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湖北医药学院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湖北医药学院

涂汉军

双月刊

1006-9674

hbumxb@163.com

0719-8891063

442000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南路30号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为公开发行的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教学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反映我院科研、教学、医疗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经验。内容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祖国医学、药学、临床病理(例)讨论、临床护理、新技术新方法介绍、短篇报道、文献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凝胶负载Erastin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铁死亡的作用研究

    周亚平高敏杨霜唐耀霆...
    337-342,348,封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温敏性水凝胶泊洛沙姆 407(P407)负载Erastin缓释系统诱导人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铁死亡.方法:构建并评估负载Erastin水凝胶复合物(P407Era)的物理表征、相变时间和缓释性能.实验分为对照(control,Ctrl)组、水凝胶(P407)组、Erastin处理(Erastin)组和水凝胶负载 Erastin(P407Era)组.CCK-8 检测细胞增殖情况,ROS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活性氧含量,TUNEL原位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Mito-Tracker Red CMXRos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ito-FerroGreen检测线粒体内Fe2+含量,免疫荧光和RT-qPCR检测铁死亡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P407 水凝胶的相变时间与浓度呈负相关,18%浓度的P407 水凝胶复合物药物缓释性能较优.与对照组相比,P407 组、Erastin组和P407Era组的Ishikawa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均受明显抑制,且P407Era组比Erastin组抑制增殖、迁移和侵袭作用更加明显;Erastin组及P407Era组细胞活性氧水平、细胞凋亡相对数量显著升高;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线粒体Fe2+结果显示,Erastin组和P407Era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且线粒体Fe2+含量显著升高;免疫荧光结果显示Erastin组及P407Era组GPX4 含量显著降低,NRF2 含量无明显变化;Erastin组及P407Era组TFR1、NCOA4 和P53 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温敏性水凝胶泊洛沙姆 407 负载Erastin缓释系统诱导人子宫内膜癌细胞发生铁死亡.

    水凝胶ErastinIshikawa铁死亡

    蜂毒肽Protopolybia-MP Ⅲ及其优化突变体对HSV-1病毒复制周期不同阶段的抑制活性研究

    孙芳邬理莉覃陈虎罗旭东...
    343-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蜂毒肽Protopolybia-MP Ⅲ及其优化突变体MP Ⅲ-3/4/7/10/14 在体外对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复制周期不同阶段的抑制活性.方法:通过qPCR技术和多肽分阶段孵育平台,检测蜂毒肽Protopoly-bia-MP Ⅲ及 5 个优化突变体在Vero细胞内对HSV-1 感染的预防作用,以及其对HSV-1 复制周期不同阶段的影响.结果:Protopolybia-MP Ⅲ多肽突变体MP Ⅲ-4/10/14 预处理Vero细胞后去除上清,能限制HSV-1 感染.进一步通过多肽抗病毒作用阶段分析实验,发现野生型多肽Protopolybia-MP Ⅲ主要作用于HSV-1 复制周期的吸附阶段,而MP Ⅲ-3/14 主要作用于病毒复制周期的进入/融合以及进入后阶段,MP Ⅲ-4/7 主要作用于病毒复制周期的吸附以及进入/融合阶段,MP Ⅲ-10 主要作用于病毒复制周期的吸附以及进入后阶段.结论:本工作明确了蜂毒肽Protopolybia-MP Ⅲ及其突变体MP Ⅲ-3/4/7/10/14 对HSV-1 复制周期不同阶段的抑制活性,初步阐明了Protopolybia-MP Ⅲ多肽优化突变体抗病毒活性提高的原因,为胡蜂抗病毒多肽的分子设计和药用研究奠定基础.

    胡蜂毒液多肽优化突变体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复制周期

    miR-141-3p通过调控KEAP1/Nrf2轴抑制糖尿病创面的氧化应激损伤

    刘洋张雪婷卢俊
    349-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miR-141-3p对氧化应激状态下角质形成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过氧化氢(H2O2)预处理角质细胞,选择 miR-141-3p mimics/inhibitor 以及 siKEAP1 技术研究 miR-141-3p 对于KEAP1/Nrf2 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CCK-8 法检测细胞活力,qRT-PCR检测mRNA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miR-141-3p靶基因,DCFH-DA探针检测胞内ROS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抗氧化酶活性,EDU法检测细胞增殖功能,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功能.结果:过表达miR-141-3p增强了H2O2 处理下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降低了胞内ROS水平,并提高了SOD和GSH-px活性;miR-141 可靶向负调控KEAP1,上调Nrf2 和HO-1 表达,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siKEAP1 抑制了miR-141-3p促增殖、促迁移和抗氧化的作用.结论:miR-141 能够通过KEAP1/Nrf2 信号通路有效减轻H2O2 诱导的角质形成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并促进其增殖和迁移,从而发挥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作用.

