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社会科学
云南社会科学

杨福泉

双月刊

1000-8691

0871-64154719

650034

昆明环城西路577号

云南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Yuna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服务。立足云南,面向全国。关注当代社会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倡导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选用具有真知灼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论证周密,讲究章辞,符合语法的学术理论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家发展动力:概念探索与理论研究

    黄昊陈周旺吕雅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发展动力分为存续性动力和驱动性动力两大类.前者是指国家发展的持续力和活跃力,后者则由生产力、发展力和创新力这三个结构性因素组成,以此构成了三种国家发展动力结构:以生产力为核心驱动力的国家发展动力结构,以发展力为核心驱动力的国家发展动力结构,以创新力为第一驱动力的国家发展动力结构.正是这三种国家发展动力结构最终决定了国家发展的三种类型,分别是生产驱动型国家、发展驱动型国家、创新驱动型国家,这也代表了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从动力链的角度,国家发展取决于有效的国家战略、科学的治理能力以及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有序联动.

    国家发展动力国家能力现代化

    现代化、治理与国家发展的进路

    申剑敏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的持续改革和发展,对于推进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根本性举措,这已成为 20 世纪的共识,意味着国家在现代化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被重新认识.近代西方国家更多地是充当资本扩张和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样的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里是不可改良的.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的国家都纷纷试图强化其治理功能,虽然有的成功,有的不那么成功,但都体现出国家发展的意愿.以治理为中心的国家发展,逐渐取代了以制度模仿为主的国家建设,成为一种新的历史趋势.从中国国家发展的实践来看,治理呈现出四个基本维度,包括以政党为引领、以社会为基底、以创新为动力和以全球为前瞻,这代表了中国之治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的新选择.

    国家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发展动力与青年群体认知:基于"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2009-2021)"的研究

    辛艳艳桂勇郑雯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群体是国家发展中的关键社会群体,其对国家发展、个人发展的认知决定其是否能成为国家的发展动力."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2009-2021)"的研究数据表明,青年群体在国家发展认知上以高政治认同和温和民族主义为特征,在个人发展认知上强调经济独立和独特的生命进程体验.在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关系上,二者之间存在的张力集中体现在社会流动下降后青年群体主观认知矮化、新物质匮乏下产生不公平感和相对剥夺感、价值观念和经济利益衡量下代际冲突的不同实践面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应高度重视新生代青年群体对相关社会政策是否赋予其"主体性"的感知,以及底层化心态倾向和类己观世产生的认知茧房效应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新生代青年发展网络社会心态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阈下妇女幸福生活教育口号研究——基于《新中国妇女》(1949-1966)文本内容的考察

    刘苧
    2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妇女》(1949-1966)文本中关于妇女幸福生活教育口号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推动妇女教育与发展的具体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视角下,这些口号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妇女的深切关怀,还通过多元化教育手段促进了妇女的自我提升和社会融入.它们鼓励妇女将个人追求与社会建设相结合,实现了个人幸福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同时,这些教育口号也塑造了新时代妇女的精神面貌,增强了她们对新中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理解妇女运动历史与探索幸福生活路径提供了宝贵视角.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妇女幸福生活《新中国妇女》幸福生活教育

    知识规范的最初规定:感性"清楚明白"——兼论知识论规范性问题之争

    毕文胜杨晶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在本质上是规范的,其规范性不仅体现在当前主流解释的知识的规范性作用上,更根本的是体现在知识规范性内涵上.在逻辑与概念分析之外,从历史中可以发现感性清楚明白是知识自身规范性的第一个内涵规定.这一发现,必将有助于知识规范性诸多难题的新理解.

