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播种方式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变化和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影响

    赵庆玲孙敏林文任爱霞...
    3977-3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旱地小麦品质提升的播种技术及其机理,于2017-2018年(平水年)、2018-2019年(欠水年)在山西闻喜开展宽幅播种、探墒沟播和常规条播对旱地麦田土壤水分变化和籽粒蛋白质形成影响的研究.结果 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探墒沟播显著提高了开花期0~ 200 cm土壤蓄水量(增幅8.2% ~ 18.7%),其中提高了两年度0~ 60 cm土层,平水年60~120 cm土层,欠水年12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宽幅播种显著提高了平水年开花期0~200 cm土壤蓄水量(增幅5.2%).探墒沟播显著提高了开花-成熟阶段耗水量,宽幅播种显著提高了欠水年播种-开花阶段耗水量.探墒沟播和宽幅播种显著提高了花后15~35 d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探墒沟播还显著提高了欠水年花后5~35 d旗叶和籽粒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探墒沟播显著提高了产量(增幅20.4% ~ 44.8%),籽粒清蛋白、球蛋白含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幅3.1% ~5.8%)和蛋白质产量(增幅25%~49%);宽幅播种显著提高了产量(增幅9% ~ 40%)和籽粒醇溶蛋白含量.旱地小麦不同播种方式下,花后旗叶和籽粒GS、GOGAT活性与开花-成熟阶段耗水量呈显著相关,且与平水年开花期0~ 120 cm土层和欠水年开花期0~60、12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呈显著相关;籽粒清蛋白、球蛋白和总蛋白质含量均与开花期0~ 6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呈显著相关,欠水年还与开花期120 ~ 2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呈显著相关.总之,探墒沟播有利于提高旱地小麦开花期土壤蓄水量和花后耗水量,提高旗叶和籽粒GS、GOGAT活性,从而提高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且欠水年生育后期深层土壤蓄水更有利于小麦品质提升.

    旱地小麦探墒沟播土壤水分消耗氮代谢酶活性籽粒蛋白质

    硫化氢对盐碱胁迫下裸燕麦叶片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的调控效应

    刘建新刘瑞瑞贾海燕刘秀丽...
    3988-3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盐碱胁迫是植物遭受的常见非生物胁迫之一,气体信号硫化氢(H2S)在植物响应盐碱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H2S对盐碱胁迫下裸燕麦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循环的调控效应,以品种'定莜9号'为材料,研究了喷施H2S供体硫氢化钠(NaHS)或H2S合成抑制剂羟胺(HA)对盐碱混合胁迫下植株生长、叶片活性氧、膜脂过氧化和AsA-GSH循环中抗氧化物质和关键酶的影响.结果 表明:喷施50 μmol·L-1 NaHS可缓解50 mmol·L-1盐碱混合胁迫对裸燕麦生长的抑制,降低超氧阴离子、H2 O2、丙二醛、氧化型抗坏血酸(DH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提高AsA/DHA和GSH/GSSG,而对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含量无显著影响.喷施NaHS还提高了盐碱混合胁迫下裸燕麦叶片AsA合成关键酶L-半乳糖脱氢酶(GalDH)和L-半乳糖-1,4-内酯脱氢酶(GalLDH)及AsA-GSH循环中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性,降低了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而对抗坏血酸氧化酶(AO)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的影响不大.增添HA后部分或完全解除了喷施NaHS的上述作用.这说明H2S可通过促进AsA合成和增强MDHAR活性提高AsA-GSH循环效率,降低盐碱胁迫对裸燕麦的氧化伤害.

    硫化氢盐碱胁迫裸燕麦AsA-GSH循环

    湖北省不同花生轮作种植体系碳氮足迹

    庞茹月王明辉孔洁李宁...
    3997-40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作物生产过程的主要碳氮排放环节,可为不同花生轮作种植体系实现高产高效与低碳氮排放的协同效益提供有效参考.本研究对湖北省黄冈市油菜-花生轮作、小麦-花生轮作、花生单作3种种植模式生产过程的农资投入和田间管理措施等进行实地调查,核算该3种种植模式的碳足迹和氮足迹.结果 表明:油菜-花生轮作较小麦-花生轮作单位面积碳排放降低7.8%、单位净现值碳排放降低36.9%、单位面积氮排放降低12.5%、单位净现值氮排放降低41.9%;油菜-花生轮作较花生单作单位净现值碳排放和氮排放分别降低19.6%和30.8%;油菜-花生轮作净收益是小麦-花生轮作的1.4倍、花生单作的2.4倍.表明油菜-花生轮作可实现高产高效与低碳氮排放的协同效益,有利于油料作物的绿色高质高效生产.

