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社会科学
云南社会科学

杨福泉

双月刊

1000-8691

0871-64154719

650034

昆明环城西路577号

云南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Yuna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服务。立足云南,面向全国。关注当代社会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倡导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选用具有真知灼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论证周密,讲究章辞,符合语法的学术理论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跨境、边民、边界:拓展边疆治理研究新领域

    方盛举
    89页

    边疆治理现代化与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

    方盛举杨睿哲
    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提出的解决人类未来发展前途命运的愿景设计.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渐进建设过程,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就是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步骤和重要环节.中国边疆地区与周边国家存在天然而紧密的地缘关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联系交往广泛而频繁,繁杂的跨界公共事务需要相邻国家间平等协商治理,才能取得高效共赢的治理效果.推动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是达成合作共赢的最佳选择.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双重功能,一是为中国的未来发展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二是促进中国边疆与周边国家的融合发展,加快边疆治理现代化进程.未来的边疆治理须秉持共生主义理念,统筹边疆治理与跨境区域治理,统筹国内发展与周边发展,统筹国内安全与周边安全,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与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高度耦合和协同演进.

    周边命运共同体边疆治理现代化共生主义跨境区域治理

    国界建设:现代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刘华林
    100-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边界是国家划界行为的空间结果,其本质是国家实现领土控制的一套制度安排.作为现代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国界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是承认和限制主权的标志、领土分配的主要标识、国家安全的重要机制和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现代国家为了实现和强化领土控制权,会对领土边界实体以及附着其上的法律关系、制度安排和政治意义进行创建和优化,这一国界建设过程包括条约性国界建设、物理性国界建设、制度性国界建设、观念性国界建设四个实践维度.

    国家边界国界建设现代国家领土控制

    组织化参与:边民守边固边行为的形式与逻辑

    夏文贵邓琳
    110-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边境治理中,边民守边固边行为是一种参与性行为.而这种参与,又可以分为个体化参与和组织化参与.就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由边境地方政府推动下形成的组织化参与,则是更为普遍的主导形式,并使边民能够以更具针对性、权威性、规范性的方式协助边境管控.与此同时,边民的组织化参与,还在时间、空间和组织类型上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伴随边民守边固边行为的组织化运行,由此产生了多重效应,包括强化边民身份的体制性特征、明晰权利义务关系、规范守边固边行为、扩散戍边文化等.当下,深刻把握边民守边固边行为组织化建设新的发展趋向,需从组织属性的重新定位、组织规模的限度与调适、组织形式的再造等层面来加以审视.

    边境治理守边固边边境群防组织护边员组织化

    净零之路:海湾阿拉伯国家气候政策新动向及其地缘效应

    赵斌魏宸宇
    121-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海湾阿拉伯国家气候政策发生重大调整,一改以往全球反对者身份,相继发布净零目标和气候行动愿景.全球净零提速和海湾阿拉伯国家气候行动直接影响全球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供应链形成,甚至引发新一轮全球能源博弈.此外,向清洁能源价值链的平行过渡是海湾阿拉伯国家净零举措的深层战略考量.新价值链的形成可能催生新的相互依存,并进一步导致域内外国家围绕净零路径展开复杂激烈的地缘争夺.

    全球净零海湾阿拉伯国家气候政策地缘政治

    木本农业边缘化的历史文化成因和过程探究

    杨庭硕张振兴
    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木本农业和草本农业起源时间接近,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贡献各有短长.但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草本农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推广,而木本农业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以至于当下不少优秀的传统木本农业项目甚至面临消失的风险.但木本农业对中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若不先行探明其被边缘化的历史文化成因,那么传承和复兴木本农业就万难付诸实践.事实证明,木本农业被边缘化的关键性历史文化成因乃是历史时期受国家权力历史性选择所致.如何排除历史习惯性思维方式之干扰,将木本农业这一农业门类的重要性尽快、准确地传递给社会各界,为中国木本农业的现代化转型与助推生态文明建设铺平道路,乃当下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难题.

