的MaxEnt模型预测精度最高。(2)最冷季平均温度(bio11)、年均降水量(bio12)、海拔(alt)、等温性(bio3)、最暖季降水量(bio18)是影响大果青杄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贡献率分别为 23。2%、21。9%、17。6%、9。2%、6。7%。(3)大果青杄当前的高适生区主要在秦巴山区一带集中分布;在未来 4 种排放路径下,潜在适生区分布与当前相比更加破碎零散,适生区极具压缩,物种生存压力和种间竞争力加大,呈现出趋向灭亡的趋势。(4)建议对大果青杄天然种群采取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立体保护模式,高适生区就地保护和人工栽培同时开展;中适生区可适当迁入大果青杄,使其有利于大果青杄种群的繁衍和扩散。

    大果青杄气候变化潜在适生区MaxEnt模型保护策略

    文山州野生维管植物多样性及分布特征

    周训康杜凡罗柏青李建伟...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掌握特定区域维管植物多样性及分布特征,是开展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工作。文山州是云南省 6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也是云南省"三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中南部边境热带森林生态屏障和东南部喀斯特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在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整合文献资料,对滇东南文山州野生维管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的多样性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文山州野生维管植物 7900 种,隶属 272 科1778 属,包括蕨类植物 51 科154 属715 种,裸子植物8 科16 属50 种,被子植物213 科1608 属7134 种。物种数最多的科依次是兰科、菊科和茜草科等,物种数最多的属依次是悬钩子属、榕属和秋海棠属等。(2)物种的水平分布,以南部的麻栗坡县、西畴县和马关县丰富度最高,分别是 4394 种、4254 种和 4178 种;其次是西部的文山市和东部的富宁县,分别是 3797 种和 3522 种;中-北部的丘北县、广南县和砚山县物种丰富度偏低,分别是 2613 种、2422 种和2206 种。垂直分布整体呈"中间膨胀型"的分布格局,以1301~1500 m海拔段物种丰富度最高,达 5760 种。(3)文山州珍稀濒危植物801 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95 种,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35 种;国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26 种,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37 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受威胁物种 640 种,其中极危种 72 种,濒危种 233 种和易危种 335 种。可得结论:文山州珍稀濒危植物主要分布在南部物种丰富度较高的区域,是重点保护和关注的区域。

    野生维管植物珍稀濒危植物物种组成地理分布文山州

    大理苍山模式标本植物富集的原因探析

    刘永刚贠新华柴勇李甜江...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理苍山是中国模式标本植物最为集中地区之一。为厘清苍山模式标本植物富集的原因,基于现有文献和物种信息数字化平台(如CVH、iplant、sp2000),对现有模式标本产自苍山或苍山附近的种子植物名录进行整理,获得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模式标本植物名录,并分析其特有性;对苍山植物标本采集的时空动态进行分析,探究苍山模式标本植物众多的历史原因。结果显示:(1)目前共记录苍山产模式标本种子植物 297 种,其中苍山特有种22种。(2)苍山植物标本采集的历史可追溯至1883年。1900-2020年的121年间,有118个年度都在大理发生了植物标本采集事件(频率达97。5%);1905-2017 年的 113 年间,有 80 个年度都在苍山发生了植物标本采集事件(频率70。8%)。在大理采集量出现峰值的16个年度中,8个年度也有在苍山采集的记录,同步率50%。结果表明:(1)苍山的地理位置独特,位于多个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有种群。同时,其紧邻大理古城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滇西、滇西北地区植物探索的重要节点。自 1883 年以来,国内外植物学家频繁造访苍山,促进了新物种的发现与描述,进而增加了苍山产模式标本植物的种类多样性。(2)植物模式标本产地种群携带有物种形态学、生态学和遗传学等有用的研究信息,对其保护宜以就地保护为好。建议加强对苍山产模式标本植物原产地种群的就地保护措施,以保护这一珍贵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标本采集模式标本种子植物大理苍山产地种群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下的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研究

    陈典李云曹光宏刘智杰...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摸清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兽类资源状况,2022 年在纳板河保护区按照公里网格法布设 40 台红外相机进行监测,采用物种相对多度指数(RAI)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研究旗舰物种印度野牛的活动规律。结果显示:(1)纳板河保护区通过红外相机共记录到大中型兽类 4 目 9 科 17 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 种(印度野牛和豚尾猴)和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8 种,6 种兽类评为易危(VU),3 种评为近危(NT)。(2)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赤麂的RAI最高,其次为水鹿和野猪。(3)40 个监测网格中核心区和缓冲区分别监测到 16 和 17 种兽类,其中旗舰物种印度野牛多数活动在区内西北部且向北迁移。结果表明:纳板河保护区内濒危兽类物种种类丰富、种群数量可观且分布面积大,证实保护区多年来针对珍稀濒危物种及旗舰物种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卓越成果。

    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多样性旗舰物种

    油橄榄压条不定根发生的转录组分析

    赵敏刘坤王毅胡青...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明油橄榄生根过程中基因表达调控的变化规律,可为控制不定根发生的关键基因的筛选奠定基础。以油橄榄品种'田园1号'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根粉 1 号(1500 mg/kg)处理油橄榄压条,并在压条后的第 0、10、20、30和40 d取样(记为YT0、YT10、YT20、YT30、YT40)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油橄榄生根过程不同阶段的差异基因的表达变化,挖掘出参与油橄榄生根过程的重要代谢通路及生根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1)压条生根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在YT0与YT10间共1218个,包括829个上调和389个下调;在YT10 与YT20 间共有1157个,包括567个上调和590个下调;在YT20与YT30间共1163个,包括 499 个上调和 664 个下调;在YT30与YT40间共1458个,包括952个上调和506个下调。(2)通过差异基因GO功能注释分析发现显著富集的类名包括细胞膜、催化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辅因子结合、转运活性、跨膜转运蛋白活性、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等。(3)通过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发现参与生根过程的主要通路包括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烷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相互转化、氨基糖和核苷酸糖、核糖体、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等。结果表明:在压条生根过程中,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有关的基因包括ARF、GH3、AUX1、SAUR、JAZ、CYCD3、MYC2 等;与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相关的基因包括β-葡萄糖苷酶、反-肉桂酸 4-单加氧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等;参与生根过程的转录因子包括bHLH、MYB、ERF、NAC、C2H2和WRKY等家族。

    油橄榄压条不定根形成转录组学

    大头茶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杨建欣龚买玉马长乐
    78-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充分挖掘大头茶属植物的潜在应用价值,对近年来该属植物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综述与分析。结果显示:(1)大头茶属植物富含多类化合物,包括三萜类、二萜类、黄酮类、木脂素类、酚苷类、糖苷类、鞣质类、甾体类和有机酸等,其中三萜类化合物达 133 种,二萜类 5 种,黄酮类 7种,木脂素类 4 种,其他类化合物 26 种,展现出其化学成分的多样性。(2)不同大头茶物种间化学成分含量和种类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和不同物种不同部位所含化学成分的差异仍需深入研究。(3)药理作用的研究揭示,部分化合物具有抗菌、抗肿瘤、抗HIV病毒、降血糖和保肝等广泛的药理活性,但目前的药理活性研究主要停留在细胞层面,对活性显著化合物的具体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的研究尚不明确。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未来大头茶属植物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和展望,以期为促进大头茶属植物资源保护、特色林木资源的发掘与定向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大头茶属化学成分三萜类黄酮类抗肿瘤降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