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探索
艺术探索

黄格胜

双月刊

1003-3653

wyk1303@163.com;wyk4433@yahoo.com.cn

0771-5316630/5355630

530022

广西南宁市教育路7号广西艺术学院310信箱

艺术探索/Journal Arts ExplorationCHSSCDCSSCI
查看更多>>本刊内容丰富,涵盖美术、音乐、舞蹈等专业以及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维系全国美术、音乐、舞蹈专业教师、学生和专业工作者,推崇浅明晓畅的文风、提神醒脑的观点,兼容提高与普及,并蓄理论与实践,富有专业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敬告作者、读者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探索》编辑部
    1页

    冶春旧调歌残后:《卢见曾晚年半身像》题咏初探

    万新华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卢见曾晚年半身像》是一幅白描小影,莽莽古朴,为佚名画家所作,现于卢见曾逝世之后.卢见曾三子卢谟受赠后于游历之际邀请其父生前文友题赞.面对卢见曾晚年"鹤貌苍颜""雪霜姿"小像,众人联系像主生前身后为政治艺,引发无限感叹.题咏诉说卢见曾的理政为人,歌颂卢见曾的修禊流韵,缅怀之余弥漫着浓浓的感伤气氛.

    《卢见曾晚年半身像》卢见曾题咏观看

    玄英隐所与方天瑞——《浮玉山居图》创作目的与内容再考

    杨东谕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浮玉山居图》至今仍留有若干悬而未解的问题,学界主流对《浮玉山居图》的画面内容与题跋的解读有误.考证"方天瑞"及方干晚年隐居处得到的结论为:《浮玉山居图》是钱选主动创作的,而非为方天瑞定制的斋号图,其创作内容很可能来自方干的隐逸典故以及鉴湖的相关文本.

    钱选《浮玉山居图》方天瑞鉴湖

    寓"颂世之音"于"乡邑之思"——《洪崖山房图》卷诗跋新解

    葛华灵
    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洪崖山房图》与王绂《湖山书屋图》在图式上具有关联,翰林官员所作同题诗文以"图诗卷"的形式表达明代官员的乡邑之思与颂世之音.明代早期政治文化语境中,官员定制思乡山水图体现了"忠孝一体"观念.将"洪崖山"置于"豫章十景"中,是胡俨作为中央文官精英对家乡风景的重新构建,通过将豫章的景观纳入"八景诗"的书写模式中,从而建立家乡与京城的关联.在对家乡与京城山水的观看中,明代早期官员的仕宦生涯与归隐生活都被纳入王朝权力场域之中.

    明初《洪崖山房图》卷诗跋北京八景思乡山水忠孝一体

    岁朝图:元旦、元宵与王朝正朔

    高登科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苏州版画中岁朝题材的盛行,既有皇家推动,也有民间氛围,如蔡卫源版《岁朝图·梅雪争春》和桃坞主人版《岁朝图》.百子题材苏州版画中多有孩童燃放爆竹的场景,应与"春雷百子"的观念有关.清代苏州版画繁盛期与乾隆时期使用"年画"概念的时间相重叠,此时的岁朝图,也应与当时清宫的"年画"概念相契合.

    岁朝图苏州版画《四妃图》正朔年画

    从珍奇柜到多宝格:清宫陈设中的中西文化交融与幻象营造

    陈轩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藏品展示的载体,清宫多宝格与欧洲珍奇柜分别代表了东西方在前工业化时代对于物质世界的探索与解读.二者之间存在着工艺和设计观念上的交流与互通.多宝格在展示皇帝个人品位与世界观的同时,将清宫打造成一个充满诗意与幻象的空间.这从侧面反映出清统治者在应对西方技术与文化日渐渗入日常生活时的姿态.

    多宝格珍奇柜玻璃镜幻象造办处

    李嗣真《续画品录》辑考

    陈祎玮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存李嗣真《续画品录》一卷系托名伪书,而原书早佚.由于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序》中记其书为"空录人名",后世诸多学者认为此书在唐时就已不存.但朱景玄原意并非如此,李嗣真原书在唐代依然流通.《唐朝名画录》不仅征引李嗣真书中品评条目,其后又列《续画品录》中二十五名画作不存无法定品的画家名姓.其后,《历代名画记》《尚书故实》《类说》诸书多有征引李嗣真书条目,李嗣真原书亡佚时间当晚于宋代.今见《续画品录》伪书约出现于南宋理宗年间(1225-1264年)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其后成为通行本流布于世.

    李嗣真《续画品录》版本姚最

    "渡河"与"引路":接受美学视域下丰子恺绘画鲁迅小说的跨媒介叙事研究

    王会青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丰子恺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积极推进者和建构者,将其关注现实、关怀生命的人生美学融入鲁迅小说的跨媒介叙事,有效改变了鲁迅小说受众接受的精英化格局,使鲁迅小说更贴近普通大众,与时代大众的阅读趣味、文化程度、审美能力相适应,受众的接受范围扩大.

    接受美学跨媒介叙事丰子恺绘画鲁迅小说文图转译

    青州北齐菩萨立像新样天衣来源新探

    孙清泮张景峰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东青州及其周边地区发现的北齐菩萨立像多佩戴新样天衣.学界认为这一地区新样天衣的出现受到陕甘等地造像艺术的影响.而根据北朝X形天衣及新样U形天衣的演变过程以及二者与新样天衣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新样天衣由新样U形天衣演变而来.新样天衣最早出现在以青州及其周边地区为主的山东境内,并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产生较大影响,成为隋唐时期天衣的主要样式之一.

    北齐新样天衣X形天衣演变来源

    18世纪晚期英国单幅画展览研究

    葛佳平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幅画展览是在近代英国形成的一种特殊展览形式,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摆脱传统艺术经济模式的可能,也在与大众视觉消费市场的融合中产生了新的视觉特征,这种视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现代视觉模式的萌芽.

    单幅画展览英国约翰·辛格尔顿·科普利视觉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