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高教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高教研究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
重庆高教研究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

张进

双月刊

1673-8012

bjb2273@163.com

023-49891338;023-49891771

402160

重庆市永川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重庆高教研究/Journal 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重庆文理学院主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以高师及科研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以数学、物理、化学化工、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电子电气、体育、科学史等领域内有创新观点的学术论文为主要刊载对象;以数学、物理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并特别开设“基础教育研究”栏目,刊登中学理科相关研究的优质稿件。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和党的基本路线,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为推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经济建设服务;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促进科技发展,繁荣学术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学术水平,为教学、科研服务,发现和培养人才;严格执行国家出版法规以及国家标准和规范,突出重点、逐渐拓宽,不断进取、推陈出新,立足渝西、面向全国,辐射国外的办刊原则。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自创刊以来,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坚持论文的学术水平。从2001年以来,就先后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并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高质量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王洪才刘斯琪
    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是推动高质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新时代,加快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对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高校自主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质量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其构建原理,即必须始终以立德树人为评价根本、以师德师风为评价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为评价重点、以科研创新为评价抓手.其次是遵循这些原理确立工作原则并构建指标框架,即依照价值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规范性原则与主动性原则,构建起以高等教育一般发展能力、高等教育满足社会需求能力、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引领能力为一级指标,内含整体规模等 8 个二级指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34 个三级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评估指标体系建设,为全面系统地构建我国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指引高等教育未来的前进方向.

    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评价高等教育强国中国式现代化

    科教融汇何以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卢晓中杜玉帆
    1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三融"策略与职业教育类型优化,其中科教融汇的提出标志着教育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策略从高等教育向职业教育延伸.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科教融汇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中占据核心地位,通过理念、体系、实践、应用、文化5 个层面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实现从教育理念到实践的全方位变革.在理念层面,科教融汇驱动职普融通结构性变革与价值重塑,体现为教育理念跨界整合、认知模式多维度突破、知识观念革新跃升以及教育目标重构.在体系层面,构建"教学—科研—产业"三螺旋模型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实现教学科研协同、科研产业互动、专业产业融合,促进三螺旋协同进化,形成自适应创新生态系统.在实践层面,科教融汇聚焦人才培养难题.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科教融汇的核心是能有效应对人才培养的复杂挑战,聚焦教育科研链式融合与优化、智能分类体系构建、全链条协同创新平台搭建以及终身学习体系的前瞻布局,构建一种集知识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升级于一体的生态系统,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动态适应、个性化和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在应用层面,科教融汇引领科技创新及国际化应用.在文化层面,科教融汇重塑职业教育形象.作为动态实践哲学的典范,科教融汇引领教育与科技在操作层面紧密融合与互促发展,从5 个方面系统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新方向:促进"三融"融合,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立足引擎驱动,推动职普融通;赋能"四链"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彰显时代特征,开辟发展新赛道;着力制度变革,形塑发展新格局.

    科教融汇职业教育类型优化系统性变革适应性吸引力

    四边协作模式:中国大学治理的新框架

    戚兴华
    3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伯顿·克拉克提出的三角协调模型为人们理解高等教育系统形态与组织运作的国际图谱与国别异同提供了简明的解释框架,常被用于比较与解释不同国家的现代大学治理现象.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出现了独特的实践现象与阶段性特征,形成相应的发展模式和测量指标,超出了三角协调模型的适用范畴,呼唤超越三角协调模型局限性的新视角.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教育空间下沉转向,地方政府与社会在大学治理体系中的角色更为显著.在大学治理的基本框架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大学四方的关系模式与互动机制不断调整,垂直治理的"央—学"关系向水平治理的"地—学"关系让渡权力,"社—学"关系在由外力推动模式向自主合作模式转变."央—地—社—学"四边协作模式是教育空间下沉新场景下的大学治理框架,勾勒出大学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四者之间的"制度—空间"关系,是对高等教育国际经典理论中国化的反思,更是源于高等教育在地实践的中国经验.四边协作模式揭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大学治理之路,为反思大学治理的全球话语嬗变与中国经验生成提供一个新的理解框架.

