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医学研究生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医学研究生学报
医学研究生学报

易学明

月刊

1008-8199

JLYB@chinajournal.net.cn

025-80860347

210002

南京市中山东路305号A7信箱

医学研究生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主管,南京军区南京总院主办的以刊登医学研究生论文为特色的学术期刊,月刊。重点报道各高等医学院校、各医学研究所、各临床学院和附属医院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成果和经验。设有专家论坛(以约稿为主)、论著、文献综述、经验荟萃、医院管理、护理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SUFU的表达水平及其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张林杰代海涛王亚徐江...
    561-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融合抑制因子(SUFU)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低表达对OSC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利用IHC检测OSCC组织及邻近正常组织中SUFU的蛋白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测定OSCC细胞(SCC15、CAL27)及人口腔上皮角质细胞(HOK)中SUFU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并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探索其组织蛋白表达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在OSCC细胞株中降低SUFU的表达,通过CCK-8增殖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和划痕愈合实验检测siSUFU组及siNC组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 实验表明在OSCC组织中SUFU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邻近正常组织(P<0.05);OSCC细胞中SUFU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人口腔上皮角质细胞(P<0.05);且SUFU蛋白表达与OSCC患者的肿瘤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P<0.05);通过转染SUFU干扰片段发现siSUFU组细胞的增殖活性、侵袭细胞数量以及划痕愈合率相比siNC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 SUFU在OSCC中呈现低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相关,且参与调节OSCC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功能,并可能通过调控Hh信号通路影响OSCC的发生及进展.

    口腔鳞状细胞癌融合抑制因子Hedgehog信号通路

    高三尖杉酯碱对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周蕾李雅丽冷红
    567-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三尖杉酯碱(HHT)对人三阴性乳腺癌(TNBC)细胞系MDA-MB-231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初步分析潜在机制.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EdU结合实验以评估细胞增殖.分别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与侵袭.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乳腺癌干细胞(BCSC)含量.采用球体形成试验评估MDA-MB-231细胞"肿瘤球"形成能力.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Hedgehog(HH)信号通路效应因子Gli1 mRNA和乳腺癌细胞干性指标Oct4、CD 44、Sox2和Nanog 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蛋白以及Gil1蛋白表达.结果 HHT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降低MDA-MB-231细胞活力(P<0.05).HHT可抑制B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此外,HHT可下调BC细胞中CD44+/CD24-细胞比例、降低MDA-MB-231细胞形成"肿瘤球"的能力并抑制Oct4、CD44、Sox2和Nanog mRNA表达,提示HHT可抑制MDA-MB-231细胞干性.HHT可通过抑制"肿瘤球"中E-cadherin表达并增加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来可抑制BCSC的EMT.此外,HHT可抑制TNBC中HH/Gli1信号通路活化.同时,HHT能够消除Gli1过表达对TNBC干性和EMT的影响.结论 HHT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这可能是通过调控HH/Gli1信号通路以抑制TNBC的干性和EMT来实现.

    高三尖杉酯碱三阴性乳腺癌迁移和侵袭HH/Gli1信号通路乳腺癌干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调控miR-143对大鼠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影响机制

    冯利飞杨歌梁超陈芳鑫...
    575-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的外泌体调控miR-143对大鼠颅内动脉瘤(IA)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原代分离大鼠骨髓MSCs(BMSCs)和脑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将VSMCs分为PBS组、外泌体-miR-NC组(E xosome-miR-NC)、Exosome-miR-143 组、Exosome-miR-143+GW4869 组、过表达对照组(oeNC)、过表达 KLF5 组(oeKLF5)和 oeKLF5+Exo-some-miR-143组.超速离心法分离BMSCs来源的外泌体,并用透射电镜和纳米示踪分析鉴定外泌体.PKH26染色检测外泌体转移.miR-143 mimic 和 miR-NC 转染 BMSCs 或 VSMCs.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 miR-143 和 KLF5 mRNA 的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CCK-8实验、EdU实验、流式细胞术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VSMCs的活力、增殖、凋亡和迁移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分析miR-143与KLF5的关系.构建大鼠IA模型,研究BMSCs来源的外泌体miR-143在体内对IA形成的影响.结果 与细胞裂解液组相比,miR-143在BMSCs外泌体中表达显著增加(P<0.01),且可通过外泌体转移到VSMCs中.与Exosome-miR-NC组相比,Exosome-miR-143组VSMCs的活力增加(P<0.01),而EdU阳性细胞数、S期细胞数、凋亡和迁移数显著减少(P<0.01);与Exosome-miR-143组相比,Exosome-miR-143+GW4869组细胞活力降低(P<0.01),而EdU阳性细胞数、S期细胞数、凋亡和迁移数明显增加(P<0.01).与miR-NC或Control组相比,miR-143、Exosome-miR-143和Exosome-miR-NC 组WT-KLF5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及KLF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而MUT-KLF5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不变(P>0.05).与oeNC组相比,oeKLF5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1),EdU阳性细胞数、S期细胞数、凋亡和迁移数明显增加(P<0.01);与oeKLF5组相比,oeKLF5+Exosome-miR-143组细胞活力明显增加(P<0.01),而EdU阳性细胞数、S期细胞数、凋亡和迁移数明显减少(P<0.01).体内实验结果与细胞实验相一致.结论 BMSCs来源的外泌体miR-143通过靶向KLF5抑制大鼠IA的形成.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miR-143KLF5颅内动脉瘤

