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语文教学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语文教学与研究
语文教学与研究

晓苏

月刊

1004-0498

ywjy@mail.ccnu.edu.cn

027-67867086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语文教学与研究/Journal 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强化理论色彩、突出探索意识、推动教育。扩大阅读视野、加强写作训练、迎接语文考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立足课标精神,深度解读文本——杨大忠访谈录

    杨大忠左高超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课标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归结为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方面,以此为依据,语言解析、思维拓展、审美探究和文化发掘应当成为文本深度解读的四个方向.文本深度解读有自己的"边界",要受到文本宏观层面因素的制约和牵绊;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对传统观点进行辩驳、纠偏甚至彻底批判,是文本深度解读的主要方向.

    新课标文本深度解读方向

    古天文学知识与古典文学作品解读

    付林鹏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人的诗文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天文学知识.故要深度解读这些作品,就需要对古代的天文学知识体系有所了解.首先,古人在天象观测的基础上,构建起以五宫为内容的星官体系,而古诗文中众多与天文学相关的典故,就是星官体系的反映.再者,古人还将天上的星官与地上的人事进行关联,由此形成了星次分野理论,这一理论在古诗文作品中应用颇广.另外,古诗文作品中,还有古人对天体结构的书写,也值得重视.

    星官星占天体结构作品解读

    统整联动与阅读教学观念的转变

    袁媛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施行,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围绕新课标的落实,本文从形式、思维、效能和评价四个方面,探讨以统整联动的方式推动阅读教学观念的变革,并提出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思辨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新标准阅读教学统整联动

    信息技术支持与语文单元学习任务设置

    李学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文单元学习任务设置直接影响学习方式与效果,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更好地创设学习情境、优化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对学生深层次体验语文学习内容、突显语文学习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需要针对语文学习任务特点、语文学习差异和语文素养发展要求选择、运用信息技术.

    语文单元学习任务信息技术语用素养学习方式

    由"登高诗"的文化底色看杜甫的自我构建

    范丽霞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甫一生四处流落与漂泊,动荡乱离的经历触发了他对民生的忧虑和关切,成为他诗作的重要灵感源泉,那些山岭叠嶂与亭台楼榭成为登高抒怀的理想场所,登高诗是他常写的题材.杜甫的登高诗是登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后世文人登高之作提供了深远的启示和影响.有鉴于此,本文以杜甫的"登高诗"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底色及自我建构等层面对其进行解读,以期为高中诗文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及借鉴.

    杜甫登高诗文化底色自我建构

    祥林嫂:当年不曾有春天,无端又被雪花误——《祝福》里的自然环境描写探析

    陈顺华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祝福》是鲁迅抨击封建礼教、呼唤"改造国民性"的小说力作.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祝福》中的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和社会环境把握较好,但对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关注不够,不利于深刻理解作者创作意图.因此,有必要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春天""雪花""河"等自然环境在刻画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中的作用予以充分感知、理解,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作品主题,提高鉴赏能力,丰富人生体验,思考生命意义,培育人文情怀.

    祝福祥林嫂小说自然环境鉴赏

    《雷雨》主题新解与教学创新

    骆艳红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雷雨》作为现代话剧名篇,被选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般教学常从社会学角度对《雷雨》主题进行分析,认为其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但《雷雨》的经典性表明其主题有着对人性更为深刻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应以研究的心态面对文本,在整体把握《雷雨》创作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症候式阅读,从而将课堂主体转变为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切实完成教学目标.

    《雷雨》主题新解教学创新

    凝视风谣吹皱的柔波——《再别康桥》《蒹葭》联读

    陶兴国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志摩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读书人,骨子里承继的是古典文化传统,潜意识里蕴含着民族文化心理.我们若能在群文阅读思想指导下,将《再别康桥》与《诗经·蒹葭》进行联读,则能直观地发现《再别康桥》只不过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的花儿.经典文学是旷野上轻轻吹过的风谣,《再别康桥》就是风谣吹皱的一河柔波.

    《再别康桥》《蒹葭》文脉相续

    芦苇:见证"孤独"中的"成长"——《孤独之旅》中"芦苇"意象品析

    黎炳晨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篇富有散文特色的小说,《孤独之旅》故事情节缺少冲突,活动场景较为单一,再加上一线教学长期受"小说三要素"分析法的制约,直接导致在这篇作品的教学中,文本特质凸显不够,文本分析缺乏抓手,方法习得难以落实,学生对这篇小说艺术魅力的感受也就无从谈起.紧扣小说文本特质,围绕典型意象"芦苇",挖掘其在情节发展、形象塑造、主题表达上的重要作用,是读懂这篇散文化小说的有效路径.

    孤独之旅芦苇散文化小说

    统编本语文教材课文改动献疑六则

    余义兵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文教材编写者往往会根据编写原则和要求对文本语言做出不同程度的改动.绝大多数改动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有一些改动值得商榷.本文尝试提出统编本语文教材中六个有待商榷之处.

    统编本教材改动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