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果树-覆盖作物可持续种植体系土壤碳氮固存及其影响因素

    李文慧林妍敏南雄雄王芳...
    471-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90-2020年间已发表的文献数据,应用荟萃分析综合量化种植覆盖作物对中国果园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清耕相比,种植覆盖作物能显著增加土壤碳氮储量,增加效应分别为31.1%和22.8%.与非豆科作物相比,种植豆科作物使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分别提高4.0%和3.0%;覆盖年限为5~10年时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增加效应最显著,分别增加58.5%和32.8%.土壤基础条件较差的地区(初始有机碳<10 g·kg-1,初始全氮<1.0 g·kg-1)土壤碳氮储量增加效应最高,分别达32.3%和34.1%;此外,黄河中下游年均温度(10~13 ℃)和年均降水(400~800 mm)条件适宜的地区土壤碳氮储量增加效应更明显.综上,果园土壤碳氮储量的协同变化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果树间套作覆盖作物是提升土壤碳氮固存的有效途径.

    果园覆盖作物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荟萃分析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芒果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

    江尚焘栗晗彭海英梅新兰...
    481-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生产施肥造成的养分富集会降低丛枝菌根真菌(AMF)的多样性.为了探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AMF的影响,本研究开展两年的芒果田间试验,以单施化肥为对照,设置两种有机肥(普通商品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与12%(低)和38%(高)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不同施肥措施对芒果根内和根际土壤AMF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养分投入相当的情况下,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芒果产量和品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施用有机肥可以有效增加芒果AMF的物种丰富度,且AMF的多样性与部分果实品质指标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施化肥相比,高有机肥替代比例能够显著改变芒果根内AMF群落,但对根际土壤AMF群落没有显著影响.生物有机肥处理较普通商品有机肥处理能够富集更多的AMF物种,并形成更复杂的AMF共发生网络.综上,高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能够在改善芒果产量和品质的同时维持AMF的物种多样性,并且有机肥对AMF群落的改变优先在根内发生.

    丛枝菌根真菌有机肥化肥芒果高通量测序

    不同城市功能区实施屋顶绿化的雨洪调控效应比较

    凌子尧彭立华文慧
    491-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及城市地表硬质化加剧了城市雨洪风险,屋顶绿化作为一种低影响开发措施,可有效削减暴雨径流,为雨水进入城市管网树立第一道屏障.本研究采用CITYgreen模型,模拟分析南京新、旧居住区和商业区实施屋顶绿化对地表径流等水文参数的影响,比较不同功能区屋顶绿化的雨洪调控效应差异,分析功能区内部不同屋顶绿化之间以及屋顶绿化与地面绿化的雨洪效应差异.结果表明:南京市典型老居住区、新居住区及商业区实施屋顶绿化可使透水面比例分别增加28.9%、12.5%和49.2%.在一次重现期2年历时24 h(雨量72 mm)的降雨事件中,3个样区所有建筑实施屋顶绿化可使地表径流量减少0~19.8%、洪峰流量下降0~26.5%,相当于建造了容量为223~2299 m3的调蓄设施.3个样区实施屋顶绿化的雨洪调控效应排序为:商业区>旧居住区>新居住区;草坪型屋顶绿化的单位面积雨洪调控量相当于花园型的78.6%~91.7%;屋顶绿化的单位面积雨洪调蓄量为地面绿化的31%~43%.研究结果可为基于雨洪管理的屋顶绿化选址、可持续设计及激励措施制定提供科学指导.

    气候变化低影响开发CITYgreen模型雨洪调控效应

    辽宁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及情景预测

    牛乐张丽霞郗凤明王娇月...
    499-5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宁省是用能与碳排放大省,其碳排放管理对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实现至关重要.为明晰辽宁省碳排放驱动因素及排放趋势,本研究以辽宁省1999-2019年碳排放数据为基础,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和煤炭消费量占比6个因素对辽宁省碳排放量的影响,分别将各因素设置高、中、低3种发展模式,组合得到9种情景,预测不同情景下辽宁省碳排放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辽宁省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均GDP,主要抑制因素是单位GDP能耗;9种情景下,辽宁省碳达峰年在2020-2055年之间波动,碳排放峰值在5.44~10.88亿吨.中增长高减排情景下,辽宁省可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和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达峰年二氧化碳碳排放量为6.11亿吨,是辽宁省的最优碳排放情景.本研究可为辽宁省碳减排工作寻求最佳路径,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碳排放碳达峰情景预测辽宁省

    盐城滨海湿地獐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

    陈国远王成陈浩苏越...
    510-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盐城滨海湿地是野生獐主要的栖息地和繁殖地之一.本研究基于GPS-GSM跟踪数据,利用栖息地选择指数和MaxEnt模型模拟分析獐在不同季节适宜的栖息地分布以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獐主要利用芦苇沼泽作为栖息地,春夏季和秋冬季利用率分别为52.7%和62.8%;MaxEnt模型在春夏季和秋冬季模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下面积值分别为0.873和0.944,显示出较高的预测精度;春夏季,獐栖息地次适宜和最适宜类型以芦苇沼泽、农田和坑塘水面为主,秋冬季以芦苇沼泽和坑塘水面为主,面积仅相当于春夏季的5.7%和8.5%;定位点到芦苇距离、到米草距离、生境类型、到水面距离和到居民地距离是影响春夏季獐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上述5个变量以及植被高度是影响秋冬季獐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本研究为后续盐城滨海湿地獐种群保护以及栖息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MaxEnt模型GPS-GSM跟踪适宜栖息地滨海湿地

