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潘世东

双月刊

1008-6072

xuebao2004@21cn.com

0719-8846022

442000

湖北十堰市北京南路18号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0年,1998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经过20年的发展,已成为集学术性、师范性、科学性、地方性为一体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路径探析

    曹均学赵艳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新时代,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物质基础薄弱、价值观念滞后、人才匮乏以及文化产品供给不充分等多重阻碍.只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优化乡村人才队伍以及建设高质量乡村文化供给体系,才能根治农民精神贫困问题,从而助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习近平文化思想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法论探析

    崔发展黄珊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蕴藏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科学智慧,涵盖了哲学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三大层次: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哲学方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根基;实事求是法、战略思维法和创新思维法的协同作用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建设的独特标志;问题导向法、调查研究法和群众路线法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原则,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指引.这一方法论体系展现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务实思维和高效工作方法的高度融合,指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哲学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钱燕娜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继承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理念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实践的有机结合,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以"法"为本贯穿始终,实现了从人治走向法治、从统治转向治理、从权力制约向权利保障等一系列转变.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有力推进,它体现了一种包容多元、与时俱进的法治思维,为我国的法治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传承发展

    节日叙事、批判视角与文本关联——鲁迅《头发的故事》的镜像书写

    范桂真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头发的故事》是鲁迅受邀为《学灯》国庆专辑创作的一篇小说,"双十节"不仅作为小说的背景而存在,它也进一步引发了鲁迅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融入了对革命青年的纪念、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等思想,并与《呐喊》中的《药》《风波》《阿 Q正传》等文本构成了一种对话关系.另外,小说中对自由平等话语的反思以及 N先生的义愤心理,也受到鲁迅当时正在翻译的《工人绥惠略夫》的影响,并且这种思想的发展也反映在鲁迅稍后创作的《伤逝》《孤独者》等小说中,形成了更为广泛的文本关联.在这种关联之间,可以清楚地看到鲁迅在孤独、寂寞中呐喊的沉痛心理以及在"爱与憎"中的挣扎、彷徨.

    鲁迅《头发的故事》镜像

    洋房中的"俗":张爱玲的"弑母"书写与自我疗救

    颜云溪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3 年至 1944 年,张爱玲创作了大量以洋房为叙事空间、以"俗"为叙事核心的小说,"俗"包括俗物钱及俗事婚恋.这类小说的情节推进与主旨显现同"洋房中的旧母亲"这一形象紧密相关.洋房虽为西式建筑,但由于旧时代母亲主宰洋房空间,故而装载着中式伦理,又因作为母亲的日常生活空间出现,所以还充斥着"俗".洋房与"中""俗"的参差叙事中,呈现出了母亲围绕俗事婚恋与俗物钱的互动.互动中"俗"弑杀了母亲,令其出现双重"死亡".至此,洋房空间内,母亲从权力主体变为了"俗"的权力载体,空间权威完成置换.此种弑母的书写模式体现了张爱玲对母女关系对立走向的梳理,隐含着张爱玲的自我疗救.

    洋房"俗""弑母"书写自我疗救

    桥意象在唐人小说中的叙事功能

    刘金润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唐人小说中,"桥"不仅作为一座实体建筑单独存在于文本中,还是一种具有多重叙事功用的文学意象.蕴含着跨越之义的桥在唐人笔下实现了由实入虚的转变,成为遇仙、入梦等志怪故事中叙事的主场景和空间切换的标识.作为空间叙事视野中具有枢纽性功用的文学意象,唐人小说中的桥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情节的推进发展等方面呈现出的叙事功能具有较大的阐释空间.

    桥意象唐人小说叙事功能

    《诗经》淑女观念脞论

    魏子怡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淑女观念源于《诗经》,并逐渐发展成为理想的女性人格规范.《诗经》中的很多作品如《关雎》《静女》《东门之池》《硕人》等篇,均存在有关淑女形象特征或淑女观念的内容.结合《诗经》相关篇目的记载及《楚辞》等相近时期的其他文献材料,可知《诗经》中的"淑女"当是指外表美丽、内在气质文静且心地善良的年轻女子.后世人的解读时常受到儒学观念的影响,将道德意味本不强烈的淑女形象标榜为女德的典范,甚至直接代入后世观念,导致偏离《诗经》淑女观念之原意.

    《诗经》淑女观念儒学

    地理文化空间的诗意建构——以<咸淳临安志>引诗、辑诗为例

    李雨昀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方志发展至南宋更注重人文书写,《咸淳临安志》作为南宋方志的佳品,其丰富的诗歌辑录为该志的地理文化空间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起包含地方人物与人物交游、文学景观、地方文事、民风市情等多方面的地理文化空间内容.通过地理叙述文学化、分类递进兼宏微结合、博观精取题咏的构建方式,该志为宋代方志的地理文化空间建构作出了典范,由此而实现了地域空间与文化空间的进一步融合,促进了地域人文精神的显现及乡邦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咸淳临安志》地方志诗歌地理文化空间

    拉康视角下的孔子、刘勰之梦

    张琦灵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子梦周公,刘勰梦孔子,梦混合着意识与无意识的"真相".拉康的"欲望-言语-他者"理论可对二者之梦加以观照:梦源于欲望在无意识中的显现,以语言结构为表达形式,具有小他者与大他者的双重对象.孔子之梦和刘勰之梦在文化意义上具有延续性,有着与时代背景相呼应的共同精神内核.

    拉康欲望言语他者

    赵孟頫"古意"论的形成及其实质考辨

    刘宇家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孟頫作为元代画坛执牛耳者,其"古意"论的提出不仅促成了元代文人画特质的形成,同时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人绘画史的发展与走向.通过对宋元之变的社会情境以及赵孟頫复古心理动机的考察,发现"古意"论的形成既有对南宋画风的矫正、元初世衰道微的批判,亦有对仕元矛盾内心的减缓.从风格、意蕴、法度三个层面看,"古意"论追寻高古风格,崇尚简率画意,探求中和雅正的法度.对赵孟頫《幼舆丘壑图》《红衣罗汉图》《鹊华秋色图》的绘画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可以明确看出赵孟頫取法六朝、复兴唐画、师法北宋的不同"古意"追求,而这种追求正是促使他开创一代新风并成为元代画坛领军人物的重要原因.

    元代绘画赵孟頫"古意"论实质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