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罗骥

双月刊

1000-5110

ynnups@ynnu.edu.com

0871-5516038

650092

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a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les and Social Scl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学报创刊于1958年,现为“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云南省优秀社科期刊”。主要刊载哲学、宗教学、美学、历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教育学、旅游文化等学术论文及理论文章,有较高的转载率和文摘率。编辑均具有高级职称,有较强的编辑力量和研究能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传说叙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铸

    王卫华孙佳丰
    98-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包涵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中华文化符号.这个国家策略下的大规模航运工程,反映了中华民族协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政治理念,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交融的纽带和精神品格的载体.中国大运河的传说叙事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共享的文化传统与共识的价值观念,表达了运河流域民众在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生成的文化认同与民族情感,也提供了阐释大运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渊源与文化关系的民间视角.传说的传承,是民众唤醒历史记忆、巩固文化认同的过程.在挖掘传说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空间体系建构和文艺创作等途径,实现大运河民间传说的当代传承与活化利用,发挥其在遗产保护、文脉传承与记忆延续方面的文化功能,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民间传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活化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代性困境及其突破

    甘代军高唯唯
    10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语境中,现代性问题面临着比西方更为复杂的理论问题和实践状况,既需厘清现代与传统之间错综复杂的纠葛,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内在张力.在非遗保护实践中,上述结构性张力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的现代性转型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机遇,但也给非遗保护带来了多重困境.在现代性境遇中,由于脱域机制、信任系统、反思性监控和制度体系等因素的根本性影响,非遗保护出现路径依赖之困,保护内生动力不足,保护对象出现片段化.因而,突破现代性语境下非遗保护的各种困境,需要从市场体系重构、社会信任体系重塑和反思性机制完善等方面着手,促进非遗保护动力的增强和文化生态的重建,最终推动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现代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路径依赖片段化反思性

    技术文明时代哲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转向

    卢晓东沈欣怡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哲学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哲学家的培养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技术文明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哲学家.百年来,中西若干哲学家的学缘和知识结构中科学、技术的鲜明痕迹及其哲思已现端倪,哲学家的知识结构需要不同以往.哲学的转向提示哲学本科教育也需转向.牛津大学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哲学专业群提供了方向启发,哲学应成为某种轴心,动态地与技术、自然科学等诸学科应合."应合"区别于"拼盘"与"跨学科",成为高等教育课程论中一个新概念.应建设以哲学为轴心的、具有应合特征的专业群,将学生带至技术和科学前沿发问;重视课程元素、辅修/双学位、微专业、第二学士学位在丰富学生知识结构中技术与科学知识的作用,为哲学家涌现构造环境,让更多哲学家"冒"出来.

    拔尖创新人才新文科哲学家技术文明跨学科

    ChatGPT在高校教育评价中的应用前景:逻辑演变与发展向度

    吕媛媛
    127-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领域正在逐步接受和适应ChatGPT带来的深刻变革,逐渐由独白式与交互式兼容的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教育模式转变.高校教育评价相应地在"教育交互范畴更新""知识生产逻辑转向"和"教育伦理风险呈现"等3个层面上呈现逻辑演变.基于"察知逻辑"和"预测逻辑"的双重价值研判思路,人工智能体尚不足以成为教育主体,尚无法嵌入真人的价值与"洞见";人机共生并不意味着完全平等,人机协同仍然将以人为价值主导和行动引导.基于"助手和助教"的向度,ChatGPT将在释放评估考核的激励功能、完善考核体系的鉴定功能、保障评价效能的引导功能等方面赋能高校教育评价.

    ChatGPT人机协同高校教育评价逻辑演变应用前景

    从家国情怀到族裔流散共同体关怀:当代英国华人文学的历史理路与发展趋势

    汪杨静
    137-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英国华人文学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 3个阶段:20世纪前中期,早期留英的华人知识分子带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书写中国故事,他们以"民族代言人"自居,积极地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风物;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80年代之后,一批以移民为主的华人流散作家涉足英国文坛,他们的目光从"家园回望"转向"异国安家",描述了华人离开故土,到达异国的流散情感经历;21世纪之后,当代英国华人文学出现了一个新趋势,作家笔下的流散主人公不再局限于华人族群,而是泛化为不同肤色的族裔流散群体.当代英国华人文学呈现出从家国情怀到族裔流散共同体关怀的发展趋势,对这一历史路径的学理探究,能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的构建提供参照性文学范例.

    当代英国华人文学流散书写家国情怀异国安家族裔流散共同体

    中国古代灾异记录研究的三种维度

    阳清冯秀英
    147-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灾异记录研究总体上展示出人文、社会、科学三种维度,并在古今不同时代各有侧重,呈现递变.通过灾异文献的汇辑梳理,这种变化表现为:从东汉最初的"人文"审视,到传统社会中后期"社会"与"人文"并重,再到当代学者对"科学"规律的特别追求.关于灾异现象与灾异史的当代研究,可见"科学"与"人文""社会"视角的交融与消长之态.关于灾异思想与主体认知的当代研究,可见以"人文"为主导趋于细致.关于灾异书写与文化记忆的当代研究,大致以"人文"视角为特色走向复合.以上三种维度及其变化,恰是中国学术研究的历史缩影和应有之义,客观展示出其发展空间,预示其未来可能,昭示其价值与意义.

    古代灾异记录研究维度灾异史灾异认知灾异书写

    我校获2项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封2页

    征稿启事

    封3-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