    黄海南部及东海黄鮟鱇时空分布

    袁兴伟姜亚洲高小迪杨林林...
    519-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黄鮟鱇栖息地时空分布特征,根据2018年11月(秋季)和2019年1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在黄海南部和东海开展的近海渔业资源大面定点底拖调查资料和同步采集的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底层溶解氧及水深数据,利用提升回归树(BRT)模型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分别选用算术平均法(AMM)和几何平均法(GMM)构建不同季节黄鮟鱇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对模型输出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18-2019年黄鮟鱇最适栖息地存在季节差异.春季,黄鮟鱇最适栖息于49 m以浅的长江口及江苏近海浅水区;夏、秋季最适栖息于底层水温8.9~10.9 ℃的黄海东南部深水区;冬季最适栖息于9.2~12.7℃ 的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深水区.BR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春季对黄鮟鱇总偏差贡献率最大的是水深,其余3季贡献率最大的均为底层水温.交叉验证发现,除夏季外,运用AMM算法且赋予权重的HSI模型拟合效果更优.黄海南部和东海黄鮟鱇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其生态习性及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黄鮟鱇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环境因子提升回归树时空分布

    基于耳石和鱼体形态的东海海域两种方头鱼判别

    玄文丹谢玉朱凯朱文斌...
    527-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类判别是渔业资源评估的基础,为了有效区分东海海域日本方头鱼和白方头鱼,根据2021年8-10月在27°30′-30°00′ N、123°00′-126°30′ E海域获取的399尾方头鱼样品(日本方头鱼187尾、白方头鱼212尾),利用框架测量法测得耳石形态的28个可量性状和鱼体形态的55个可量性状,并对其进行差异性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方头鱼的耳石形态在前端、后端、腹侧和背侧存在差异,鱼体形态在鱼的头部、躯干部和尾部存在差异;逐步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基于耳石和鱼体形态参数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85.1%和94.0%,而基于两种形态参数的综合判别正确率达到98.0%.研究表明,利用耳石或鱼体形态特征均可对两种方头鱼进行有效判别,且结合多种形态特征参数进行判别将进一步提升判别的准确性.

    日本方头鱼白方头鱼框架测量法逐步判别分析

    乌贼类产卵附着基的类型、功能和应用

    梁君吴天周永东胡扬杰...
    535-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贼类受精卵为黏性卵,乌贼亲体偏好于将卵产在附着基上,适宜的附着基有助于提高亲体产卵数量和受精卵孵化率.在没有充足附着基的情况下,乌贼类产卵数量将会减少甚至推迟产卵.随着海洋自然保护地建设和人工增养殖技术研究不断推进,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乌贼类资源增殖,对不同类型和不同构型的附着基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基于乌贼类的产卵繁殖习性,依据附着基的来源,将乌贼类产卵附着基分为天然和人工两种类型,通过对比分析,从相同点、不同点与优劣势角度对全球范围内近海常见经济乌贼类产卵附着基进行总结,梳理了两种不同类型附着基的功能,并论述了乌贼类产卵附着基在天然产卵场修复和人工增养殖中的实际应用.在全面了解乌贼类附着基的同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思考,旨在为乌贼类的生境营造、增养殖以及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乌贼附着基产卵场生态修复可持续利用

    我国生态脆弱区生态技术分类体系研究进展

    张鹏吴春生朱毕生刘芳...
    547-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技术是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的核心,合理的分类方法是对生态技术归纳和总结的基础,其在归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评价生态技术实施效果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仍没有关于生态脆弱区生态技术分类的统一标准.本文从生态技术分类的视角出发,概述了生态技术的概念及相关分类方法,针对生态技术相关分类体系的现状及不足,提出了一个适合我国生态脆弱区生态技术界定和分类的体系,并分析了该体系的实用性及应用前景,以期为我国生态技术分类管理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生态技术分类农业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生态脆弱区

    城市生态系统碳汇固碳能力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石铁矛王迪汤煜李沛颖...
    55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是当前我国一项紧迫、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如何有效发挥城市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碳汇的固碳能力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相比,频繁的人为活动导致城市生态系统碳汇要素更加丰富,影响其固碳能力的因素也更加复杂.目前,基于多个时空尺度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碳汇固碳能力的关键因素.本文阐述了城市生态系统碳汇的构成与特征,总结了城市生态系统碳汇固碳能力核算的方法及其特点,揭示了不同碳汇要素固碳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人为活动影响下城市生态系统碳汇的综合影响因素.随着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碳汇认识的不断提高,应当进一步完善人工碳汇系统固碳能力核算方法,探寻综合碳汇固碳关键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由全局向空间加权转变,探明人工与 自然碳汇系统的空间耦合关系,找到实现固碳能力提升的最优人工-自然空间配置,从而突破城市生态系统碳增汇的瓶颈,助力城市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城市生态系统碳汇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人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