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韩晓玲

季刊

1002-3194

wkxb@ytu.edu.cn

0535-6902703;6907842

264005

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清泉路32号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注重发表具有下列内容的论文:对已有理论的新见解;对科学方法的新探索;对某一学科领域的新开拓,本刊用稿不拘一格,提倡争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科技创新为主动力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姚树洁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部署,《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特组织策划"体制机制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笔谈"专题.本期特别邀约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院长姚树洁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创新工程首席专家祁述裕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以科技创新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以信息技术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如何理解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研究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特刊发笔谈,以飨读者.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届三中全会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祁述裕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部署,《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特组织策划"体制机制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笔谈"专题.本期特别邀约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院长姚树洁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创新工程首席专家祁述裕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以科技创新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以信息技术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如何理解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研究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特刊发笔谈,以飨读者.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届三中全会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如何理解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唐任伍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部署,《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特组织策划"体制机制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笔谈"专题.本期特别邀约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院长姚树洁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创新工程首席专家祁述裕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以科技创新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以信息技术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如何理解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研究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特刊发笔谈,以飨读者.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届三中全会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工智能发展如何影响劳动力就业?

    张旭于蒙蒙郭义盟
    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发展引起劳动方式的演变,对就业规模产生替代效应、吸纳效应与跨期时间效应三重影响,造成就业结构的极化现象,并赋予就业方式以智能化、多元化与弹性化特征.随着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人机协同"将成为人类未来劳动力就业的新常态.积极应对短期内人工智能发展给劳动力就业带来的挑战,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经济效益与技术选择,把握新兴技术的外生性,扩大新兴产业再生产,强化人工智能的就业吸纳效应;二是技能培训与劳动转型,加深人机协同程度,实现人机双向赋能,弱化就业替代效应;三是宏观引导与政策规制,普及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实施技术冲击兜底措施,淡化人工智能的跨期时间效应,努力实现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增长与劳动力就业稳定的良性经济生态圈.

    人工智能劳动方式演变就业替代效应吸纳效应跨期时间效应劳动力就业规模

    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原磊王山
    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和重要支柱.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完善数据产权制度体系和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来释放人口规模新红利,通过普及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和推动电子商务交易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通过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来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通过绿色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和智能化生态管理来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加强国际间政策对话和建立跨国数字合作框架来助力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发展道路.为此,应通过鼓励数据流通交易和优化数据共享开放环境以释放人口规模新红利;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广数字技术教育与培训以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通过加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构建中国特色数字文明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通过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规则制定和倡导数字经济国际治理新机制以推动全球数字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发展.

    数字经济中国式现代化数据要素市场数据产权制度体系数字技术教育人口规模

    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域贸易开放与碳排放效率提升研究

    邬彩霞曲航宇
    3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绿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沿线各省域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不仅是推进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构建对外贸易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区域主体,更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关键组成部分.以"一带一路"中国沿线省域为研究对象,测度16个省域2010-2020年的碳排放效率,采用贸易依存度衡量沿线省域贸易开放程度,检验沿线省域贸易开放和碳排放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域碳排放效率差异化特点突出,贸易开放与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随着贸易开放度的逐步扩大,贸易开放和碳排放效率呈现正相关性,沿线省域的贸易开放水平越高,碳排放效率越高.因此,要因地制宜制定沿线各省域对外贸易和碳减排等政策,充分发挥相关政策组合对贸易开放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加速绿色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沿线省域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同时,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碳排放效率,能够实现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赢,进一步厚植"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带一路"沿线省域贸易开放碳排放效率DEA

    马克思生态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理念的兼容性

    穆艳杰董瞩宏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生态思想把感性实践理解为"知识前地"创立着并改变着现实的感性世界的活动,把劳动过程理解为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以此为理论前提和本体论内涵,马克思生态思想反对"深绿"思潮所谓的"自然的极限"而承认"自然的限制",反对"浅绿"思潮所谓的"通过自然资源市场化和技术革新来对自然进行合理的管理",主张构建人类与自然的"朋友关系".中国传统生态理念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生命现象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而这个有机整体就是宇宙的真相.中国传统生态理念产生于农业社会的小农经济,因此以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为前提.它认为和谐是人与自然关系最完美的存在形态,但这种和谐关系需要在现代化建设所彰显的主体能动性中作出反思与调适.马克思生态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生态理念的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生态理念可以丰富和完善马克思生态思想.

    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传统生态理念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视域下的全球文明倡议

    刘世强徐惠嫄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深刻揭示了西方中心一资本主导下世界普遍交往的形成过程及内在困境.全球文明倡议基于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使命,着眼于当前世界交往中的现实问题,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指向,通过树立"平等包容"的交往前提、奠定"和合共生"的交往导向、激活"守正创新"的交往动力、拓展"开放发展"的交往空间,提供了人类文明正确交往之道,构成了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当代形态.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普遍交往赋予全新内涵、开辟全新境界、提供全新范式、注入全新动能,是重构世界交往秩序、实现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中国方案,推动了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在21世纪的丰富发展.

    世界交往理论全球文明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从历史法学批判到对理性法的怀疑——青年马克思的两次思想转折

    林钊陈沛丽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自己的学术生涯和学术观点的说明,实际上暗示了他思想发展中的两次转折和两个对手.他是从法学转向法哲学继而转向法哲学批判的,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既要克服只从法律本身出发的历史法学的保守,也要克服从抽象理性出发的理性法学的虚弱.蒂堡、黑格尔所代表的理性主义法学与胡果、萨维尼所代表的历史主义法学关于德国是否制定统一民法典的争论,是马克思转向黑格尔主义并在《莱茵报》上批判历史法学派的动因.马克思认为,历史主义的反动在于其主张的"动物的法"正迎合了德国当时作为"庸人世界"的保守状况.在对《林木盗窃法》的深入剖析中,马克思意识到了物质利益对法的强大制约作用和法理的软弱无力,并对理性法开始产生怀疑.他完成两次思想转折后最终达成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对历史法学和理性法学的共同超越.

    理性法实在法历史法学派《林木盗窃法》

    破解"自身持存"悖论的三重方案——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王时中樊悦阳
    8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身持存"悖论指主体在维持自身的活动中反而导致主体性的丧失,进而产生了"主体—客体""知性—理性""抽象—具体"的对立.与斯宾诺莎和霍布斯等从"对象关系"出发将"自身持存"结构理解为主体以"力量原则"占有外部世界的思路不同,康德与黑格尔试图通过理性的"元批判",以纯粹"自身关系"重构"自身持存"的内容,希望破解这些对立形式.马克思基于"对象性活动"原则对康德和黑格尔的批判进行了"再批判",并以"哲学人类学"的方案综合"对象关系"与"自身关系",试图跳出哲学内部论证"自身持存"的循环结构.从"自身持存"悖论的三重破解方案出发,重构马克思对康德、黑格尔的批判,不仅可以证成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而且还可能将其推进到当代社会哲学方法论的研究中,显示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的独特价值.

    "自身持存"主体理性对象性活动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