    糖尿病创面创面愈合氧化应激miR-141-3pNrf2

    基于抗生素和除草剂敏感性筛选适宜裂叶地黄遗传转化系统的抗性标记

    叶峥秀罗湘胤游磊张泽志...
    358-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适宜裂叶地黄遗传转化系统的抗性标记.方法:以裂叶地黄的种子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抗生素和除草剂对裂叶地黄的种子外植体进行处理,对比不同浓度的卡那霉素、潮霉素和除草剂草铵膦(Basta)的筛选效果,为裂叶地黄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结果:裂叶地黄种苗对Basta和潮霉素敏感性的强度强于卡那霉素.Basta浓度为 1mg/L和2mg/L时,地黄种苗培养30d存活率为38.03%和5.07%,对裂叶地黄种苗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浓度为 5mg/L时,完全抑制裂叶地黄种苗的生长,可作为遗传转化抗性苗筛选的选择压.潮霉素浓度为 10 mg/L时,地黄种苗存活率为 34.17%,对裂叶地黄种苗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浓度为 20 mg/L时,将裂叶地黄种苗全部致死,可作为抗性苗筛选的选择压.卡那霉素浓度为50 mg/L时,种苗白化率达到89.17%,种苗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结论:Basta适宜筛选浓度为5 mg/L,潮霉素适宜筛选浓度为20 mg/L,卡那霉素适宜筛选浓度为不低于 50 mg/L.

    裂叶地黄遗传转化抗生素除草剂

    传统中药材全蝎热稳定性多肽的消化酶抗性研究

    覃陈虎孙芳叶祥东罗旭东...
    364-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传统中药材全蝎三种热稳定性多肽BmKcug2、BmKcug2-P1 和Martentoxin-P2 的消化酶抗性.方法:结合重组表达、消化酶耐受实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及结构分析,评价多肽BmKcug2、BmKcug2-P1 和Martentoxin-P2 的肠胃蛋白酶稳定性.结果:多肽BmKcug2 对胃蛋白酶、胰蛋白酶、α-胰凝乳蛋白酶都有很好的稳定性;多肽BmKcug2-P1 对胃蛋白酶稳定性较好,对胰蛋白酶也具有一定的抗性,但对α-胰凝乳蛋白酶稳定较差;多肽Martentoxin-P2 的酶稳定性谱与BmKcug2-P1 类似.结论:本研究发现了全蝎毒腺中存在多肽能够耐受肠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阐明了全蝎毒腺中多肽的消化酶稳定性,为深入研究全蝎中有效药用成分提供了思路,为系统研究全蝎多肽活性成分和口服给药途径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全蝎多肽肠胃蛋白酶酶稳定性

    高频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产后腹直肌分离不同时间仿生物电刺激治疗的疗效

    李威肖飞李甜甜郑霜...
    371-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高频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评估产后腹直肌分离(DRA)患者不同时间仿生物电刺激治疗的疗效.方法:将 2021 年 10 月~2022 年 11 月于我院就诊的DRA患者根据治疗时间与方法的不同分为早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及期待治疗组(对照组),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腹直肌间距(IRD)、厚度、平均杨氏模量值(Emean)之间的差异;对治疗后三组IRD与腹直肌厚度、Emean,Emean与临床腹壁肌肉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早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 72.0%(36/50)、50.0%(20/40)、24.0%(12/50).治疗后早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IRD、腹直肌厚度、Emea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治疗组与晚期治疗组相比,Emea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RD与腹直肌厚度及Emean呈中度负相关;Emean与腹直肌肌力及肌耐力时间呈高度正相关.结论:高频超声联合SWE可综合、有效评估产后DRA患者治疗疗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DRA患者疗效显著,且早期行仿生物电刺激治疗效果更佳.