    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学治理三角协调模型教育空间下沉四边协作模式

    从资助到危机:美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演进中未兑现的平等承诺

    王慧敏郑樱涵
    4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65 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是美国的一部里程碑式高等教育法案,以学生资助政策为核心,旨在消除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障碍.该法案诞生之初以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平等为使命,在实施过程中确实为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政策本身的流变,在经历了数次重新授权和修订之后,《高等教育法》中的学生资助政策逐渐异化,甚至走向资助的反面,演变成学生长久无法摆脱的经济枷锁乃至全社会的债务危机.法案的平等初心回应了弱势群体对高等教育的期待,但这一承诺在法案的实施过程中逐渐淡化,资助政策的方向发生偏移,出现了资助对象泛化、资助方式从助学金向贷款项目不断倾斜、高校学费快速攀升和学生贷款债务难以偿还等诸多问题,以促进平等为初衷的《高等教育法》并未真正打破弱势群体的贫困循环.尽管资助规模不断扩大,但旨在促进平等的资助最终蜕变为弱势群体的债务枷锁,庞大的学生贷款债务成为联邦政府和全社会的沉重负担.学生资助政策基于平等原则而制定,但实施效果与立法宗旨及政策制定者的设想相去甚远,其原因既有高等教育中平等与卓越两大追求的冲突,也有特定时代背景和特殊政治体制的影响.在教育政策的实施中如何不忘初心,实现教育公平,既是理解美国教育的批判视角,也是当下需要审慎思考的普遍议题.

    《高等教育法》教育公平学生资助学生贷款债务危机

    我国西部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及高质量发展

    李清煜王书琴
    6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策是主导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因素,高质量政策是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可将西部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历程分为以规模扩张与"外部输血"为特征的政策探索期(2001-2013 年)、以质量提升与"输造结合"为特征的政策发展期(2013-2020 年)、以内生发展与优化赋能为特征的政策完善期(2020 年至今)3 个阶段.其中,政策变迁背后的深层结构是区域经济不协调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的经济结构、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的政治结构,以及"西部"身份标签不断固化的文化观念结构;阻滞变迁的锁定效应包括政府主体政策选择的锁定与高校主体发展方式的锁定;推动变迁的动力是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服务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高质量强调政策演进需要从问题解决与价值取向的维度对现有政策进行完善、升级或重构.立足新时代新阶段新要求,要以高质量政策推动西部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超越单向赋能,探索循环发展;扭转悲观预期,强化特色发展;突破锁定效应,促进内生发展;激活长效动力,实现协同可持续发展.要在政策系统中重新认识和处理好高等教育全局与西部、西部内部、东西之间以及教育内外部4 对重要关系,统筹兼顾当前和长远发展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西部高等教育.

    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变迁历史制度主义

    科教融汇视域下西部高等教育结构的困境检视与功能重塑

    桑晓鑫祁占勇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是我国西部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科教融汇新理念的提出,为新时代西部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布局调整提供了方向指引.全面振兴西部高等教育,需坚持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在层次结构上凸显人才梯队培养,在科类结构上服务科技产业升级,在形式结构上形塑科研生态系统,在布局结构上优化科研资源配置.然而,在实践层面,西部高等教育当前仍面临较为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在支撑引领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包括人才培养层次结构重心偏低,高科技人才缺口大;高校学科专业结构适应性差,科技驱动能力不足;形式结构内部要素协同性弱,科研合作机制不畅;优质教育资源布局结构失衡,科技创新活力不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普及化初级阶段,西部高等教育应在科教融汇理念指导下,遵循整体性、协调性、适应性和开放性原则,深化科教融汇育人理念,逐步上移层次结构重心;立足科技产业发展需要,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推动西部高校集群发展,促进形式结构协同联动;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完善科研设施布局结构.

    科教融汇西部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结构优化布局调整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博士生与导师的互动类型及其转化

    罗梦园杜静白莹
    8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士生与导师的互动关系是影响博士生成长的关键要素.要实现博士生培养的目标,博士生与导师之间需要建立稳定、健康、双向的互动关系.主体在场、共同焦点、情感共享、空间界限是互动仪式链建立的基本条件,其中共同关注和情感能量是互动仪式链建立的核心要素.基于对16 名博士生访谈资料的编码发现,互动内容和互动情感对导生互动状态具有显著影响.拟合互动仪式链建构的核心要素发现,博士生与导师的互动类型有"高关注—强情感"的双边对话型、"低关注—强情感"的相顾无言型、"低关注—弱情感"的互不干涉型、"高关注—弱情感"的雇佣从属型4 种.除双边对话型外,其他 3 种互动类型容易对博士生与导师的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消极的导生互动类型的形成主要缘于博士生与导师的主体身心退场,瓦解了主体际遇情境;共同目标缺失,主体互动内容出现分歧;导生回应反馈不足,导致情感共享失衡;导生互动时空缺失,对外界限模糊.转化消极导生互动类型的举措包括:创新多元互动方式,促进导生身心回归;促进主体对话交融,激发导生情感能量;达成共享目标愿景,实现导生互动双赢;共建良性师门文化,打造群体记忆符号.

