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建筑艺术中的地理特征探析

    崔换峰
    125-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分析地理特征对建筑艺术的多重影响,探索自然与人文因素如何交织塑造建筑形式与内涵,推动其多样化与可持续发展.方法:采用文献分析与案例对比方法,从自然地理(气候、地形、资源、生态)和人文地理(文化与宗教、历史与传统)两个层面对建筑艺术进行系统研究,考察不同维度之间的动态关系与表现形式.结果:气候和地形等自然地理对建筑结构、选材产生直接影响,而文化与宗教、历史与传统等人文地理则在建筑风格与象征意义上起主导作用.建筑艺术实现了地域特性与美学表达的高度结合,同时推动了地域文化的延续和生态设计的落地.结论:地理特征在建筑艺术中体现出复杂且多元的作用,既影响物质形态的建构,也渗透于精神表达的深层内核.未来设计应充分融入地域生态与文化资源,通过平衡艺术表现与环境保护,为建筑实践探索出更加多样化与可持续的路径.

    建筑艺术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文化可持续建筑设计

    山西晋城潘家十三院民居建筑艺术特征解析

    李琰君黄晖尧
    128-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如果说山西传统民居是见证古代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活化石",那么晋商大院的建筑艺术就是该地域文化的"诉说者".潘家十三院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的南安阳村,是晋东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也是晋商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文章旨在研究晋城"潘家十三院"的地域性特征和个性,为分析晋东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特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地调研、数据测量方法,对建筑图、构件图、装饰纹样图进行绘制与归纳.结果:分析论证得出潘家十三院的院落布局、建筑单体形制特色以及木雕、石雕、砖雕、匾额的装饰艺术特征.结论:一是院落功能明确,内外分明,方正布局,适中和谐,规整统一.二是院院相通,均为二层楼房,等级高的院落有设出檐长廊,核心老院为"九间头"四合院,是四大八小式院落的变形.三是三个花园东西并列连通,面积近乎相同,江南园林风格在晋商大院中是一个特例.四是三雕艺术是该院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门帘架、石狮、影壁、匾额为例,梳理其装饰特色,主要以动植物纹为主,题材丰富,展现了潘氏家族对大自然、对社会的美好期望、对自我的严苛要求,以及对后代为官廉洁的期许.

    山西晋城潘家十三院建筑艺术建筑形制装饰艺术

    装饰图案的设计与运用研究

    王鑫
    13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装饰图案是基于人类的审美需求创造出来的,渗透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反映不同时期的文化底蕴、精神内涵、民俗风貌.文章研究装饰图案的设计与运用,以供相关从业者借鉴学习.方法:文章在使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的基础上,结合图像分析法,梳理现代装饰画图案以及宋代介休窑陶瓷装饰图案的造型特征、构图规律、设计方式等.结果:在造型特征上,通过平面化的处理,确保其秩序感强烈、轮廓精简、平面规整.在构图上,追求自由创造,不拘泥于空间透视,把握主体特征,有一定的秩序感,使画面生动有趣.在设计方式上,主要基于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融洽、节奏与韵律、动与静等五个方面进行设计.结论:现代装饰画图案夸张有趣,传统装饰图案富有内涵,虽然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在构图规律、设计方式上有共通之处.