    超声检查剪切波弹性成像仿生物电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肺间质性疾病继发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的应用价值

    李甜甜景红霞郑光美肖彬...
    376-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超声技术在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rheumatoid arthritis-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A-ILD)继发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损害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3年 6 月就诊于我院RA-ILD患者 56 例,按照肺动脉收缩压(PASP)分为轻度组 17 例、中度组 14 例、重度组 10 例,将肺动脉压正常的 15 例RA-ILD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右心相关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m)、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RMPI)、右心室游离壁长轴应变(RVLSFw).分析上述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轻度组TAPSE、Sm、RVFAC、RMPI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组RVLSFw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组RMPI逐渐增加,TAPSE、Sm、RVFAC、RVLSFw依次减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RVLSFw与RMPI呈正相关,与TAPSE、RVFAC、Sm呈负相关.ROC曲线显示RVLSFw评估右心功能不同指标下降的诊断价值均较高.结论: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能更早发现RA-ILD继发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有助于临床对该类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的评估.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类风湿性关节炎间质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心室功能,右

    H2O2抑制ERK通路诱导L-O2细胞铁死亡

    罗一帆张宗丽张嘉鑫蔡大鑫...
    380-384,389,封3-封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过氧化氢(H2O2)诱导人肝实质细胞(L-O2 细胞)铁死亡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梯度H2O2 刺激L-O2 细胞,分别于处理 12、24 h后使用 CCK-8 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从而确定最有效的H2O2 诱导条件.在实验中设立了以下处理组:空白对照组、H2O2 组、Erastin组、H2O2+Fer-1 组;确定H2O2 可诱导L-O2 细胞发生铁死亡,为了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机制,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H2O2 组、H2O2+不同浓度的ERK激动剂以及ERK抑制剂,使用试剂盒检测各处理组的细胞死亡情况、ROS水平和MMP水平,利用RT-qPCR检测铁死亡标记物PTGS2 和ACSL4 mRNA表达水平.结果:800 μmol/L H2O2 刺激 24h可诱导L-O2 细胞死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2O2 组和Erastin组细胞受损明显,细胞内ROS水平升高、MMP 水平显著降低,同时PTGS2 和ACSL4 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与H2O2 组相比,H2O2+Fer-1 组细胞受损减弱,细胞内ROS水平降低、MMP 水平恢复,PTGS2 和ACSL4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与H2O2 组相比,H2O2+ERK激动剂组细胞受损减弱,细胞内ROS水平降低、MMP水平恢复、PTGS2 和ACSL4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然而,加入ERK抑制剂组则出现了相反的结果.结论:800 μmol/L的H2O2 处理 24h能显著诱导L-O2 细胞发生铁死亡,且此过程可能主要通过ERK通路的抑制作用来实现.

    铁死亡过氧化氢L-O2细胞ERK信号通路线粒体膜电位

    基于质谱成像分析黄芩切片主要代谢产物空间分布

    肖雪关孝康徐周毅陆桥...
    385-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中药黄芩的主要代谢产物在其根部切片中的空间分布.方法:通过构建基于激光解吸等离子体电离的大气压质谱成像技术,对黄芩切片中的代谢物进行质谱成像分析.结果:蒽醌类产物分布相似,它们大部分集中在根表皮,也有一部分集中在维管柱边缘.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黄芩素几乎分布于整个切片中.结论:本研究证明质谱成像技术能够实现对中药材切片中内源性分子的空间分布分析,为中药材种植和加工提供了新的研究技术.

    黄芩代谢产物质谱成像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直肠癌关键基因筛选

    李珂云彭昇曹镐禄曾涵仪...
    390-395,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基因,并分析其与生存预后和肿瘤免疫浸润的关系.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结直肠癌基因表达谱GSE178145.用R软件筛选结直肠癌组织与正常组织样本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这些基因以确定它们的生物学作用.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鉴定结直肠癌进展的关键基因,然后通过GEPIA2 数据库验证其表达水平及生存预后情况.最后利用TIMER数据库分析预后相关基因与免疫浸润细胞的相关性.结果:共筛选出 897 个DEGs.GO分析表明,DEGs主要集中在调控金属离子输运、离子通道活性、收缩纤维等过程.KEGG通路分析表明DEGs主要参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传导等通路.通过PPI分析得到10 个关键基因,使用GEPIA2 数据库验证发现,其中CXCL2、IL-1β、CXCL10 和UPS18 的差异方向一致且有显著性差异.生存分析显示CXCL2 和IL-1β延长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免疫浸润分析得出,CXCL2 和IL-1β的表达与巨噬细胞的浸润相关.结论:CXCL2、IL-1β为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基因,并与结直肠癌的生存预后和免疫浸润有关.

    结直肠肿瘤生物信息学预后肿瘤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