    油菜-花生轮作小麦-花生轮作花生单作碳足迹氮足迹

    蒙东地区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张艾明徐玉梅朱建宇余洪茜...
    4004-40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磷素在土壤中可分为有机磷和无机磷两大组分,不同形态的磷供给植物营养的难易程度不同,应用液体31p核磁共振技术(31P-NMR)探明土壤磷组分可为进一步调控土壤磷营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以紫花苜蓿和栗钙土为对象,设置常规和干旱水分处理,并设置不同的施磷水平(P0~P4:O、0.025、0.05、0.1、0.2 g P2O5·kg-1土),应用液体31p-NMR技术测定土壤磷组分,研究水肥耦合条件下紫花苜蓿土壤磷组分特征.结果 表明:不同水肥条件下,土壤无机磷主要包括无机正磷酸盐、无机焦磷酸盐和无机多磷酸盐.无机正磷酸盐在土壤无机磷组分中占主导地位,干旱会降低无机正磷酸盐含量;无机焦磷酸盐和无机多磷酸盐可存在于高施磷水平(P4)的土壤中.有机磷组分中,正磷酸单酯占主导地位,干旱影响紫花苜蓿对土壤中正磷酸单酯的转化和利用.综上,合理的水肥管理可对蒙东地区紫花苜蓿土壤磷营养的转化和利用进行有效的调控.

    水肥耦合31p-NMR紫花苜蓿磷组分

    河西灌区蔬菜地轮作紫花苜蓿的施氮效应及土壤碳氮特征

    吴勇刘晓静蔺芳蒯佳琳...
    4011-4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可改善土壤碳、氮平衡.为了探究河西灌区连作蔬菜地轮作紫花苜蓿施氮对土壤碳氮特征和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本研究以永昌县种植7年娃娃菜后,轮作5年紫花苜蓿的土地为对象,设5个施氮水平(O、51.75、103.5、155.25、207 kg ·hm-2),对土壤碳、氮含量、土壤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紫花苜蓿产量和氮积累量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轮作紫花苜蓿后,土壤养分得到改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增加,其中有机碳含量比轮作紫花苜蓿前提高2.0%.适宜水平的施氮量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尤其对0~40 cm土壤的提高效果最明显,还可以显著提高紫花苜蓿产量和氮素积累量;当施氮量为103.5 kg·hm-2时,紫花苜蓿土壤碳、氮含量提高最明显,苜蓿产量和氮素积累量也最高.综上,连作蔬菜地后茬轮作紫花苜蓿不仅可以改善土壤质量,还可以进行牧草生产.综合施氮对土壤碳、氮特征和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效果,施氮量为103.5 kg·hm-2既能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力,又能保证紫花苜蓿的高产优质生产.

    蔬菜田轮作紫花苜蓿施氮效应土壤碳氮特征饲草生产

    果园生草对中国果园土壤肥力和生产力影响的整合分析

    郭晓睿宋涛邓丽娟张卫峰...
    4021-4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果园生草是维持土壤基础肥力、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推动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有关生草对果园土壤养分含量的定量改变,及其对果园果实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共搜集了1990-2020年间发表的62篇文献,定量分析土层深度、生草种植年限和生草植物种类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和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探究果园生草对中国果园可持续生产的影响.结果 表明:1990-2020年间,与不生草果园相比,果园生草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可分别提高18%、11%、27%,土壤容重降低20%;当气温低于10℃时,果园生草可使土壤温度增加23%;当气温高于10℃时,果园生草可使土壤温度平均降低8%左右.与一年生草相比,果园连续多年生草,无论是自然生草,还是人工生草,都显著提升了果园土壤质量、产量和果实品质(如可溶性固形物).因此,果园长期生草对中国果园可持续生产具有深远意义.