    Apo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人群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柳军凡严钢莉吴磊
    58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人群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收治的106例认知功能障碍老年患者临床资料为认知障碍组,另收集84例同期入院的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Aβ1-40及微管相关蛋白Tau、磷酸化Tau181(p-Tau181)水平等基线资料、Apo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并分析ApoE基因多态性与观察组认知功能障碍类型的关系.结果 认知障碍组简易精神状态评估量表(MMSE)评分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Aβ1-42、Aβ1-40及Tau、p-Tau18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Apo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携带ε4等位基因者患认知功能障碍相对风险度(OR)=2.701,95%CI(1.239~5.861),P<0.05.认知障碍组中,痴呆者ApoE ε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携带ε4等位基因者发生痴呆的OR=2.779,95%CI(1.475~5.234),P<0.05.结论 ApoE ε4等位基因可增加本地区老年人群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对促进认知功能障碍进展也有积极作用..

    认知功能障碍老年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痴呆

    mFI-5预测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应用

    张印恩马铮倪国骅焦建宝...
    593-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改良衰弱指数(mFI-5)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应用价值,为老年TKA围手术期患者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减少TKA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年龄≥65岁的238例老年TKA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mFI-5量表分为mFI-5≥2分为衰弱组(n=70),mFI-5<2分为非衰弱组(n=168).比较2组患者性别、BMI、吸烟、饮酒、手术部位和手术时间等基础资料,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础资料与术后并发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ROC曲线的绘制.比较2组患者mFI-5变量(COPD或慢性肺炎既往史、心衰既往史、需服用药物的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非独立功能状态)、术后肿胀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对术后早期并发症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早期并发症绘制ROC曲线.结果 手术时间是术后感染和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术后谵妄ROC曲线下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AUC)=0.933,术后感染AUC=0.908(P<0.05).衰弱组mFI-5的5个变量的发生情况、VAS评分和肿胀程度评分高于非衰弱组,AKS评分低于非衰弱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衰弱是深静脉血栓(DVT)、术后感染、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术后谵妄AUC=0.670、术后感染AUC=0.758、DVT的AUC=0.74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FI-5对老年TKA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有临床预测与应用价值,可以为老年TKA患者术前干预及评估预后提供参考,且mFI-5≥2分是预测TKA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有效指标.

    改良衰弱指数全膝关节置换术并发症

    miR-637、miR-223-3p、PARP14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冯玉俊王林娜赵正历刘海楠...
    598-6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miR-637、miR-223-3p、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4(PARP14)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衡水市人民医院73例甲状腺癌患者.采用PCR法检测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miR-637、miR-223-3p、PARP14表达;所有患者随访3年,根据生存情况将其分为死亡组及生存组,分析患者癌组织miR-637、miR-223-3p、PARP14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甲状腺癌组织miR-637 mRNA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miR-223-3p、PARP14mRNA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P<0.05).miR-637 mRNA在临床分期Ⅲ~Ⅳ期、包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均为低表达(P<0.05),PARP14mRNA在临床分期Ⅲ-Ⅳ期、肿瘤直径≥2 cm、包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均为高表达(P<0.05),miR-223-3p mRNA在肿瘤直径≥2 cm、包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均为高表达(P<0.05).死亡组癌组织miR-637 mRNA表达量低于生存组,miR-223-3p、PARP14表达mRNA表达量高于生存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显示,癌组织miR-637 mRNA表达量升高为影响甲状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miR-223-3p、PARP14mRNA表达量升高为保护因素(P<0.05).癌组织miR-637、miR-223-3p、PARP14表达联合检测预测甲状腺癌患者预后的AUC值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癌组织miR-637低表达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低于高表达患者(P<0.05);癌组织miR-223-3p、PARP14高表达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低于低表达患者(P<0.05).结论 甲状腺患者癌组织miR-637、miR-223-3p、PARP14 mRNA呈异常表达现象,上述指标mRNA表达量与临床分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特征及预后有关,且miR-637、miR-223-3p、PARP14联合可用于评估患者预后.

