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武夷山不同海拔阔叶树叶片养分含量及再吸收效率

    吴欣阳邵静陈晓萍李锦隆...
    2305-2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亚热带山地阔叶树叶片养分利用策略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选取武夷山不同海拔(1400、1600和1800 m)44种阔叶树,研究成熟与衰老叶片养分含量、化学计量比及养分再吸收效率,并分析其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成熟叶片氮(N)、磷(P)含量显著高于衰老叶,且均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磷再吸收效率(PRE)与氮再吸收效率(NRE)的平均值分别为48.3%和34.9%,PRE显著高于NRE,养分再吸收效率随海拔变化无显著差异.NRE与成熟叶N含量在低海拔处(1400 m)呈正等速生长,与衰老叶N含量在高海拔处(1800 m)呈负异速生长.PRE与衰老叶片N、P含量在低海拔(1400 m处)呈负等速生长,在高海拔处(1600、1800m)呈负异速生长.各海拔PRE-NRE异速生长指数为0.95.随着海拔的升高,成熟和衰老叶片养分含量升高,但海拔不影响养分再吸收效率,且植物偏好从衰老叶中再吸收P,高海拔养分再吸收效率会影响衰老叶片的养分状况.

    亚热带森林成熟叶衰老叶异速生长海拔养分再吸收效率

    天然更新红松苗针叶光合和解剖特性对不同郁闭环境的响应

    苑淑媛张鹏沈海龙
    2314-2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人工林实验站郁闭度为0.2~0.3、0.4~0.6和0.7~0.9的天然次生林下5年生红松苗为对象,以全光环境(CK)下红松苗为对照,研究其针叶光合特性以及解剖结构对郁闭度变化的响应,探讨林下红松苗生长发育与林分光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红松苗耐荫性特征.结果表明:红松苗高和地径均随着郁闭度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比叶面积随郁闭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加,不同郁闭度下红松苗总生物量由大到小排序为:郁闭度0.4~0.6>CK>郁闭度0.7~0.9>郁闭度0.2~0.3.针叶光合有效辐射与红松的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红松苗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均随着郁闭度的增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气孔导度随郁闭度的增大呈上升趋势,且净光合速率、叶绿素a/b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显著正相关.红松苗的气孔密度随着郁闭度的增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郁闭度为0.4~0.6时,红松苗的针叶横截面积、叶肉组织面积、木质部面积、韧皮部面积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红松苗在郁闭度0.4~0.6下光合作用较强,针叶解剖结构中各参数数值较高,红松苗能在此生境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也说明红松5年生苗需要一定的避荫环境.

    红松生物量光合特性针叶解剖结构郁闭度

    封面说明

    2320页

    亚热带典型绿化灌木对夜间人工光照的生理响应

    申诗怡王剑武周天焕马元丹...
    2321-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夜间人工光照正在迅速蔓延,成为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许多研究关注了它的潜在生态影响,但绿化植物对夜间人工光照的生理响应机制研究相对匮乏.本研究以我国亚热带地区常见的城市绿化灌木圆锥绣球、红叶石楠和金森女贞为对象,模拟不同光质(黄光、白光)下不同光强(20、40和60 lx)的夜间光环境,研究植物抗氧化酶系统以及生物量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夜间人工光照显著提高了3种灌木的细胞膜质过氧化程度,激发了植物抗氧化保护系统,显著提高了抗氧化酶活性.光质对植物抗氧化酶的影响因植物种类而异,圆锥绣球在白光下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是黄光下的1.5和1.3倍,红叶石楠2种酶活性在白光下均为黄光下的1.1倍,而金森女贞2种酶活性在白光下分别是黄光下的88.6%和99.5%.3种灌木抗氧化酶活性随夜间光强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光强阈值(120 d时,阈值约为40 lx)后,丙二醛含量迅速增加,抗氧化酶活性降低.3种灌木在夜光胁迫下起主要作用的保护酶不同,圆锥绣球通过POD与CAT互补来抵御胁迫带来的氧化伤害,金森女贞的主要作用酶为POD.3种灌木在夜间人工光照下生物量均显著增加.圆锥绣球对夜间光胁迫最敏感,金森女贞的抗胁迫能力最强.落叶灌木圆锥绣球可以忍受白光40 lx以下的夜间光照,常绿灌木红叶石楠和金森女贞可以忍受黄光40 lx以下的夜间光照.

