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文理学院

兰刚

双月刊

1673-8004

bjb2273@163.com

402160

重庆市永川重庆文理学院校内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Western Chongq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面向农业强国的中国农业安全评价体系构建及提升策略

    孙梦琪叶琪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农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底线.剖析农业强国目标下中国农业的安全态势,以应对农业产业风险.农业安全是一个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生态环境为可持续性保障、产出规模为数量保障、基础设施为生产支撑、科技创新为质量保障、贸易竞争为国际能力组成的逻辑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的中国农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对2005-2021年中国农业整体安全态势以及6个核心指标的安全状态进行测算评估.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农业安全呈现先波动下降、后缓慢上升的态势,其中,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状态呈现"V"形变化态势且对农业安全的影响较大,产出规模安全状态提升缓慢,农业基础设施和国际贸易竞争力对农业安全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科技创新对农业安全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稳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根基,打造农业科技新引擎,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以实现维护农业安全的目标.

    农业强国农业安全评价指标保障力

    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刘承
    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庭院经济作为一种乡村产业形态,是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新动能.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途径,对赋能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意义重大.从生成逻辑看:庭院经济自身优势契合脱贫地区发展要求;脱贫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政策引领庭院经济发展;脱贫地区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支持庭院经济发展;脱贫地区结对帮扶利益联结带动庭院经济发展;脱贫地区通信畅通、网络普及支撑庭院经济发展.从内在机理看:庭院经济盘活资源资产,为乡村产业振兴增添动力;降低生产成本,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助力;升级产业结构,为乡村产业振兴贡献力量;促进业态融合,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活力;扩大经营规模,为乡村产业振兴夯实基础.从实践路径看:坚持和加强党对脱贫地区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面领导;引导农民积极融入市场经济体系,强化产品产销对接;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禀赋优势,制定多层合理规划;多业态多模式跨界融合协同发展,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强化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

    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脱贫地区产业振兴乡村振兴

    非均衡数据下制造型企业金融信用风险研究——基于压力测试和机器学习

    龙志陈湘州
    2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有效评估企业金融信用风险状况是当前风险预警领域的研究重点.以我国制造型企业为例,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和K均值聚类对企业金融信用风险进行综合打分和等级划分,并深入探究指标重要性;然后使用SMOTE过采样方法解决类别不均衡问题,以提升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后评估各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效果,将表现出色的模型作为压力传导模型,通过压力测试分析不同细分行业中企业的抗压能力.研究发现:1)不同信用指标对制造型企业金融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影响最大的是行业偿债能力,影响最小的是企业经营能力;2)在压力测试中,相较于其他模型,MLP模型的整体预测效果最佳,在逐级升压情境下,其(P)MLP下降幅度和CVMLP上升幅度最小;3)随着压力因素的增加,各细分行业下制造型企业的抗压能力曲线显著下降,若以下降幅度为标准,通用设备制造企业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而专用设备制造企业的抗压能力较小.研究结果可以帮助利益相关者更有效地评估和管理制造型企业的金融信用风险,降低风险暴露的可能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制造型企业金融信用风险压力测试机器学习非均衡数据

    多维邻近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知识溢出对新型工业化的影响研究

    李子成王珏张烈嘉
    4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知识溢出推动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视野,利用2011-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引力模型测度知识溢出,在多维邻近视角下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知识溢出对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知识溢出效应主要集聚在省会城市,上海及江浙两地部分城市的知识溢出总量较高,而安徽各市的知识溢出总量均较低;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分异现象,上海和杭州等高等水平城市具备扩散效应,但这种效应逐渐降低,而虹吸效应不断增强;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在2011-2016年不断提高,在2016-2021年逐渐降低,且长三角各地区新型工业化差异在扩大,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在地理邻近、经济邻近、经济地理邻近下知识溢出对新型工业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存在明显的交流效应;知识溢出链锁效应明显,知识溢出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并结合数字经济推动新型工业高级化.