    果园生草土壤理化性质产量品质生态效应整合分析

    1971-2020年西南茶区灌木型茶树晚霜冻害危险性时空演变特征

    高文波林正雨王明田何鹏...
    4029-4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晚霜冻害危险性时空演变特征,对于优化区域农业生产布局和品种调优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西南茶区65个气象站点197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结合霜冻终日和茶芽萌发初日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构建西南茶区灌木型茶树春梢晚霜冻害概率指数和冻害强度指数,分析西南茶区灌木型茶树晚霜冻害危险性时空演变特征.结果 表明:1971-2020年,西南茶区霜冻终日和茶芽萌发初日均呈显著提前趋势,且霜冻终日的提早速率快于茶芽萌发初日的提早速率,萌发后的茶芽暴露于晚霜冻害的天数总体呈不显著下降趋势.西南茶区大部分区域灌木型茶树晚霜冻害危险性呈下降趋势,但贵州茶区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四川茶区西部边缘山区、贵州茶区西部与云南茶区东北部交界处等地灌木型茶树晚霜冻害危险性一直较高,四川盆地区、云南茶区南部和贵州茶区南部等地晚霜冻害危险性一直较低.云南茶区北部、中东部地区等区域晚霜冻害危险性呈明显下降趋势;而贵州茶区中部和东部区域灌木型茶树晚霜冻害危险性明显增加.

    晚霜冻害危险性时空演变特征西南茶区灌木型茶树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汪亚琴姚顺波侯孟阳贾磊...
    4039-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对实现中国农业生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省际农业生态效率,在时间序列、空间可视化及趋势面分析揭示农业生态效率时空演变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影响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结果 表明:2000-2018年,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总体上呈现出东西部地区较高、而中部地区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异受到农业资源禀赋、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因子对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且因子间交互作用会增强其空间分异.综上,要关注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的主导因子,并注重区域间的协同合作,以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农业生态效率地理探测器时空分异影响因素

    1989-2019年西北地区干燥度指数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柳利利韩磊韩永贵高阳...
    4050-4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西北地区143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采用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发量,并结合降水量计算西北地区1989-2019年干燥度指数(AI),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偏微分方程等方法来揭示其变化趋势、变化周期和气候因子对AI的贡献率.结果 表明:1989-2019年,西北地区AI整体呈不显著的减小趋势,其中,青海呈显著减小趋势,新疆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研究区AI在2010年发生了突变,AI变化存在1个17年的主周期.西北地区AI呈现出由东南部向中部、西北部向中部增加的空间格局.西北地区AI变化的倾向率为-1.267· (10 a)-1,其中,甘肃、宁夏、陕西、青海和新疆AI变化的倾向率分别为-1.17、-0.41、-0.49、-1.77和-2.73·(10 a)-1.青海小灶火、新疆库尔勒、阿克苏和吐鲁番地区干旱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高.降水量和实际水汽压是影响甘肃、宁夏、青海、陕西AI变化的主要气侯因子,影响新疆AI变化的主要气侯因子为潜在蒸散、太阳辐射和平均气温.

    干燥度指数Penman-Monteith贡献率西北地区

    1961-2019年辽宁省高温天气变化特征

    李卓群刘星才
    4059-4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理解高温热浪天气的变化特征、辨识其影响因素,对于科学防控高温天气的危害、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1961-2019年6-8月辽宁省23个气象站点的日最高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数据,分析日最高气温(Tx)、日最高体感温度(AT)和高温热浪(连续3 d≥35℃)的变化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气象因子对AT的影响.结果 表明:1961-2019年,辽宁省各站点6、7和8月Tx的平均值分别为26.19、28.29和28.14℃,气候倾向率平均值分别为0.17、0.20、0.17℃·(10 a)-1,AT的平均值分别为27.35、31.13、31.08℃,气候倾向率平均值分别为0.38、0.35、0.28℃·(10 a)-1.6-8月,研究区各站点Tx、AT与其气候倾向率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夏季Tx、AT低值区的增温幅度大于高值区,应重视研究区夏季Tx、AT低值区的高温防御.6-8月,各站点日最高气温≥35℃日数平均值为0.85 d·a-1,6、7月明显大于8月,高值区主要位于辽宁西部,低值区主要位于辽宁南部和滨海地区,平均增加速率为0.20 d·(10 a)-1.各站点多年平均高温热浪次数为0.071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南部和滨海地区未出现高温热浪事件.关联度分析表明,6月最高体感温度与相对湿度关系最密切,而7月和8月最高体感温度与最高气温关系最密切.因此,在高温天气预报预警中应充分考虑相对湿度的影响.

    最高气温体感温度高温热浪关联度分析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