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野生动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野生动物学报
野生动物学报

马建章

双月刊

1000-0127

dw0451@126.com

0451-82190700 82192282

150040

哈尔滨市和兴路26号

野生动物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Wildlif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国家林业局主管,国家濒危特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东北林业大学主办。是唯一一份关于科学研究与科普宣传相结合、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国家级杂志。读者对象为大专院校生命科学学院及科学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都及野生动物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河南董寨保护区再引入朱鹮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

    蔡德靖黄华黄治学朱家贵...
    409-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9-11月,对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引入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调查,共发现游荡期夜宿地17个,分布在河南罗山县12个、浉河区1个、光山县砖桥镇1个和湖北大悟县1个,11月朱鹮利用夜宿地15个.对这些夜宿地同步开展野外朱鹮种群数量调查,共统计到268只,其中84.33%的朱鹮种群分布在罗山县.最大夜宿集群数量为46只,集群超过15只的10个夜宿地停歇的朱鹮数量占总数的80.22%.结果表明,罗山县是再引入朱鹮的主要分布地,部分种群已出现向周边其他地区活动迁移和跳跃式向外扩散的现象.野外朱鹮种群中当年出生的幼鸟数量占20.52%,截至秋冬季,朱鹮幼鸟存活率为77.78%.建议加强管理保护区以外的朱鹮栖息地,尤其是再引入朱鹮的新扩散、新迁移地.同时,应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优化朱鹮联合保护措施,对研究朱鹮习性特征,促进再引入朱鹮种群的扩大和复壮有重要意义.

    朱鹮再引入种群同步调查夜宿地种群扩散

    大山雀筑巢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何撷张克勤王春清张恒军...
    415-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次级洞巢鸟是森林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其繁殖期的亲鸟筑巢投入具有重要意义.2019-2022年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内利用人工巢箱,以大山雀(Parus minor)为研究对象,以巢材质量和毛发类巢材质量占比为指标,探究人工巢箱设置、巢材组成及繁殖时期与大山雀繁殖投入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山雀倾向选择小口径(2.8 cm)巢箱(68.35%),投入的巢材质量较高;巢口朝向对巢材质量无显著影响,但对毛发的使用量有显著差异,其中西北朝向的毛发质量占比显著高于东南朝向(p<0.05),东南朝向的小口径巢箱毛发质量占比显著高于大、中口径巢箱(p<0.05),西北朝向则相反,大、中口径巢箱毛发质量占比显著高于小口径巢箱(p<0.05),但两个朝向的小口径巢箱毛发质量占比无显著差异;大山雀繁殖时期第1窝的毛发使用量显著高于第2窝(p<0.05).研究表明,巢箱朝向、口径、巢材中毛发质量占比及繁殖时期能影响大山雀的筑巢投入,大山雀在繁殖期能快速改变繁殖策略并在适宜环境中繁育后代.

    大山雀巢材人工巢箱繁殖时期

    鹿角生长发育与再生机制研究进展

    刘芮佳张盼白加德钟震宇...
    421-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鹿科(Cervidae)动物是反刍动物的一大类群,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鹿科动物种质资源.与其他反刍动物相比,鹿科动物最独特的特点是拥有能够定期再生的器官性骨质角.不同品种的鹿角形态具有较大差异,大部分复杂的大型鹿角主要用于求偶期的争斗,开展鹿角功能与演化的研究对动物遗传学、行为学和生态学有极高价值.鹿角生长发育受多种因素调控,因每年定期再生与快速生长机制,使鹿角成为研究哺乳动物器官再生的理想模型,同时鹿角快速增殖却极少产生癌变的特性也为癌症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有关鹿角生长发育和再生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取得诸多重要成果,本文对鹿角的生物学特征和初生发育、成熟脱落与再生过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鹿科动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深入解析鹿角独特性质遗传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鹿角发育鹿角再生骨骼再生机制鹿科动物

    广西鸟类新纪录——北短翅蝗莺

    胡珂尚袁凌博莫国巍黄立春...
    430-433页

    湖南省蛇类新纪录——花坪白环蛇

    刘佳昱李辉朱乐强张先泰...
    434-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7月27日,在湖南南山国家公园开展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时,在针阔混交林旁的马路采集到白环蛇属(Lycodon)标本1号(标本号HNNU 230727;26°15'2″ N,110°15'29″ E;海拔532 m),并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片段重建白环蛇属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该标本与花坪白环蛇(L.cathaya)模式标本聚为一支,遗传距离为0.1%.综合形态特征及Cyt b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关系,确定该标本为游蛇科(Colubridae)白环蛇属花坪白环蛇,系湖南省蛇类新纪录.

    湖南南山国家公园分子系统学分析游蛇科花坪白环蛇新纪录

    猫儿山小鲵分布新纪录

    崔甄甄武正军杨选云曾志锋...
    441-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已知仅分布于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2年3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天湖国家湿地公园(26°6'21″ N,110°54'14″ E;1 680 m)采集到小鲵标本,经鉴定为猫儿山小鲵,这是继2006年于猫儿山保护区首次发现后的第2处分布新纪录.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COI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新纪录所采小鲵标本与猫儿山原产地标本相聚构成单系,遗传距离0.5%,进一步更新了猫儿山小鲵的分布海拔范围,较之前记录的分布海拔1 966 m以上降至1 680 m,提示该种有更广阔的生态位,这一发现对今后该物种的科学管理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猫儿山小鲵DNA条形码技术新纪录

    湖南省两栖动物新纪录——桂北琴蛙

    程彦林刘京周铝周军健...
    448-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 5月 26日,在湖南省新宁县崀山镇(26°19'40″ N,110°42'54″ E;海拔441 m)进行两栖动物调查时,采集到4号琴蛙属(Nidirana)物种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与桂北琴蛙(Nidirana guibeiensis)相似;基于线粒体COI基因构建的琴蛙属部分物种系统发育树显示,此次采集的琴蛙标本与桂北琴蛙聚为一支,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1.00/99);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估算本次采集的琴蛙标本与模式产地(广西兴安)标本间的遗传距离为0,远小于琴蛙属物种间的遗传距离(2.7%~14.4%).综合形态学和系统发育比较,确定此次采集的琴蛙标本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琴蛙属的桂北琴蛙,系湖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纪录种.

    琴蛙属桂北琴蛙新纪录湖南省

    广西掌突蟾属新纪录——侗掌突蟾

    曹宇阳蒋瑛王绍能车静...
    456-460页

    投稿须知

    封3页

    作品选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