    知识溢出新型工业化引力模型空间计量模型

    关联理论视角下国家级非遗项目术语的英译研究

    马鸣珠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播人类智慧与文明的重要媒介,是中华民族优秀且丰富的精神财富,也是重要的外宣材料.其翻译质量对传播我国非遗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译者肩负着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了解非遗的首要途径就是术语的翻译,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人们对非遗知识的理解.通过构建国家级非遗项目术语数据库,并根据关联理论总结出一些非遗术语的翻译方法及策略,以期为后续其他非遗文本翻译提供一些翻译策略,提高译者译文的水平,从而降低甚至消除译文不准确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关联理论国家级非遗术语

    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的历史流变、现实困境及发展思路

    唐瑗彬刘彬霞曾祥梅
    7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梧州六堡茶制作技艺作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类代表项目,其传承保护对广西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丰富我国技艺类非遗文化传承体系具有借鉴价值.当前六堡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受到现代技术的冲击与挑战,面临传承与发展的现实问题.研究以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为依托,对广西苍梧县六堡茶制作技艺进行考察,探究其传承流变,分析不同时期行动者网络的变迁过程,探析六堡茶活态传承的参与主体与影响因素,从构建各利益相关体协商机制、推进产业顶层设计、搭建全产业链人才桥梁等多个方面助推六堡茶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

    行动者网络六堡茶制作技艺历史流变保护与发展

    言语行为下的巴渝文化传播效果实证研究——以巴渝方言表情符为例

    张畅
    8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交媒体如今已经成为人们信息、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载体,网络表情符号融入人们的日常社会沟通之中,在视觉设计和网络平台的双重助力下,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表情符号出现.以社交媒体中的巴渝方言表情符号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这一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语言符号如何影响巴渝文化传播的效果.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建构偏最小平方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巴渝地域性视觉元素是重要中介变量;内容易懂性通过地域性视觉元素,进而积极影响巴渝文化传播效果,互动感知度亦然.

    巴渝方言表情符号巴渝文化传播社交媒体言语行为理论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文化建设创新与实践

    巫芯宇梁大明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理论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梳理其与高校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揭示高校如何通过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文章从内容建设、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三个方面阐述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同时,对当前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实践路径和创新举措进行分析,旨在为高校更有效地激发师生的创新潜能、提升科研和教学活力以及推进高校文化事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新质生产力高校文化建设创新路径教育实践

    李德裕平泉书写与宋代平泉文学景观的持续建构

    刘沛其
    105-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唐名相李德裕创作了大量书写私家园林平泉庄园的"平泉诗",以花木、动物、奇石等景观为中心,营造出一个五光十色、精彩纷呈的"物质世界",体现出对物的迷恋和仕隐的苦恼,即李德裕不仅建造了现实的园林,还通过缺席的书写构建了自己的精神空间.在宋代,平泉故事成为文学典故,宋人在看待平泉故事、书写平泉故事时表现出多重面向,折射出北宋文化精神及士大夫审美观念,从而使平泉文学景观被持续建构为不朽的精神家园.

    李德裕平泉庄园平泉书写文学景观

    "活似摩诘山水":杜甫《南邻》诗的绘画性及其诗意图创作

    陈婷
    11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甫《南邻》诗记录了诗人在成都时期过访南邻朱山人家,并得到主人热情款待又月夜送别的日常生活.文章梳理了《南邻》诗意图的绘制历史,分别从人物群像和江村风光两个层面探析《南邻》诗在绘画中的传播特点及其对文学的反馈.《南邻》诗意图在明清时期的江苏地区特别流行,以吴门画家为创作主体.画家采用"群像式"点景人物创作方式,再现了杜甫与邻居间和谐融洽的日常交往以及悠闲的诗酒生活.江村风光是画家再现《南邻》山水的重点,画家的创作一方面受到时空、语象与图像、受体与传体的距离限制,另一方面正是距离的"缝隙"为画家留足想象和创作的空间,画家的参与和诗意图的创作也为《南邻》诗的传播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

    杜甫《南邻》诗意图接受绘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