    知识规范感性"清楚明白"

    网络犯罪治理的两种模式:规则型治理与技术型治理

    谢登科
    4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犯罪已经成为当下最主要的犯罪形态和类型,网络犯罪治理需要深度融合法律规则与科学技术,既需要借助于法律规则,也需要借助于算法、代码等信息网络技术,实现"规则型治理"与"技术型治理"的有效协同.在网络犯罪的规则型治理中,可能会存在犯罪治理有效性与规则体系融贯性的冲突,这既包括内部的融贯性问题,也包括外部的融贯性问题.科学技术会从正反两个层面影响国家对网络犯罪的治理能力.规则型治理主要是通过事后惩罚的方式来治理网络犯罪,其治理主体通常是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等国家专门机关,其治理措施具有法定性、封闭性.技术型治理则主要是通过事前预防措施来治理网络犯罪,其治理主体通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等商业主体,其治理措施具有多样性、开放性.技术型治理的诞生和兴起,并不是要完全替代规则型治理,它们完全可以协同发展.网络犯罪的规则型治理无法脱离相关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可用于辅助规则型治理的有效实现,很多技术型治理措施已经上升为网络犯罪治理新兴领域法中的法定措施或者义务.

    网络犯罪规则型治理技术型治理协同治理

    网络犯罪防治中的轻罪扩张及其限度

    郭旨龙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犯罪的防治目标导致刑法不断扩张.当前最为典型的问题是如何理性认识并调适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防治功能及其限度.在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起诉人数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应当认为本罪的出台和适用基本符合刑事正义,但需要做出一定的调适.其一,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司法基本符合罪刑法定原则,被帮助的行为类型属于刑法上规定的行为类型即可,这平衡了应对网络社会风险和满足公民可预见性的需求,是在网络空间中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的最新趋势.其二,根据罪刑相当理念,从一重罪论处不应当仅仅看重可能判处的刑罚,还应当考虑罪名标签是否适当、全面评价了帮助行为的性质和危害.在帮助多种犯罪行为类型时,认定为本罪更加适当、全面,但可能需要法定刑幅度的增设与匹配.其三,在程序正义上,客观罪量和主观"明知"可以通过严格的程序得以确认,但在打击"两卡"犯罪导致案件"井喷"的态势下,需要调适"两卡"犯罪线下帮助行为的入罪标准.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罪刑法定罪刑相当正当程序"两卡"犯罪

    论互联网平台的反电诈协助执法义务

    单勇李林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源头治理与综合治理离不开互联网平台在"第一道防线"的在线控制,《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对互联网平台向公安机关、监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执法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但技术支持与协助的具体内涵及程序规则尚存在大量的法律留白,亟待细化和完善.对此,应全面梳理反电诈协助执法义务的程序法渊源与治理法基础,结合平台协助执法的丰富实践,探究协助执法义务的基本内涵,把握平台协助执法的初步计算、筛选计算、循环计算属性,厘定响应协助与主动协助两种类型,提出比例调证、紧急协助、跨境调证、在线调证、分级担责、算法备案、实时监测、紧急止付、情况反馈等具体协助规则,从而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平台的数字看门人功能.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技术支持与协助犯罪治理看门人规制

    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关系:面向现代国家的人类学知识生产议题——以博厄斯学派国族研究为中心的讨论

    何明张方亮
    8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学的学术研究自 20 世纪初期开始从初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向,围绕国家建设和国族建设进行知识生产,其中的重要议题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关系.通过梳理、分析和反思最早有组织地转向现代社会的人类学家群体——博厄斯学派关于多民族国家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关系议题研究,运用人类学学科范式调查研究多民族国家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及其统一性整合,抽绎出影响整合差异性以形成统一性过程的文化与政治、文化与文明的关系等关键性因素,能够为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建构中国民族学自主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提供比较和参照.

    文化多样性文化统一性博厄斯学派知识生产

    绿洲丝路民俗交融的实践内涵、显著特征及其对当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

    徐黎丽黄嫚
    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和接受,需要简单通俗的语言和日常生活的参与来引导他们理解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意义和价值.在聚焦绿洲丝路沿线各民族民俗融合的现实情景,以服饰民俗的共适与互动、饮食民俗的多元与共享、居住民俗的采借与创新、交通民俗的演变与互通等与民众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民俗为切口,横向维度透视各民族从生产、生活层面到情感、精神层面深度交融的基础上,总结衣食住行融合的鲜活性、日常性、直观性、民间性等特点,可说明交往交流交融必须落到衣食住行层面,才能因交往而得以生活,因交流得以互鉴,因交融得以共生.最后在交融加深的基础上,才能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回归生活本性.

    绿洲丝路衣食住行民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