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音乐艺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音乐艺术
音乐艺术

许舒亚

季刊

1000-4270

musicart2000@163.com

021-64319166

200031

上海市汾阳路20号

音乐艺术/Journal Art of Music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性音乐理论学术季刊,全国中文社科核心期刊,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音乐院校学报。本刊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表音乐各领域和学科的研究成果,反映人们对音乐中所体现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和民族、分析和研究、思维和观念、表演和实践诸方面以及与之关联的人、自然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关注。本刊在栏目种类设置和前沿学科方面居同类刊物领先地位;在同类刊物中发行量第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五部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中的音列思维探赜

    刘康华
    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列——特定结构模式的音的横向集合体"是作曲家个性化音高组织的基础性材料之一,"音列思维"是指作曲家在创作中恪守特定结构音列的音高组织思维方法.沈葉的唢呐协奏曲《一枝花》、姚晨的管弦乐曲《造园》、张千一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第四乐章《春到边寨》、秦文琛为管弦乐队而作的舞蹈组曲《伶伦作乐图》、郭文景的六重奏《寒山》,上述作品虽然在创作观念、精神内涵、表现内容、写作技法等方面各具特色,但在音高组织思维,即结构的深层次方面,表现出可供探讨的共性问题——音列思维.

    音列音列思维传统音乐元素

    中国特色作曲技术探微——当代室内乐创作中十二音技法和音响音色技法的运用

    郑艳李嘉志
    2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二音技法""音响音色"是中国当代重要的作曲技法."支点十二音""9∶3十二音比例和弦"等创新性的十二音技法已成为中国当代作曲家重要的音高组织逻辑;"音程游移""宽线条""单音技法"等音响音色技法的运用,则成为依托中国文化的一种创新性文化表达.十二音技法作为音高组织逻辑所生成的音高体系,是音响音色表现的基础,音调音色则是对音高体系的丰富与拓展,两者相辅相成.以"全球音乐理论"观照中国特色作曲技术,旨在阐述西方作曲技术与中国音乐素材的有效融合、"西方话语本土化"与"本土话语西方化"的相互作用、中国与西方基于音乐文明的文明互鉴,进而为建构中国特色作曲技术理论并获得广泛认同寻找可能.

    中国特色作曲技术十二音技法音响音色全球音乐理论

    贾达群民族器乐协奏套曲《梨园》的结构组合特征

    苏潇谭森
    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组合是音乐创作和音乐分析理论的核心要素,涉及如何将不同音乐表现手段及各种音响事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创造出具有内在一致性和外在多样性的音乐作品.贾达群的大型民族器乐协奏套曲《梨园》,充分体现出音乐创作的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组合特征——离散、嵌入、交叠的组合方式,分形、带式、交叉的组合形态,以及强化主要结构、突出潜在性质、模糊主要结构、转换主次结构的组合功能.对一部音乐作品结构组合进行内在规律和外在形态的分析,不仅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分析方法,而且可为结构分析学理论的建构提供一种可行的路径.

    结构组合组合方式组合形态组合功能《梨园》

    从"文化声音原型"出发的文化表达——论朱践耳的《江雪》与叶小纲的《喜马拉雅之光》

    徐志博
    5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声音原型"是在音乐创作意识或潜意识中饱含历史文化信息的声音(音乐)参照系.朱践耳的《第十交响曲——江雪》与叶小纲的《喜马拉雅之光》这两部作品,虽各具独特的文化内涵,但两者都从"文化声音原型"的角度出发,展开深刻的文化诠释.尽管表达路径各异,但两者在表达文化精髓的思路上殊途同归.其"文化声音原型"的确立,决定了作品体裁、音色、语句形态、空间结构等作为文化表达的音乐形式.这两部作品基于"文化声音原型"所构建的音乐形式,与其最终的文化表达互为因果、辩证统一,呈现出主旨性、风格性、民族性、时代性等方面的异同,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在人文价值立场上的共通性.

    文化声音原型中国当代音乐创作文化表达人文价值

    贾国平民乐作品的音响思维探析——从音响思维在中国的根源与传统谈起

    陈玲俐
    6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响思维是贾国平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观念.1999年至此后的20年中,其创作了 15部与民乐相关的作品.尽管这些作品受其在德国留学期间所接触观念的影响,但作品所呈现的音响仍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究其根本,民乐的音响受汉语影响.民乐作品是作曲家生命情感的流露,无论是单件乐器、同组异组乐器叠加、打击乐器的音响呈现,还是意象生成与中正观念的表达,都显示出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作曲家独特的艺术思考与个性化的音乐表达.