    装饰图案设计运用

    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传统文化元素应用方法研究——以中国传统纹样为例

    林立
    134-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公共艺术和传统纹样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照搬与堆砌符号,如何让传统纹样符合当下时代语境,引领大众的审美倾向,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文章尝试运用符合时代特性的艺术创作手法,将公共艺术与中国传统纹样结合起来,为公共艺术如何与大众实现精神交流,更好地体现其公共性,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方法:通过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梳理公共艺术的概念,从大众性、公共空间和公共精神三个方面明确公共艺术创作的本质;收集分析大量国内外公共艺术作品,找准当下公共艺术发展趋势,从中提炼出内涵转变、形象重构、时代风格展现三种方法,并加以阐述论证.结果:提炼传统文化符号的内涵并加以转化,既能延续中国传统审美情趣,又能使其符合当代语境;对传统视觉形象进行解构与图腾化,既能避免照搬传统形象,又能引发大众的情感联想;引入展现时代风格的像素艺术、欧普艺术等,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焕发新的活力.结论:文章探索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方法,以使传统纹样符合当前大众审美与历史语境,保持生命力.将中国传统纹样融入当代公共艺术,既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又能激发民族自信心.而在公共艺术中运用具有地域及民族特征的中国传统纹样,能够提高其辨识度,使其符合特定场域.

    中国传统纹样公共艺术文化

    乘务专业贯通培养的融合策略探究——以茶文化与英语教育为例

    贾雷丽思智小冬
    137-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究茶文化与英语教育在乘务专业贯通培养中的融合策略,旨在提升乘务专业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和茶文化素养,以满足国际航班服务对高素质乘务人才的需求.方法:首先,分析茶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包括文化内涵、语言学习促进作用及国际视野拓展功能.然后,结合乘务专业英语教育的特点与需求,如服务技能、跨文化交流能力及紧急情况处理能力等,提出具体的融合策略,包括将茶文化融入英语教学课程、通过模拟国际航班茶文化服务开展实践教学、对比分析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及其英语表达,以及组织茶文化主题的英语创意活动.结果:实施上述策略,能显著提升乘务专业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和茶文化素养.学生不仅能够用英语流利地介绍茶文化,还能在国际航班服务中灵活应对茶文化相关交流场景,有效提升服务质量.随着学生对茶文化理解的逐渐深化,其个人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也将得到提升.结论:茶文化与英语教育的融合在乘务专业贯通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英语交流能力的提升,更深化了他们对茶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融合教育,乘务专业学生能够成长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文化底蕴的高素质乘务人才,为国际航班服务提供有力支持.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也为其他专业领域的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融合提供了有益参考.

    茶文化英语教育乘务专业贯通培养

    课程思政理念下ChatGPT赋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闫五一
    140-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ChatGPT作为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和智能交互功能.随着其进入教育生态,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迎来深刻变革,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应对科技创新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应率先发力,将学生培养置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链条的首要环节.方法:本研究关注人工智能等数字化转向,通过分析国内外科技人才发展态势,结合课程思政理念探索教育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结果:提出在科技创新中,学校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科创平台搭建,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通过充分利用平台和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平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科创资源聚拢,引领社会创新环境和教育理念,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教育项目,形成合力,推动科创教育发展.结论:借助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大中小学校能共享教育优势资源,强化专业沟通与交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字素养,积极推动教育领域在科技创新方面深度融合,培养出更具创新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ChatGPT课程思政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语言类志愿者服务现状及趋势探究——以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9市为例

    郭小倩黄乐幸黄瑜丹祝诗琪...
    143-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深入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 9 市语言类志愿者的服务现状与发展趋势,明确其在大湾区建设中的角色和价值,为优化语言类志愿服务提供依据,更好地助力大湾区发展,使其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发挥更卓越的作用.方法:依据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从多维度剖析语言类志愿者的工作.针对语言类志愿者在翻译、文化交流、语言培训、应急服务、无障碍语言服务等领域展开详细分析.同时,采用实际案例分析与数据统计相结合的方法,以广交会、国际体操赛事中的志愿服务情况为例,了解志愿者在大型国际活动中的表现;通过研究广州图书馆、珠海金湾图书馆等组织的语言培训活动,获取志愿者在语言培训方面的成效数据,从而全面掌握其服务情况.结果:语言类志愿者的服务卓有成效:在翻译方面保障了国际交流的顺畅,在文化交流中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语言培训提升了民众的语言能力,应急服务确保了信息及时准确传达,无障碍语言服务增强了特殊群体的参与感.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翻译准确性在复杂情境下有待提高、志愿者培训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应急服务响应速度需加快等.结论: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完善志愿者培训体系,增加针对性训练内容,提高志愿者应对复杂场景的能力和专业水平;优化应急服务机制,提高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统筹管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采取上述措施,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类志愿者服务朝着高质量、专业化方向发展,更好地服务大湾区战略建设,促进大湾区融合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9市语言类志愿者语言服务发展