    夜间人工光照园林绿化灌木圆锥绣球红叶石楠金森女贞

    太岳山不同年龄油松早材树脂道面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董一博解萍萍刘洋孙冰喆...
    2330-2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年龄阶段油松树脂道面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山西省太岳山油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1972-2017年幼龄期、中龄期、近熟期、成熟期和过熟期油松的树脂道面积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55.7%~75.2%的树脂道出现在早材中,成熟期与过熟期树脂道面积最大,其次是近熟期、中龄期、幼龄期.晚材年均树脂道面积在近熟期至成熟期显著增大,而在其他时期差异不显著.中龄期早材每年树脂道总面积与生长季(5-7月)最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过熟期早材每年树脂道总面积与生长季最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而与非生长季(前一年9月—当年4月)的干旱指数(PDSI)呈显著正相关.幼龄期、近熟期和成熟期的早材树脂道总面积受气候影响较小.生长季最低气温是早材树脂道总面积的限制因子,随着树龄的增加,非生长季的干旱逐渐成为早材树脂道总面积的限制因子.非生长期干旱程度增强以及生长季最低气温的升高,均导致早材树脂道总面积减少.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早材树脂道面积可能会逐渐减少,并且过熟期油松的早材树脂道面积减少得最多.

    油松早材晚材树脂道

    木荷18年生种源生长、材性的地理种源变异

    王淼吴国亮张蕊王家燚...
    2337-2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福建建瓯18年生24个木荷种源为材料,分析树高、胸径、木材基本密度以及木纤维解剖结构等11个生长和材性性状的种源变异规律及与地理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通过聚类分析进行种源区划分,揭示木荷生长和材性的地理变异模式,根据不同用途,筛选优良用材种源.结果表明:木荷生长性状变异较大(17.6%~27.3%,平均22.4%),材性性状变异相对较小(7.0%~21.0%,平均12.7%),生长性状和部分材性性状(纤维长、腔径和双壁厚等)在种源间具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生长性状与材性性状不相关,两者相对独立,可单独对某一性状进行选择与改良.木纤维纵向生长指标以及径向生长指标之间呈显著相关,但其与木材基本密度均不相关,两者可独立选择;木荷生长与材性性状受温度影响显著,同时亦受降水影响,呈纬向变异模式.根据Q型聚类分析,将24个种源分为4类,其中,木荷分布区南部种源的木纤维微纤丝角较小,成熟度较高,纤维较长,细胞壁较厚,材性相对较好.根据造纸和建筑家居等不同用材用途,选出5个优良种源.

    地理种源变异材性性状木纤维气候因子木荷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更新数量相容性预测模型

    肖晨田栋元马榕董灵波...
    2345-2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然更新等级是制定森林经营措施的重要依据,传统研究仅考虑了林分整体或部分优势树种的更新数量预测模型,并未解决不同树种和林分整体更新数量预测结果间的相容性,即林分整体预测结果不等于各个树种预测结果之和.为此,本研究在传统计数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林分中不同树种更新数量的相容性预测模型,为天然林的合理经营和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地区翠岗林场、新林林场和壮志林场96块标准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立地因子、土壤因子、林分因子、林木多样性以及林分空间结构5个方面选取30个指标,以泊松模型、负二项模型为基础模型,分别构建兴安落叶松、白桦和其他树种的更新数量预测模型,对比2种传统计数模型的精度和拟合效果之后选择最优模型,采用似乎不相关方法构建不同树种的更新数量相容性预测模型.兴安落叶松、白桦和其他树种更新数量的最优基础模型均为泊松模型,以其为基础构建的兴安落叶松、白桦、其他树种以及全林分更新数量相容性预测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88、413、504和871株·hm-2,调整决定系数分别为0.389、0.421、0.488和0.407.影响兴安落叶松、白桦、其他树种更新数量重要性的变量大小依次为胸径Pielou均匀度指数(25.2%)、草本植物盖度(34.6%)以及土壤B层有机质含量(23.2%).本研究构建的更新数量相容性预测模型系统,满足兴安落叶松、白桦、其他树种和全林分之间的可加性逻辑,为促进天然更新的准确估测提供了基础.