    导生互动互动仪式链理论导学关系博士生教育

    博士生毕业因素的关联规则挖掘:群像特征与类型差异

    王婷耿有权黄亚继
    9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士生教育以培养具有学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肩负着知识生产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博士生培养过程的教育数据,深度挖掘博士生毕业时间与培养各环节的关联规则,发现博士生延期毕业的主要原因,探析不同时间毕业的博士生群体特征,可为高校加强博士生培养管理、提高博士生毕业率提供科学指导.基于某高校研究生管理大数据系统,获取学生入学信息、导师基础信息、综合素质表现、校园行为情况、科研学习情况5 类数据,处理整合形成数据集,并进行特征提取和标签体系构建,采用FP-Growth算法挖掘所有标签与博士生毕业因素的关联规则,最终刻画出按期毕业、延期毕业和超期毕业3 类博士生的群体画像,并对比分析3 类群像呈现的差异性特征.研究发现:博士生入学方式、课程成绩、开题情况、科研成果数量和完成时间、在读期间是否获得奖学金和荣誉表彰、毕业论文送审时间与博士生毕业时间存在强关联性;博士生入学年龄、入学前院校是不是"双一流"高校、导师年龄、导师任博导年限、导师指导学生人数、校园行为习惯与博士生毕业时间关联性不强;按期毕业和超期毕业博士生分别对应一种典型群体画像,延期毕业博士生包含3 种典型画像;3 类博士生群体画像在学术志趣、学术基础和学术能力3 个方面呈现明显差异.为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提高博士生毕业率,需打破刚性限制与隐性歧视,确保优秀生源选拔的有效性;强化过程监督与分流退出,确保培养过程管理的科学性;重视课程供给与基础培养,保障科研实践衔接的流畅性;呵护博士生学术志趣和身心健康,激发其科研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性.

    博士生教育博士生群体画像按期毕业延期毕业超期毕业

    高等教育启蒙功能的自我反思与价值重建

    李海龙
    113-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启蒙蕴含在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中,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为载体,通过高深知识的生产传播,追求富足的精神生活,从而帮助社会成员的认知获得解放.因此,真正的启蒙功能需要通过高深知识和思辨训练来实现,目的在于重新让现代社会的人拥有辨识虚伪和摆脱盲从的能力.虽然启蒙在教育中最初体现在学前教育阶段,但是现代文明的进步已经使社会成员意识到启蒙功能的释放无法单纯依靠某一阶段的教育活动来实现,启蒙的对象也不仅限于幼儿,而是超越年龄和学龄的持续性认知建构活动.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虽然依靠自然和科学技术破除了原始迷信和自然蒙昧,但又对征服世界的技术产生了信仰,失去了理性与想象力.历史上,启蒙功能借由智识生活和高深知识的传播逐渐实现,古典高等教育以"爱智"哲学为手段,开辟人的精神空间使其摆脱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中世纪大学一方面扩大了智识启蒙的范畴,另一方面也面临神学笼罩下心智沦陷的危机,大学的僵化导致启蒙功能的萎缩,进而出现诸多"反启蒙"现象.进入现代社会,知识获取方式的便捷化与技术边界的扩展,促使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成本更低.然而,在绩效主义影响下,高等教育在制度上已经成为社会成员获取学历的手段;人才培养以就业为目标导致受教育者难以感受认知格局提升带来的愉悦;各类教育转向考试技能训练,结果是专业知识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并加速了"反智主义"的流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由于启蒙功能的缺失,社会成员面临精神层面的空虚与焦虑.为此,高等教育本身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研究指向上被重新启蒙,教化社会成员获取感受真实世界的能力,抵御盲从和自负,重回启迪心智与传播理性的功能.

    高等教育启蒙价值心智启迪反智主义

    《重庆高教研究》青年学术委员会第三届青年学术沙龙在铜仁学院召开

    李泽朋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