    文化强国建设视域下艺术创新与多元文化融合实践研究

    李丽珍李霞廖保华
    148-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艺术创新与多元文化融合如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并分析其实现路径.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的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社会实践,深入探讨文化遗产活化、艺术形式创新、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教育与社会实践强化等方面的成就.通过考察敦煌艺术的数字化转型以及跨领域艺术项目,详尽地展示艺术创新与文化多样性相结合所取得的显著成效.结果:研究显示,文化政策为艺术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技术进步促进了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而多元文化的融合则拓宽了艺术表达的空间.实践证明,通过数字化保存与传播、文化创意设计以及跨媒介与多感官艺术探索等手段,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并实现了现代化转型,同时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结论:艺术创新与多元文化融合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通过政策支持、技术赋能和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可以激活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并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认同.未来,应加强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具有多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以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强国建设艺术创新多元文化融合

    全彩3D打印技术在时尚运动鞋鞋眼片中的创新应用探究

    王茹琰李雪梅
    15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着重探讨全彩 3D打印技术在时尚运动鞋鞋眼片中的创新应用.通过工艺类实验思考全彩 3D打印技术能否简化传统工艺中多个制作步骤,在鞋眼片制作工艺中应用全彩 3D打印技术是否具有可行性,并总结出全彩 3D打印技术在运动鞋创新应用中的可行方案.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概述全彩 3D打印技术,针对打印单元的形态、所结合的织物进行多次试验,尝试通过全彩 3D打印技术打印鞋部件,并总结出将全彩 3D打印技术应用于时尚运动鞋设计制作中的可行方案.结果:全彩 3D打印技术在时尚运动鞋设计制作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够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为时尚运动鞋市场注入新的活力.结论:通过适用织物基材筛选实验,得出适用织物基材需要满足以下要求:具有一定的吸水性,表层粗糙且具有稳固性.确认织物基材实验可得结果:厚度在 0.7 mm、1 mm~4 mm的鞋眼片与织物基材结合的效果较好.由鞋眼孔拔出强度可得结果:棉网织布的鞋眼孔拔出强度最高,麂皮的鞋眼孔拔出强度最低.

    全彩3D打印技术时尚运动鞋鞋眼片创新应用

    基于深度学习声音识别技术的老年听障人群无障碍交互产品设计策略研究

    江雪莹邵斌
    15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龄化人群听觉功能障碍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议题.听力损失不仅损害老年人的感知能力,更会对其身心健康和社会参与造成严重影响.文章以老年听障人群为研究对象,探究以深度学习声音识别技术促进老年听障人群无障碍交互的可行性,探究无障碍交互产品设计策略.方法:基于无障碍设计理论、老年听障人群特征,研究深度学习声音识别技术在辅听软件中的作用.通过声音识别和音频分类技术,实现对语言信息和关键环境声(如门铃声、警报声、婴儿哭声等)的监测、判断与提醒,帮助听障用户通过感官代偿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及时获取声音的重要信息.结果:文章归纳了基于深度学习声音识别技术的无障碍交互产品设计策略,并讨论实现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点,提出优化建议.围绕感官代偿、简化操作、安全隐私及情感化界面,设计适合老年听障用户的交互界面和多模态提醒方式,改善老年听障人群的听力状态,帮助他们更好地生活.结论:深度学习声音识别技术为无障碍交互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使手机辅听软件可以切实为老年听障人群这一特殊群体提供帮助,进而推动社会包容与人文关怀设计的发展.

    深度学习声音识别技术老年听障人群无障碍交互产品交互设计辅听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