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韩晓玲

季刊

1002-3194

wkxb@ytu.edu.cn

0535-6902703;6907842

264005

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清泉路32号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注重发表具有下列内容的论文:对已有理论的新见解;对科学方法的新探索;对某一学科领域的新开拓,本刊用稿不拘一格,提倡争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逻辑

    田鹏颖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探索创造、推进拓展的历史过程到思想理论文化基础,从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到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无不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逻辑.从历史逻辑考察,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是由数代有识之士不断探寻,历经"效法欧美""以俄为师""中国特色"的历史演进过程而找到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从思想文化渊源考察,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渊源、文明底蕴,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从生成机制考察,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化,不是"舶来品",而是"中国造".

    中国式现代化"两个结合"中国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向

    侯衍社靳东超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科学内涵包括:以"第二个结合"为基础,以中国式现代化"六观"为表现的理论成果;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导向,贯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领域的文明范式;以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为支撑,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观照的价值集合;数字智能时代下,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快速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集中体现;以人的现代化为追求,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为指向的意义图景.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实践建构,应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相统一、赓续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统一、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相统一、独立自主与胸怀天下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实践要求

    价值的生成性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历史叙事

    张晓萌张潇梦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价值被视为以超验的象征秩序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单向规训.这种附着于交换价值的同一性法则掩盖了价值生成的潜在真实,只是重新固化了价值的拜物教的神圣形象,塑造出资本主义的"虚假的时间性".从生成性的考察视野出发,价值表现为德勒兹所说的再生产过程的"差异化重复"运动.再生产与价值之间形成超验与经验意义上的交互关系,从而使价值保持在有限的当下之中.对价值的生成性阐释表明,价值只是资本主义实现自我持存的幻象机制,而生产与再生产则在根本上塑造着人类的历史时间.价值的生成性源于人类生产实践对历史的根本规定作用,由此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历史叙事.

    时间再生产价值生成性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张瑞涛刘泽翱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核心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破解人类现代化难题贡献的"中国智慧".立足唯物史观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成与本质,必然需要理性把握三个方面.从逻辑起点看,"全人类共同价值"生发于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汲取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智慧,彰显了引领未来发展的"历史主动精神",是基于社会历史实践的价值自觉.从核心指向看,"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全人类为利益主体,倡导"人类优先"的理念,推动构建了人类文明交往的新范式,是着眼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的价值准则.从理论旨归看,"全人类共同价值"秉持为世界各国人民谋幸福的价值立场,携手世界各国人民推动美好生活的实现,是植根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理想的价值建构.

    全人类共同价值唯物史观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奋斗"话语叙事的逻辑机理与建构路径

    潘娜娜刘思晗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奋斗"是中国共产党话语叙事中的重要概念.中国共产党"奋斗"话语叙事赓续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奋斗"精神,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奋斗观,演化于党带领人民百余年来的奋斗历程.统合"历时与共时"的时空叙事、聚焦"使命与任务"的内容叙事、凸显"自主与自觉"的主体叙事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奋斗"话语叙事的框架结构.新时代要续写中国共产党"奋斗"话语叙事,需要在传承与革新中坚守中国共产党"奋斗"话语叙事的导向、在解构和建构中推进中国共产党"奋斗"话语叙事的整合、在现实和虚拟中扩大中国共产党"奋斗"话语叙事的传播、在内化和外化中增进中国共产党"奋斗"话语叙事的认同.

    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叙事奋斗

    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进展、症结与优化

    杨超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以来,我国在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实践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刻的探索,不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全新制度体系,而且在制度的实施效果上也有明显改进,国家治理效能在新阶段得到新提升,进一步彰显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有力支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平稳推进.但在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导致制度优势转化成本的增加、相关主体对制度优势认识不足、制度优势转化的方式方法相对单一以及对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评价标准相对欠缺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发挥,削弱了我国现代化治理的实际成效.基于此,需要从增进社会各界的制度自信、提升主体的制度执行与实施能力、以数字技术手段赋能制度体系运行运转、构建监督机制改进制度落实与改革效率等方面出发,进一步优化制度优势转化的现实条件和保障机制,不断提升国家现代化治理的效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的制度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国家治理效能治理能力治理体系

    国际投资仲裁确立先例的可行性分析

    陈云东程丹萍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投资仲裁理论和实践没有国内法律体系下的先例概念,但晚近以来,国际投资仲裁庭对于既判裁决的使用具有普遍性,使用样态包括赋予既判裁决"说服力效力""区分性效力""辅助性效力""规范性效力"等.国际投资仲裁"先例"概念正在形成与演化:一方面,附理由裁决和裁决公开奠定了在国际投资仲裁领域可以讨论先例的基础;另一方面,确立先例应建立在肯定国际投资仲裁庭具有发展国际投资法义务和追求裁决一致性目标的认知基础上.

    国际投资仲裁既判裁决先例

    执法权下放背景下乡镇政府的整合功能及其法治实现

    涂广建陈恒敏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行政处罚法》新增第24条,推动行政处罚权下放到乡镇,这标志着乡镇政府行使执法权得到了法律的明确授权.作为国家政权体系末梢的乡镇政府承担着整合基层社会的重任,而执法权下放是逐步破除阻碍乡镇政府发挥整合功能制度障碍的重要举措.乡镇政府发挥整合功能需要从价值整合、利益整合与社会秩序整合三个维度进行,这需要破除乡镇政府执法权配置不合理的体制障碍.因此应当通过推进乡镇政府制度化建设、优化乡镇政府权力配置以及加强乡镇执法资源供给等方式回应现实问题,增强乡镇政府的整合能力,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

    基层治理乡镇政府行政执法整合功能

    数字经济赋能我国生态现代化的机制、路径与政策

    唐萍萍任保平
    8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为我国生态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数字经济赋能我国生态现代化,从理论机理来看,在于数字技术创新变革了经济发展动力、数字产业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数字经济治理提高了生态治理能力;从运行机制来看,主要包括创新驱动机制、融合共生机制、互利耦合机制和优化治理机制;从实现路径来看,主要体现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数字化转型、建立生态资产数据库、构建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数字化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搭建政产学研合作的数字化生态建设平台等五个方面;从政策创新取向来看,要从促进数字经济与生态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升数字生态人力资本及营造数字化生态环境治理新环境等方面进行探索.

    数字经济生态现代化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生态治理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重大调查项目"中国包容性绿色发展跟踪调查"课题组
    100-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和必然路径.新发展阶段,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向好,不仅能够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还在持续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以及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出路,下一步亟需突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困境,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和战略引领,继续做好科技创新引领,构建高水平人力资本支撑,加强城乡、区域及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实现绿色转型与共同富裕间的良性循环.我们应善于利用数字化转型助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多措并举解决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与区域差距问题,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公平,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与社会的包容性发展.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收入差距包容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