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药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药学学报
药学学报

王晓良

月刊

0513-4870

yxxb@imm.ac.cn

010-63035012,63026192

100050

北京市先农坛街1号

药学学报/Journal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药学综合性学术刊物,由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承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内容包括药理学、合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生药学、药剂学和抗生素等领域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述评、综述与学术动态等。1999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001年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2002年为第2届国家期刊奖百名重点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雷公藤甲素联合人参皂苷Rg3免疫治疗胰腺癌研究

    赵文文江婷婷王志荣汪云云...
    1794-18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脂质体作为载体包载雷公藤甲素与人参皂苷Rg3,治疗胰腺癌荷瘤小鼠,探讨脂质体对胰腺癌肿瘤微环境免疫因子CD4+、CD8+的水平影响,并对抑瘤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研究采用Pan02细胞构建荷瘤C57BL/6小鼠模型,经过14天治疗,观测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变化和体重变化。结果表明,脂质体高、低剂量相对于模型组肿瘤体积有明显治疗效果(P<0。01),脂质体高剂量相对于雷公藤甲素组抑瘤率有明显提高(P<0。05),免疫组化表明,与模型组相比,脂质体高剂量组能上调免疫因子CD4+/CD8+比值,且能抑制肿瘤增殖因子表达,促进肿瘤凋亡因子表达,经过肝、脾、肺、肾的病理苏木素-伊红染色和血清因子检测有较高的安全性。该实验方案已通过河南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编号:DWLL202103173),动物福利和实验过程均遵循河南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的规定。本研究为胰腺癌免疫治疗探索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脂质体雷公藤甲素人参皂苷Rg3胰腺癌免疫治疗T细胞

    结核分枝杆菌分泌蛋白融合蛋白纳米粒可溶性微针贴片的制备及结核病皮试的应用

    陈凡朱荣生周菁胡月...
    1804-1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核病(tuberculosis,TB)流行病快速筛查常采用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ure protein derivative,PPD)皮试,但特异性低,不良反应大。ESAT-6和CFP-10是结核分枝杆菌的分泌蛋白,但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中缺失了相关基因。本研究表达纯化了结核分枝杆菌的分泌蛋白ESAT6和CFP10的融合蛋白(ESAT6 and CFP10 fusion protein,EC),并制备成其壳聚糖纳米粒(ESAT6 and CFP10 fusion protein nanoparticals,EC-NPs),进一步制备成透明质酸可溶性微针贴片(microneedle patch,MNP)。MNP-EC-NPs载药量达到每针0。03 μg,每片可达到1。92 μg,常温下保存期可达6个月,可有效透过表皮。志愿者皮试结果显示MNP-EC-NPs可有效区分BCG接种者,在结核病患者皮肤有效显示阳性反应,无显著不良反应,实验经武汉市肺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武肺伦理2022(2)]。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结核病皮试方法,采用ESAT6-CFP10融合蛋白替代PPD,并采用可溶性微针剂型,提高了结核病皮试诊断的特异性,为结核流行病筛查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

    结核病皮试纳米粒可溶性微针

    血红蛋白稳定的铂基聚吡咯纳米颗粒及其光热抗肿瘤研究

    李静曾伟伟李晗玥梅林...
    1812-1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热治疗是利用近红外激光特异性激活蓄积在病灶部位的光热剂,从而达到热消融癌细胞的一种新型肿瘤治疗手段。然而,光热材料在体内代谢周期长、清除难,这成为阻碍其临床转化的主要障碍之一。本研究利用血红蛋白作为新型稳定剂、六氯铂酸作为新型氧化剂、吡咯作为单体,通过氧化聚合一步法,制得血红蛋白稳定的铂基聚吡咯纳米颗粒(Hb@PtP)并对其形貌结构等理化性质进行详细考察。在聚乙二醇修饰后,获得的Hb@PtPP粒径为99。08±8。3 nm,zeta电位为-18。7±1。2 mV,透射电镜显示Hb@PtPP纳米颗粒为不规则球形且分散均匀。在不同功率密度的808 nm激光照射下,Hb@PtPP呈现出功率密度依赖性升温行为,CCK-8和死活染色实验证实其能有效地发挥光热效应杀伤肿瘤细胞。小动物活体成像结果表明Hb@PtPP具有较好的肿瘤靶向和滞留能力,在激光激发下,实现了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和消融。研究涉及的所有动物实验均按照中国医学科学院机构动物护理与使用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批准的方案执行[IRM/2-IACUC-2312-005]。

