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王昌留

季刊

1673-8020

ludongxuebaolk@vip.163.com

0535-6672214

264025

山东省烟台市红旗中路186号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Ludong University Journal(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烟台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等学科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与论文,主要读者对象是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科研人员、研究生及其他科技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山东半岛沿岸海域航行中补给船抗干扰同步控制

    韩国杰刘志朋巩庆涛徐丙莲...
    9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研究了山东半岛沿岸海域航行中补给船同步控制问题,并解决网络攻击和干扰补偿引起的增益时变问题.首先,构造了干扰观测器以提供海洋中的时变干扰估计值,构造了自适应律实时更新未知控制参数;其次,通过将干扰观测器与矢量反步技术相结合,设计一种用于同步的抗干扰跟踪控制器;最后,在1:70比例的补给船模型上进行了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抗干扰同步跟踪控制器能够实现补给船与被补给船的同步航行,并保证闭环同步跟踪控制系统中的所有信号全局一致最终有界.

    航行补给同步控制干扰观测器网络攻击矢量反步法

    基于直角网格的海洋平台波浪砰击预报方法研究

    陈乐张高俊张运兴于雪莹...
    10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海洋平台砰击过程中可能出现波浪破碎等现象,波浪砰击载荷预报是海洋平台数值模拟的难点.本文基于直角网格方法,建立了适用于模拟海洋平台波浪砰击过程的三维数值模型.在介绍模型数值方法基础上,首先对模型造波与消波精度进行了验证;其次,对某半潜式平台进行模拟,以验证模型模拟波浪砰击过程的准确性;最后,利用该模型对某四柱海洋平台波浪砰击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海洋平台波浪砰击过程中的波浪破碎、爬升和砰击等现象.

    海洋平台波浪砰击直角网格

    2011-2021年黄海海域浒苔斑块时空特征分析

    刘佳燕吴孟泉郑龙啸薛明月...
    113-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黄海海域频繁发生浒苔增殖所形成的绿潮灾害,对养殖业、旅游业等产生了严重影响.本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对2011-2021年黄海海域浒苔信息进行提取,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从斑块角度探讨温度及风对其生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浒苔最初于5月末在江苏盐城海域附近被监测,6月末至7月初覆盖面积达到峰值,7月末至8月初在青岛海域消亡;浒苔斑块在生长阶段连通性、聚集度逐渐增强,分离度降低,在消亡阶段,斑块零散,连通性、聚集度减弱,分离度增加;低于25℃时,随温度升高浒苔覆盖面积增加,高于25℃后,温度则是浒苔分布的非主导因素;此外,浒苔的漂移路径与风向高度契合.本研究通过探讨浒苔灾害时空演变过程及成因,为制定有效预防和管理策略,减少潜在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浒苔时空特征斑块生态因子黄海

    基于MODIS数据的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倪杰贾文竹赵娜杜宜臻...
    12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地表呈现出增温的趋势,这会引发一系列灾害事件的发生.本研究利用2003-2017年中国地表温度数据集(MOD11C1和MYD11C1),通过趋势分析法、M-K趋势检验法等,系统分析了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2003-2017年平均地表温度为0.88℃,整体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从四季分布来看,整个研究区内四个季节的地表温度平均值由高到低排列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分别为9.57、1.53、1.51和-9.13℃;研究时段内青藏高原年平均地表温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0.41 ℃;四季的地表温度变化趋势表现为春季降温、夏秋冬三季升温的特点,且秋季的地表升温幅度最大,达到0.70℃/10 a;此外,地表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特征表现为:青藏高原地区海拔每升100 m,年平均地表温度下降0.36 ℃.研究结果以期为青藏高原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提供参考.

    气候变化地表温度时空变化青藏高原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粒径筛分方法综述

    王嘉高仕赵冀自青田双蹄...
    13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固结颗粒的粒度分布在河床或海床稳定性分析、沉积物输移以及沿海扩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数字图像筛分方法.本文依据数据处理结果的维度将数字图像筛分方法分为二维数字图像粒径筛分方法和三维数字图像粒径筛分方法.首先,根据二维数字图像粒径筛分方法所依赖的核心算法将其进行了分类并总结了每种方法的适用性和不足.其次,分析了三维数字图像粒径筛分方法并总结了其存在的不足.最后,依据各个方法优缺点提出了"几何"粒度筛分方法和"人工智能"粒度筛分方法相融合的新构想,即前者为后者提供标记训练集,经过训练后后者可以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数字筛分任务.