    甲状腺微小RNA-637微小RNA-223-3p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4临床特征预后

    个体化碘对比剂注射方案在头颈心多部位大范围联合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程晓奕张贺刘忠啸孟闫凯...
    604-6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个体化碘对比剂注射方案在第3代双源CT头颈心多部位大范围联合CTA中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并比较该个体化方案在不同血管分支之间的异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行头颈心CTA检查的90例患者.入组BMI≤22 kg/m2(低体重组)、22 kg/m2<BMI≤26 kg/m2(中体重组)、26 kg/m2<BMI≤30 kg/m2(高体重组),每组30例,并将3组患者再次分为亚组:个体化方案(45例)和对照方案(常规方案进行检查,45例),即每个BMI亚组15例.采用主观评分、CT值、强化变异系数(CV)对头颈和冠状动脉CTA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估.获取各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辐射剂量(ED).广义加性模型进一步分析影响各分支血管图像质量的关联因素.结果 个体化各动脉强化CT值均低于对照(P<0.001).个体化动脉强化CV均小于对照,个体化的动脉强化均一性更好.个体化的主观评分高于对照(P<0.001),且2名医师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0.769).低体重组中,个体化、对照的所有目标血管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的动脉强化CT值低于对照(P<0.05);中体重组中,个体化、对照的所有目标血管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的动脉强化CT值低于对照(P<0.05).个体化的理想最佳强化(300~450 HU)血管节段数明显多于对照(P<0.05).低体重组、中体重组中个体化的CTDIvol、ED、对比剂以及流速低于对照(P<0.05).BMI是影响血管CT值的重要因素,经协变量校正后,BMI仍与CT值存在非线性关系.结论 在第三代双源CT中,根据BMI结合个体化碘对比剂注射方案行头颈心多部位大范围联合CTA,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且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更低.

    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术冠状动脉头颈动脉体质量指数

    276例严重颈脊髓创伤合并四肢瘫患者的术后生存分析

    杨意鹏张扬黄鑫怡邱海洋...
    610-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颈髓创伤所致四肢瘫患者(ASIA分级A级或B级)术后的累计生存率和死亡风险因素,并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生存时间和结局的协变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创伤性颈段脊髓损伤致四肢瘫患者(ASIA分级A和B级)的临床资料.利用乘积极限法(Kaplan-Meier)估计患者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单一分组变量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276例患者,其1年、5年和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9.92%、71.77%和65.07%,死亡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560.88±94.23)d,中位生存时间为198d(Q1,25;Q3,688).单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高龄(>50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ICU维持>72 h、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及消化道出血是患者的死亡风险因素.此外,在手术入路这一变量的亚组间分析中,前路手术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后路手术(P=0.017).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高龄(>50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肺部感染及呼吸衰竭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临床上应高度关注高龄CSCI四肢瘫患者,对患者术后早期肺部感染及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的管理亦应尤为小心.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与预后.

    脊髓损伤四肢瘫生存分析颈椎外伤

    Cox迷宫Ⅲ手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席志龙仇冰梅刘强张雷...
    616-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ox迷宫Ⅲ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为Cox迷宫Ⅲ手术后AKI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东部战区总医院行Cox迷宫Ⅲ手术治疗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AKI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和AKI组,比较2组病例围术期临床资料的差异,将有显著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术后AKI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据此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验证其效能.结果 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152例,有80例出现AKI,AKI发生率为52.6%,其中需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者10例,占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糖尿病、术前1周使用造影剂、术前纽约心功能分级≥3级、体外循环(CPB)时间≥160 min以及术后乳酸峰值是Cox迷宫Ⅲ手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P<0.05).纳入上述指标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8(95%CI:0.800~0.915),校准曲线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决策曲线提示该模型对临床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结论 Cox迷宫Ⅲ手术后AKI的发生率较高,基于女性、年龄、糖尿病、术前1周使用造影剂、术前纽约心功能分级、CPB时间以及术后乳酸峰值等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有助于术后AKI的早期预测及干预.

    CoxMazeⅢ手术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列线图

    艾司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炎性因子及血清miR-29a、GDF-15的影响

    杨树涵任彦锋王增夏邢永生...
    622-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艾司洛尔对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炎性因子及血清微小核糖核酸-29a(miR-29a)、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6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行PCI术治疗的120例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洛尔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艾司洛尔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艾司洛尔注射液治疗24 h,比较两组安全性、心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心肌酶学、miR-29a、GDF-15的差异.结果 两组在症状性低血压、症状性心动过缓以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周后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治疗前比较升高,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BNP与治疗前比较降低(P<0.05);且艾司洛尔组治疗1周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BNP的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周后CRP、髓过氧化物酶、IL-6、CK-MB、cTnⅠ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且艾司洛尔组治疗1周后CRP、髓过氧化物酶、IL-6、cTnⅠ的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5).重复测量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治疗3 d、1周miR-29a、GDF-15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且治疗1周miR-29a、GDF-15低于治疗3 d(P<0.05).艾司洛尔组治疗3d、治疗1周miR-29a、GDF-15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艾司洛尔应用于行PCI术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可有效改善心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减少心肌损伤,并降低血清miR-29a、GDF-15水平,同时安全性较好.

    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艾司洛尔安全性炎性因子miR-29aGDF-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