    木本农业草本农业边缘化历史文化成因

    边界、流动与控制:清代水师的缉盗困境及其调适

    宋可达
    141-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前期,国家通过一系列海域勘界活动,建立起一套以海界划分为内核的海洋控御体系,以控制海盗的自由流动,实现对流动人群乃至中国近海海域的绝对控制.然而,从海疆治理实践来看,海界愈分愈细,分散了沿海水师的机动作战力量,加剧了其在统筹行动、跨辖区合作等方面的困难.与此同时,随着海界的固定,水师营汛之间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畛域之见,海洋缉盗的以邻为壑现象日趋严重.面对水师缉盗的结构性困境,清中期以降,清政府试图对原有的海洋控御体系进行调整,包括加强对水师越界缉盗行动的引导、试行跨界巡哨制度、筹建独立的专业化水师,努力突破海界的束缚.陆地国家治理体制与具有高度流动性的海洋社会之间的矛盾,是清代海洋缉盗陷入困境的深刻症结.

    清代水师海界流动人群海疆治理

    北宋漕运影响下的钞盐法变革

    谢祺
    153-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将漕运与淮盐政结合在一起,漕船返程运输食盐销售,以其收入补贴漕运,形成互利的关系,但是北宋盐政的衰败与变革也与漕运出现的问题有关.舟卒境遇低下、漕运官僚腐败、航运水利治理的不稳定都使漕运食盐不断被盗卖、运作效率逐渐低下、食盐运量不足、私盐泛滥、官盐品质低下等问题长期无法得到解决.而通商之议受到漕运系统官员出于自身财务利益立场的反对.北宋末的蔡京钞盐法改革,彻底将漕运与淮盐盐政切割,虽然造成了漕运的进一步衰落,但实现了比漕运更让朝廷满意的财政收入.这是因为钞盐法将官吏从食盐运销中剥离,漕运的诸多弊端不再直接作用于商人自负盈亏的运输,同时蔡京当局也极力保障运输的通畅和排除官吏对航运的干扰,使得钞盐法行之有效,并得以被南宋至清朝等后来的政权所继承,成为全国范围内最主流的盐政运销制度.

    北宋漕运淮盐钞盐法官僚腐败蔡京

    希望的"云"田野:新农人数字劳动的过程分析

    伍麟朱搏雨
    163-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农人数字劳动通常围绕农业生产、劳作技能、乡土人情等优势展开,具体鲜活地展现乡土社会的田园风光和地方话语.基于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在"情感—活动—效应"的分析框架下,阐释论证新农人数字劳动的情感基础、丰富路径和外溢效应:新农人数字劳动依托"劳有所愿"的情感基础,夯实个体与乡村社会的再联结,重回乡土的生计策略,反映新农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期望;利用"劳有所创"的丰富路径,依附田园之上的传统农业劳作数字化转型,加上适应市场竞争的创业行为,焕发出乡村数字经济的现代化活力;通过"劳有所得"的外溢效应,复苏乡村熟人社会的公共生活,优化改善个人的生活机遇,探索享受数字红利的乡村通道.这些优势表明,数字劳动为现代化进程中村庄转型和农民身份再造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

    新农人数字劳动返乡创业乡村振兴

    整体性保护视野下文化景观遗产地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景迈山为例

    田艳罗渝涵
    17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景观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都强调将人和非物质要素纳入到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之中.遗产地的产业发展方式深刻影响着遗产保护效果.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地的产业发展因申遗成功迎来新的机遇,但由于整体性保护理念在制度中并未得到充分明确且在实践中认识不足,遗产地产业发展重点偏向物质要素而忽略了非物质要素,导致茶产业发展思路和村寨利用方式与遗产保护目标契合度不够,文旅产业偏向观光而没有全面展示遗产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断层风险,影响了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根基.挖掘非物质要素的产业价值,以整体性保护视角重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践行传统生产生活赋能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并在制度上明确整体性保护理念、完善产业发展引导和扶持规范,或许是化解遗产地发展需求与遗产保护间矛盾的可行策略.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非物质要素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