    沉积物砂砾数字筛分图像处理

    鲤鱼可溶性蛋白增溶回收工艺优化及营养特性分析

    王远瞩王晓萱左旸张津海...
    14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鲤(Cyprinus carpio)的高值化应用,本文运用pH值转换增溶法优化鲤鱼蛋白规模化增溶回收工艺,对鲤鱼鱼糜在不同pH值下的可溶性蛋白溶解度、可溶性蛋白分子量分布及氨基酸组成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pH值条件下蛋白溶解度呈现明显U型曲线,在pH值为1.0-3.0或11.0-13.0条件下溶解度较高;在pH值为2.0条件下,可溶性蛋白溶解度达到62.72%.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得所有样品的可溶性蛋白分子量主要在10-45 kDa范围内,在pH值2.0条件下,这部分低分子量蛋白占比最高为72.6%,进一步测得此工艺条件下回收的可溶性蛋白中呈味氨基酸含量丰富,其中呈鲜味氨基酸,如:谷氨酸占比达到14.7%、天冬氨酸占比达到11.2%;呈甜味氨基酸,如:丙氨酸占比达到6.38%,甘氨酸占比达到5.8%.本研究结果为以鲤鱼或其它低值鱼为原料,规模化回收可溶性蛋白产品及制备后续的生物活性多肽奠定了前期工艺基础,提高了在食品、饲料等领域开发鱼蛋白相关高附加值产品的潜力.

    pH值转换增溶法可溶性蛋白规模化提取氨基酸组成分析高值化应用

    表面活性剂对超支化温敏聚合物温敏性质的影响

    李慧东刘毅张继凡霍克丰...
    150-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黄河三角洲污染土壤治理而伴随产生大量表面活性剂废水的问题,拟制备以超支化聚乙烯亚胺(HPEI)为核异丁酰基(IBAm)为壳的超支化温敏聚合物,并探究表面活性剂对其浊点的影响规律,为基于超支化温敏聚合物温敏特性分离表面活性剂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详细研究了聚合物浓度、表面活性剂种类及浓度对其水溶液浊点(CP)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质量浓度从1 mg·mL-1增大至16 mg·mL-1,其溶液CP降低16 ℃.除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外,HPEI-IBAm的水溶液与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均导致溶液浊点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升高29~58 ℃.综上所述,不同种类、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可调节温敏聚合物的浊点变化,通过探究其作用规律,为开发利用超支化温敏聚合物分离表面活性剂的方法奠定基础.

    黄河三角洲超支化聚乙烯亚胺温敏表面活性剂浊点

    有机膦酸改性碳纳米管/硫化铋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对Au(Ⅲ)的吸附性能研究

    张万松宋雨桐徐彦宾王峰...
    159-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设计合成新型高效重金属吸附材料有机膦酸羧酸改性多壁碳纳米管/硫化铋(PBTCA-MWCNTs/Bi2S3),对材料进行了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能谱(EDX)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并研究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发现:PBTCA-MWCNTs/Bi2S3有优良的Au(Ⅲ)吸附性能;Langmuir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材料在25℃时吸附容量达到1 655.50 mg·g-1.对该材料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和吸附选择性等方面的研究为Au(Ⅲ)回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水处理Au(Ⅲ)吸附碳纳米管膦酸硫化铋

    膦酸功能化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Au(Ⅲ)的吸附富集性能

    乔小壮谢君泰韩基玮郭磊...
    170-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处理黄金冶炼工业产生的含金废水并实现其资源化利用,本研究通过多氨基多醚基甲叉膦酸与纤维素反应,设计合成了膦酸功能化纤维素(P-PC)吸附分离材料,利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研究了 P-PC对水溶液中Au(Ⅲ)的吸附富集性能.吸附实验表明,P-PC对Au(Ⅲ)的吸附行为符合伪一阶和伪二阶动力学模型及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当pH值为1.0时,P-PC对Au(Ⅲ)的吸附性能最佳.经过3次吸附与解吸循环后,P-PC对Au(Ⅲ)的吸附量仍超过0.5 mmol·g-1.P-PC在吸附富集Au(Ⅲ)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多氨基多醚基甲叉膦酸纤维素金离子吸附富集

    基于氧功能化石墨烯的电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

    赵艺淇朱锦秋袁柏青徐春荧...
    17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墨烯因其出色的导电性能以及独特的物理和化学属性,在电化学传感器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虽然氧化石墨烯引入的含氧官能团会降低其导电性,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些官能团在提高电催化活性、增强抗污染能力及促进功能化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这些特性对于电化学传感器的性能至关重要.本文全面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含氧官能团的单层及多层石墨烯碳结构(统称为氧功能化石墨烯,GO)在电化学传感应用领域的进展.介绍了 GO在电催化、抗污染、功能化等方面的基础性质,包括结构、表面官能团种类、导电性、亲疏水性、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以及电化学窗口等;深入探讨了这些性质如何综合影响电催化活性、防污染和功能化的性能和机理;对基于GO的电化学传感器应用进行了分类讨论;展望了 GO在电化学传感领域的未来发展.基于GO的电化学传感器在生物样品分析、活体检测和可穿戴设备方面将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氧功能化石墨烯防污染功能化电催化电化学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