    血红蛋白稳定剂纳米粒聚吡咯光热治疗

    炮制辅料"酒醋盐蜜"关联的特征组分解析及其应用:以蜜炙黄芪为例

    张玮烨曾敬其宋金菁齐天昊...
    1819-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辅料炮制是中药炮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内涵解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在现代中药物质成分构成基本清晰的基础上,本文将化学信息学的技术和方法应用到辅料炮制机制研究中。收集酒、醋、盐、蜜4种辅料炮制中药饮片的相关信息,包括性味、归经、化学成分等。采取化学信息学手段计算各化学成分相应的分子描述符和骨架,表征成分的性质和结构特征,并且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和Murcko骨架分析挖掘酒、醋、盐、蜜4种辅料关联的特征组分。进一步以蜜炙黄芪为例,聚焦炮制辅料蜜对其特征药效组分(异黄酮组分)溶解度和渗透性的影响,发现辅料蜜可增加其溶解度和渗透性,明确炮制辅料对生物药剂学分类性质的影响是阐明辅料炮制机制的关键突破口。综上,本文基于组分构成特征解析了炮制辅料"酒醋盐蜜"关联的特征组分,为从生物药剂学角度解析炮制机制提供数据支撑。

    中药炮制辅料特征组分生物药剂学化学信息学蜜炙黄芪异黄酮

    基于中药超分子化学初探麻杏石甘汤中石膏先煎入药的科学内涵

    张瑶芝姚舒畅杨璐平赵一航...
    1828-1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生石膏先煎入药逐渐成为行业共识,但自古至今医家著作中关于其煎煮方法的认识并不完全统一,现代关于其是否有必要先煎也偶有争议。本研究通过对麻杏石甘汤以生石膏为中心的拆方药对及全方的先煎、共煎物进行汤剂相态观察、物理化学表征、有机和无机成分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初步探讨生石膏先煎入药的科学内涵。结果表明,通过对甘草-石膏(Gancao-Shigao,GC-SG)、麻黄-石膏(Mahuang-Shigao,MH-SG)、杏仁-石膏(Xingren-Shigao,XR-SG)3个药对各自的先煎、共煎物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二者汤剂相态不同;药对及全方(Quanfang,QF)的微观形貌、粒径及电位结果显示先煎物较共煎物中的超分子颗粒以更小、更均匀和更稳定的状态存在;液质结果显示石膏先煎与否对有机成分的组成及含量影响较小;ICP-OES结果显示同样的生石膏煎煮时间,先煎中无机成分含量较共煎高;IR结果显示先煎物具有较共煎物更明显的化学官能团相互作用。综上所述,生石膏先煎的汤剂较共煎汤剂存在相态和化学成分间相互作用的不同,无机成分差异是影响相态变化的重要物质基础,表明石膏是否先煎,中药汤剂物质基础确有不同,该研究可为生石膏先煎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麻杏石甘汤矿物药生石膏超分子先煎相互作用

    搭载咪唑-沸石骨架的减毒沙门氏菌的制备及抗肿瘤作用研究

    钟小芳邓小瑜刘帅
    1841-1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利用仿生矿化将咪唑-沸石骨架(ZIF-8)巧妙地搭载在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表面,同时包载化疗药物盐酸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得到ZD@VNP;采用透射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ZD@VNP的形貌及ZIF-8与VNP20009的结合情况进行表征。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考察DOX的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率;通过CCK-8和细胞活/死染色FDA/PI评估ZD@VNP抑制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增殖的能力,并建立黑色素瘤小鼠模型考察ZD@VNP抑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ZIF-8均匀地结合在VNP20009表面,共聚焦结果也证实了 ZD@VNP中ZIF-8与VNP的结合;ZD@VNP对DOX的包封率为85。7%±3。7%,在pH 6。0的缓冲液中DOX的释放显著高于pH 7。4;细胞实验结果表明ZD@VNP能增强DOX对B16F1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药效实验结果表明与VNP+DOX相比,ZD@VNP治疗在C57BL/6小鼠(实验得到广东医科大学动物保护和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GDMU-2023-002518)上可显著抑制B16F10肿瘤生长,并延长小鼠生存期。综上,本研究借助仿生矿化通过一步法制备的ZD@VNP可显著增强DOX和VNP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在药物递送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咪唑-沸石骨架沙门氏菌VNP20009仿生矿化细胞增殖B16F10细胞

