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语文教学通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语文教学通讯
语文教学通讯

月刊

1004-6097

语文教学通讯/Journal Yuwen Jiaoxue Tongxun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爱的多重性与死的必然性之间的辩证法——《迷娘曲》解读

    韩再彬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迷娘曲》出自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迷娘(之一)》节选自《迷娘曲》,理解课文内涵,需要从《迷娘曲》入手才能整体理解.迷娘短暂的一生是爱与死交织着的协奏曲,其中神秘的死亡与热烈纯洁的爱,始终是迷娘短暂而脆弱的生命中缠绕不清的两条线索.迷娘之爱是威廉成长过程中必然的告别,迷娘之死则并非威廉主观的狠心抛弃,而是"成长"命运的"不愿意".分析迷娘爱的多重性与死的必然性之间的辩证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迷娘曲》潜藏的意义.

    外国诗歌迷娘爱欲

    众生相,苦难史,新生愿——对《包身工》选材经典性的思考

    项香女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包身工》是一篇经典的报告文学,教师教学时,既要抓住报告文学这一体式和选材上的经典性价值,更应深入到文本在选材上的代表性所凸显的立场的鲜明性,紧扣"苦难与新生"这一人文主题,领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对帝国主义及其帮凶的痛恨和对包身工的深切同情,理解底层人民苦难的根本原因及罪恶的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

    《包身工》经典选材苦难与新生

    于不合常理处思考大卫的成长——《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解读

    连中国张维维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家在小说中寄寓的深意往往是潜藏的,并不轻易显露,那读者如何读出深刻、读出发现呢?以小说中的不合常理处作为切口进行解读,往往能切中小说关键.例如以节选文本中大卫成长过程中两个不合常理处作为思考点,从四个方面探寻大卫的成长,就可读懂作者于人物中寄寓的深意.

    不合常理阶层成长

    从"学"到"助人学"——部级精品课《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品鉴

    王莹杨海威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实践能力培养转变.文章以"撰写家乡博物馆游学指南"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参与家乡文化建设,通过课前准备、明确主题确定路线、思考需求搭建框架、实地考察撰写指南、展示方案评选推广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家乡文化博物馆游学指南

    聚焦文化生活,参与家乡建设——部级精品课《博物馆一日游——撰写家乡博物馆游学指南》品鉴

    赵谦谦尹会景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的家园".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文章以"认识、参与家乡文化生活"为大情境,以调查家乡博物馆为切入点,通过开展实地调查、搜集资料及撰写博物馆游学指南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了解家乡,帮助学生找到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家乡博物馆游学指南文化认同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隐性表达——部级精品课《博物馆一日游——撰写家乡博物馆游学指南》品鉴

    佘宇晖向贤琼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内隐性,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才能体现.在新课标十八个任务群中,"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不应是单纯的静态学理研究,而应是借助真实语文情境进行的贯穿学术意识、人文精神和实践意识的课程.

    核心素养当代文化参与内隐性博物馆

    追根溯源探本末,社会变迁寻愿景——部级精品课《<乡土中国>之<血缘和地缘>》品赏

    刘雨
    4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缘和地缘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家族制度和儒家文化紧密相关,但在现代社会中这些关系的影响力有所减弱.文章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法,以费孝通的社会人类学体系为指导,通过辨析血缘和地缘概念、理清二者关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提炼中心句,掌握乡土社会商业模式的特点及外在表现,并能运用文中观点分析当代社会中的生活现象,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赓续传承.

    血缘地缘社会变迁赓续传承

    破"问题"玄机,扬"思辨"大旗——破解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作文题

    顾燕崔国明
    5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的作文题,命题简洁明了,直击社会热点,勾连教考一体.表面上看,该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实际上前后两句话中的"问题"却暗藏玄机:说法一致,但内涵迥异,有很强的理性思辨色彩.因此,唯有放出眼光,破解"问题"玄机,方能彰显思维的深度和层次;也唯有辩证思考、理性分析,高扬"思辨"大旗,方能写深写透.

    新课标Ⅰ卷作文关键词破解

    "问题"的关键不在"答案"与"多少"——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作文题简析

    何其平
    5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的作文题令人耳目一新.文章从命题思路、考查能力和答题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为主线,探究高考作文命题的规律,寻求课堂教学转型路径,落实核心素养.

    命题思路考查能力答题策略教学建议

    猿声在岸,万山已渡——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新观察

    张大勇
    5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作文题在题目字数控制、写作主题的取向以及写作评价上均有一系列拓新之举,在创设新的写作生态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使得2024年高考作文呈现相对独特的风貌.

    高考作文长度锐度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