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罗骥

双月刊

1000-5110

ynnups@ynnu.edu.com

0871-5516038

650092

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a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les and Social Scl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学报创刊于1958年,现为“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云南省优秀社科期刊”。主要刊载哲学、宗教学、美学、历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教育学、旅游文化等学术论文及理论文章,有较高的转载率和文摘率。编辑均具有高级职称,有较强的编辑力量和研究能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等教育数字治理的多元行动路径——基于32个案例的fsQCA分析

    李晓虹王梓宁张婷婷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教育数字治理是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研究借助TOE理论框架,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对我国32个高等教育数字治理案例进行分析发现:高等教育数字治理成效受到网络技术支持、数据管理水平、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区域数字化环境等5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单一因素无法构成高等教育高水平数字治理的必要条件;高水平数字治理的行动路径有3条,即数据管理引领下的区域环境助力型、数据管理支持下的部门协同推动型和社会参与驱动下的网络技术嵌入型;为加快提升高等教育数字治理水平,应着力发挥数据管理与区域环境的联动效应,实现数字治理因校制宜;以数据驱动改进部门业务流程,激活高校数字治理内生动力;立足网络技术建设,精准设计校企合作模式,持续推进校企数字治理协同共生.

    数字治理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TOE理论fsQCA

    非介入的介入:中国艺术乡建的当代性策略

    向丽张勰
    10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介入的介入是中国艺术乡建调适自身实践路径的当代性策略,它试图通过对话、协作、融合、共生等非介入的方式来构建多元主体间的联动,使之通过审美经验的交互重构,生成共通的意志与行动,从而通达"美美与共"之境.非介入的介入的隐秘内核在于"让"边缘经验如其所是地显现,以平等作为出发点,而不只是目标;将"艺术介入"实质性地转化为"审美介入",通过可感性的重新分配,实践从主体争夺到主体间性的转化,并藉由微观共同体的建构真正通达对社会生活关系的改造与重构.在此过程中将生成我们对于乡村的新感知以及城/乡、中心/边缘、文明/野蛮等二元对立模式的消解.在多中心重构以及多重文化叠合、流动的当代语境中,这种"弱"而坚韧的姿态在其幽微处向我们发出了真诚的吁请.

    非介入的介入艺术乡建主体间性审美体验微观共同体

    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建构论纲

    曾仲权
    11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必须批判地接受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美学思想启示,揭示哈贝马斯片面强调言语行为(突出言语本身的行为力量)而脱离现实日常生活交往行为的弊端,从意向行为、身体行为、符号行为(包括说话行为、言语行为、写字行为)全面把握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行为,进而进行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的理论建构.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包括缘起论、思想论、形式论、主体论、作品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阐释论、组织论、礼仪论、美育论、境界论、传播论.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思想史意义、文学史意义、批判拯救意义、社会政治意义、理论范式革新意义.

    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哈贝马斯理论建构重要意义儒佛(禅)互补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的历史演进、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刘力波涂雪莲
    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是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伟大实践中生成的理论思考与价值主张.每一种话语的生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和历史进程,近代中华民族意识觉醒语境中"中华民族"话语出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语境更迭中酝酿并生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的良序推进,有赖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两个结合"的重要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构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强烈号召力的崭新理论话语.在此基础上,理晰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的实践进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的理论阐释、内生动力、实践导向、价值旨归更加全面立体地展示给世界,为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提供了完整的言语工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话语保障.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内生动力民族复兴话语保障

    数字中国语境下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的多维挑战与路径创新

    魏红张馨元
    13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中国建设正在形成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的全媒体传播场景,对国际传播的格局、内容和途径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云南,在突破媒介基础设施滞后,从"边陲末梢"走向"开放前沿"的过程中,面临着数字技术加剧传播平台竞争、数字化深度变革引发传播生态重构及数字媒介事件激化国际舆论交锋等多维挑战,亟需全方位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与认同实践的路径创新.研究发现,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赋能,提升精准传播效率;从媒体思维向平台思维转型,构建数字叙事体系;话语建构与平台传播相互包容,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全媒体联动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传播体系4方面是融入全球平台生态,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影响力的关键路径.

    数字中国国际传播南亚东南亚传播生态数字叙事

    论全球政治的空间叙事与差异

    景璟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不仅是行为发生的场域情境和障碍制约,同时还是主体间关系的直接产物与形变要素.全球政治作为一项独特的空间存在,不仅具有"空间的政治性"意涵,同时还阐发出"政治的空间性"特质,融合了行为体对空间的主动建构和空间形塑对行为体的反向影响双重逻辑.全球政治空间一方面承载了全球联合的愿景和理想,另一方面却并未实现对既有空间边界的消融和无政府状态的超越,其深刻依赖于权力、理性和价值等传统政治要素围绕全球主义而发生的变形与跃升,体现为多重逻辑支撑下的空间集合.其中,以权力为注脚的地缘政治通过树立边界的空间构建向全球施与了排他性的空间想象,以资本为授意的全球化在空间压缩的表象背后暗含了对空间分离的本质要求,以价值为引领的全球治理在追寻共通愿景时仍面临着无政府的现实考验.面对不同空间维度的共时性叠加,未来全球秩序的发展需要在对空间逻辑价值的审视、空间层次动态属性的观察和空间融合差异性基础的强调进程中予以探寻.

    全球政治秩序空间建构政治空间叙事多元逻辑

    总目次

    151-156页

    学校举办国际中文教育博士点建设及人才培养讨论会

    国际中文教育学院
    封2页

    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2024学术年会在我校举行

    传媒学院
    封3页

    投稿规范及要求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