    基于体内外评价技术对儿童用口服铁剂的适口性评价研究

    梅冬游龙泰张欢王晓玲...
    1847-1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口服铁剂是治疗儿童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常用制剂,但其不良口感成为影响临床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目前尚未有针对口服铁剂的适口性评价研究。选取13款具有代表性的口服铁剂产品,结合电子舌、FaceReader面部表情分析技术及口感访谈,从体内外不同角度对口服铁剂进行适口性评价。电子舌结果表明,右旋糖酐铁颗粒最接近无味的氯化钾溶液,基本没有苦味和涩味,优于其他产品。FaceReader面部表情结果表明,58。7%的受试者对右旋糖酐铁颗粒的情绪效价值高于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在43名年龄≥ 5岁的参与者中,右旋糖酐铁颗粒的口感偏好率为83。7%,83。7%的参与者选择再次服用右旋糖酐铁颗粒。本研究发现右旋糖酐铁颗粒具有较好的口感,其味道更受儿童的欢迎,为口服铁剂的儿科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儿童用药的适口性评价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的体内适口性评价实验属于研究性质的临床试验,已取得北京儿童医院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编号:2021-149-Y)。

    口服铁剂电子舌面部表情分析适口性评价

    红花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糖基转移酶基因CtUGT25的功能研究

    齐书艺王璐暖何贝轩高越...
    1854-1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基转移酶(UDP-glycosyltransferase,UGT)是黄酮糖苷类化合物形成的末端修饰酶。本研究通过对红花花冠转录组数据库中糖基转移酶基因在四个花期的表达量与红花代谢组数据中主要成分的含量进行皮尔斯相关性分析,获得了 2个与红花黄酮类化合物合成密切相关的糖基转移酶基因CtUGT25、CtUGT18,并对二者的基因及蛋白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达模式分析发现CtUGT25主要在花冠中表达,在开花第3天表达量最高;CtUGT18主要在根中表达,在开花第1天表达量最高。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花粉管道法转基因手段在红花体内进行了功能验证,证明CtUGT25促进了山柰酚-3-O-葡萄糖苷及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的积累,CtUGT18促进了山柰酚-3-O-葡萄糖苷、荭草苷的积累,二者可能是红花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糖基修饰酶。同时,体外实验证明CtUGT25蛋白对柚皮素、槲皮素、芹菜素、山柰酚、木犀草素、2-羟基柚皮素、高良姜素均具有催化活性。本研究为下一步通过分子生物技术调控红花的品质,特别是红花中特有成分HSYA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也为其他植物的相关基因的研究提供资料。

    红花黄酮类化合物糖基转移酶生物合成途径羟基红花黄色素A

    滇黄精全长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米琪赵艳丽徐萍于梦雯...
    1864-1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PacBio Sequel平台对滇黄精根茎进行全长转录组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旨在为滇黄精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参考。最终测得polymerase reads为1 120 485个,总数据共77。73 GB。在NR数据库中,有41 864个同源序列比对到5个物种;有40 506个在KOG数据库得到注释,根据其功能分为26类;有69 060个得到GO注释,分为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及生物学过程等3大类的32个功能组;有45 779个注释到KEGG数据库的145条代谢途经中,其中鉴定与多糖合成有关的转录本在糖酵解/糖异生代谢通路中有127条,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有144条,氨基酸糖和核苷酸糖代谢通路有85条,果糖和甘露糖代谢通路有69条;此外还检测到1781个转录因子,分布在37个转录因子家族中;检测到了 180293个SSR位点,其中以单碱基重复占比最多,占所有碱基重复类型的30。48%,最少的是五碱基重复,仅为单碱基重复的0。14%。本研究结果为丰富滇黄精基因组信息,探索其有效成生物合成途径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滇黄精全长转录组种质资源多糖合成

    大黄藤中黄藤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筛选

    周兴乾耿应敏张体操郑兰平...
    1873-1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藤素是大黄藤的主要功效成分,是典型的小檗碱类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广泛的抗炎、抗菌活性。本研究运用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研究,筛选了与黄藤素合成显著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对其中8个DEGs进行了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代谢组学研究共检测到106种生物碱,其中包含23种异喹啉类生物碱。黄藤素在根与叶的对比组中位居差异代谢物差异倍数前十位,其在根中的相对含量约是叶中的47。5倍。通过转录组学研究,共188条基因注释到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途径上,其中36条基因具有显著差异,根与叶的对比组包含33条DEGs,30条DEGs在黄藤素的生物合成途径上。最后,通过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关联分析,筛选到4条基因序列的表达模式与黄藤素具有显著相关性。qRT-PCR实验结果表明8个DEGs的表达趋势均与转录组结果一致。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大黄藤的组学数据,也为黄藤素的生物合成研究奠定了基础,并进一步为其他异喹啉类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上关键酶基因的解析提供了参考。

    大黄藤多组学生物合成途径黄藤素异喹啉类生物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