    更新数量预测模型相容性模型似乎不相关回归

    基于哑变量和分位数回归的兴安落叶松更新幼树的树高-胸径模型

    吕乐乐王文彬董灵波
    2355-2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大兴安岭地区翠岗林场2018-2019年55块固定样地2054株兴安落叶松幼树为对象,采用四分位数法将林分密度指数(SDI)划分为4个等级,即等级Ⅰ(SDI1<1863株·hm-2)、等级Ⅱ(1863≤SDI2<2155株·hm-2)、等级Ⅲ(2155 ≤SDI3<2459 株·hm-2)和等级 Ⅳ(SDI4 ≥2459 株·hm-2),并采用哑变量方法引入SDI构建兴安落叶松幼树树高-胸径的哑变量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选取的5个代表性非线性树高曲线模型中,Richards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其Ra2、RMSE、MAE分别为0.7637、0.8250 m、0.5696 m;基于Richards模型构建的包含SDI的哑变量模型,其Ra2较基础模型提高了1.3%,而RMSE、MAE、AIC分别降低了2.1%、1.5%和11.2%;当分位点τ=0.5时,分位数回归模型的Ra2a最大,RMSE、MAE、AIC最小,分别为0.7612、0.8294 m、0.5657 m、-767.19.相较于SDI1,SDI2~SDI4林分内幼树的树高分别增加5.6%、5.6%和11.3%.因此,合理调控兴安落叶松林的林分密度有利于增加更新幼树的高生长.

    哑变量分位数回归树高胸径林分密度指数

    长白山园池沼泽湿地碳源/汇沿湖岸至高地环境梯度变化

    王婷牟长城孙梓淇李美霖...
    2363-2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泊湿地具有长期储碳能力,对区域碳循环具有重大贡献,但有关湖泊湿地碳源汇对气候变化如何响应尚不清楚.为探究高海拔区湖岸湿地碳源/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及相对生长方程法,研究长白山园池沿岸5种天然沼泽类型(芦苇沼泽、苔草沼泽、杜鹃沼泽、柴桦沼泽、落叶松沼泽)的土壤异养呼吸碳排放(CO2和CH4)、植被固碳及其相关环境因子(温度、水位等),依据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平衡,量化各沼泽类型的碳源/汇和全球增温潜势(GWP),分析其沿湖岸至高地水分环境梯度变化规律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处于湖岸至高地水分环境梯度下部生境的草类沼泽(芦苇沼泽和苔草沼泽)为弱源(-1.018和-0.090t C·hm-2·a-1),中部生境的灌丛沼泽(杜鹃沼泽和柴桦沼泽)为强汇或弱汇(1.956和0.239 t C·hm-2·a-1),上部生境的森林沼泽(落叶松沼泽)为强源(-3.214tC·hm-2·a-1),且其空间变化受水位促进和土壤温度抑制.从GWP来看,草类沼泽具有强热辐射力(44.682~59.282 t CO2·hm-2·a-1),灌丛沼泽具有冷辐射力(-0.920~-7.008 t CO2·hm-2·a-1),森林沼泽具有弱热辐射力(11.668 t CO2·hm-2·a-1),且其GWP仅受土壤温度所促进.在目前气候变化背景下,长白山高海拔区园池湖岸至高地水分环境梯度两端的草类沼泽和森林沼泽因CH4或CO2排放增加,呈现热辐射力而对气候变化起正反馈作用,而中部的灌丛沼泽因冷辐射力而起负反馈作用.

    长白山湖岸湿地土壤异养呼吸年净固碳量碳源/汇全球增温潜势

    毛竹和次生阔叶林优势树种根际效应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许雄钞张前前滕秋梅赵明水...
    2374-2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根际效应会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进程,但目前毛竹入侵次生阔叶林生境优势植物的根际效应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未被入侵的次生阔叶林优势树种(青冈和杉木)和入侵后形成的毛竹纯林中的毛竹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土壤有机碳矿化培养试验,并结合土壤生物和理化指标,探究根际效应对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青冈和杉木根际土壤碳矿化速率均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比非根际分别高20%、26%和21%.青冈和杉木非根际土壤碳矿化量分别比毛竹高22%和26%;而根际土壤碳矿化量分别比毛竹高14%和11%.3种植物根际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细菌丰度高于非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总氮是影响根际土壤碳矿化的重要因素,而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代谢熵是影响非根际土壤碳矿化的重要因素.总体上,受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总氮含量变化的驱动,根际效应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矿化总量.本研究结果可为入侵生境植物-土壤互作影响土壤碳循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土壤碳矿化毛竹次生阔叶林根际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