    传统文化贾国平民乐作品音响思维

    敦煌乐谱的名称演变及其学术内涵

    温和
    8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38年林谦三、平出久雄的《琵琶古谱之研究》一文发表以来,关于伯希和从敦煌藏经洞获得并复制赠送内藤湖南的P.3808乐谱的研究,便成为中古音乐史研究中的一个专题.围绕这份被称为"敦煌曲谱"的25首乐谱之谱属、谱字符号、节奏等音乐问题及写本的考察,掀起了"敦煌曲谱"研究的热潮,特别是在1981年叶栋发表题为《敦煌曲谱研究》的学术报告之后,"敦煌曲谱"更为引人注目.除P.3808外,20世纪50年代赵元任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发现的P.3539及1960年代左景权发现的P.3719两种敦煌文书,也因P.3808的研究被带入学术视野.从学术史的角度看,P.3539(乙谱)呈现出三种材料的谱属问题;P.3719(丙谱)表明三种材料与敦煌舞谱有关联;将P.3808、P.3539、P.3719分别作为"敦煌曲谱"的甲、乙、丙谱进行对照性研究,可实现任二北在《敦煌曲初探》中提出的"舞缘乐制,步趋相衔"的研究理想,直接促成与"敦煌舞谱"相对应的"敦煌乐谱"之称谓成为三种曲谱新的专用名称.回顾从"敦煌曲谱"到"敦煌乐谱"这一名称的演变,可以看出关于敦煌乐谱学术研究道路的曲折、学术方法的差别及与之相对应的学术内涵.

    敦煌乐谱名称演变《浣溪沙》陈应时掣拍说

    广东早期工人运动中的音乐

    王恒
    102-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20年代的广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摇篮,见证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与大革命的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广东积极开展工人运动,并创造性地运用音乐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由此,从20年代初开始,不同版本的《国际歌》在广东得以传播.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前,紫金地区的工人夜校便已开始利用音乐进行宣传教育;大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对粤剧剧社进行改造,并高度重视粤剧、粤讴等广东民间音乐在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对工人、儿童宣传人才的培养,同时通过拓宽宣传渠道,提升了宣传力度,特别是日刊《工人之路》及时通过众多高质量的歌曲呼应革命形势宣传,极大地推动了广东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广东工人运动中所运用的音乐丰富、全面,其音乐活动极具组织化特点,成为推动革命的重要力量.

    广东早期工人运动革命音乐《工人之路》

    应尚能声乐作品的创作特征

    韩菽筠
    11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尚能现存148首声乐作品,其作品综合运用中西方作曲技法中的逻辑结构布局与音乐发展思维,遵循汉语普通话的语调特点、韵律节奏与民族情感表达方式.从应尚能对中西音乐语言的融合、歌词与旋律的配合、钢琴伴奏声部的观照,可见中国近代第一批专业音乐作曲家以建立"新音乐"为目标,"尽力研究西乐,将西乐的优点尽量采用来补充国乐的缺点",进而探索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应尚能歌曲创作词曲配合中西融合

    交响合唱《南梁颂》中的革命叙事构建

    赵杰
    128-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梁颂》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交响合唱作品,用八个乐章的宏大篇幅,呈现出南梁地区革命斗争、劳动生活和人民信仰的壮丽画卷.作品运用历史与时代的双重视角,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同时融入地域性的音乐语言与当代作曲技法,充分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一部红色题材音乐作品,其在创作上延伸并发展了自延安时期以来陇东地区革命民歌及革命历史题材歌舞的创演经验,通过对比性与交融性相统一的审美原则,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不仅缅怀了革命历史,更表达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人们对崇高精神的追求与向往,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聚力量.

    《南梁颂》革命叙事交响合唱

    教育民族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的一种发展趋势与可能性

    蔡宗德刘小鼎
    138-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音乐学界始终关注音乐教育,以致近年"教育民族音乐学"这个新的研究领域逐渐成型."教育民族音乐学"旨在从文化的视角将音乐教育看成一种社会行为,借鉴民族音乐学理论和方法,梳理音乐教育的社会文化语境,帮助音乐教育者理解、诠释音乐教育,并对其理论和方法进行批判与调整,让音乐教育适应音乐社会语境的变迁,以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教育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新领域涉及应用民族音乐学下的教育民族音乐学、教学意义上的教育民族音乐学等诸多层面,也涉及中国语境下的教育民族音乐学多种发展趋势与可能性.

    教育民族音乐学应用民族音乐学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社会文化语境中国传统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