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周新国

双月刊

1007-7030

xuebaorw@yzu.edu.cn

0514-87854674

225009

江苏省扬州市大学南路88号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理念,注重选题,努力反映人文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注重现实,积极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体现特色,弘扬历史文化名城优势。本刊坚持学术性,强化理论性;坚持时代性,强化功能性;坚持现实性,强化特色性,致力实现学报的精品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探析

    顾友仁
    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化人,既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华文明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文化思想成为党和国家文化育人工作的新武器.发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社会功用,必须立足于其铸魂育人实践.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需要我们树立"问题意识".认真诠释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的基本属性,以解决何以育人问题;系统提炼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的话语要素,以解决以何育人问题;深入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的现实路径,以解决如何育人问题.这是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化人工作与时俱进,深化细化"两个结合"的需要,也是我们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建设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成就人才强国和文明中国,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文化化人

    习近平劳动观的生成逻辑、时代内涵与实践要求

    谢静李金辉
    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劳动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劳动思想,以中华优秀劳动文化为思想根源,结合时代课题和自身经历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的劳动观.习近平劳动观可以归纳为大历史视域下的劳动价值论、历史主动精神引领下的劳动教育论、坚持人民至上的劳动关系论、守正创新的劳动精神论等四个方面,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劳动价值论说明了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劳动教育论肯定了劳动的育人价值,劳动关系论揭示了劳动者的地位与劳动保障的重要性,劳动精神论彰显了新时代劳动者的意志品质.新时代劳动者要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继续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持守与发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时,家校社会要共同建构一体化的劳动教育体系,国家和政府要继续完善劳动关系保障制度,将习近平劳动观落在实处.

    劳动观生成逻辑时代内涵实践要求时代变局

    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蒋永穆祝林林
    2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是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战略任务,是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具有丰富的内涵:第一要义是良性互动、价值立场是人民至上、核心目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基本要求是统筹治理、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它们都是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打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实践梗阻的重要途径.发挥新质生产力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有效促进作用,需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科学思维,增强实现良性互动的思维能力;以发展新质生产力转变发展方式,夯实实现良性互动的物质基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科技发展,厚植实现良性互动的内在动力;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产业体系,筑牢实现良性互动的产业载体;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共同富裕,壮大实现良性互动的主体力量;以发展新质生产力锻造党的领导力,强化实现良性互动的组织保障.

    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承接主体选择的伪竞争风险识别与防范

    周义程
    4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要实现增进效率、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的购买目标,一个基本前提是在选择承接主体时存在较为充分的竞争.然而,立足主体、行为和方式维度的分析表明,潜在承接主体数量的有限性、关系型购买行为的常发性、对竞争运用的失当性等主客观因素时常引发承接主体选择时有意识的虚假竞争和无意识的形式化竞争等伪竞争风险.为了防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承接主体选择的伪竞争风险,需要从培育公共服务的承接主体、运用公共服务项目分解策略、探索公共服务供给的公私混合方式、通过准市场方式选择承接主体等方面针对性地设计风险防范进路.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承接主体选择伪竞争风险风险防范

    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组建和运行规则

    叶林张冉
    5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董事会设置审计委员会有利于降低现代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引致的代理成本.新《公司法》已经引入审计委员会,但需填补审计委员会组建的规则,以保障审计委员会发挥预设的监督效果.审计委员会成员资质是审计委员会组建及履职的基本前提,包含独立性和专业性两项要素.独立董事是审计委员会客观公正监督的逻辑起点,应从任职全过程视角评判其是否具有独立性,同时涤除其获取信息的障碍.专业性要素应根据新《公司法》中审计委员会兼具财务和业务监督职责作扩张解释,即不再局限于财会知识,而是一种保障公司良好运行的能力.此外,还需要同步调整选任职工董事和独立董事的前置程序,削减控股股东对选任职工董事和独立董事的绝对控制力.

    新《公司法》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前置程序

    董事辞职留任规则的制度逻辑

    徐强胜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公司法》勾画了董事辞职规则的基本框架,但仍需通过公司法理论研究进行细节填充以满足司法裁判需求.董事与公司之间是以委托合同为基础而具有公司法特色的法律关系.董事和公司均有权根据自身意思自治提出辞职(解任)要求,而无须相对方同意.董事辞职导致董事会人数低于法定下限的,触发法定的留任义务以确保公司的经营持续,并为公司股东会选任新董事预留充分时间.董事辞职后无论是否发生法定留任,其兼任的法定代表人职务均应解除.董事留任期间内,公司股东会应尽快考察、选举新任董事.

    董事辞职董事留任公司义务

    双重派生诉讼适用标准的理论展开

    王琦
    7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重派生诉讼是指在全资子公司遭受损害而母公司和子公司均拒绝提起诉讼时,母公司股东代为行使全资子公司的诉权,以自己名义向法院起诉追究不法行为人的责任.《公司法》第189条第4款以单一派生诉讼为基础,确立了双重派生诉讼的适用标准.母公司股东不仅在起诉时需要满足法定持股条件,而且在被诉不法行为发生时及诉讼进行中也需具有母公司股东身份.全资子公司有权起诉的任何主体均可成为双重派生诉讼的被告,但在母公司的董监高侵害全资子公司利益时,母公司股东可选择提起单一派生诉讼或双重派生诉讼.双重派生诉讼的适用仍需遵守先诉请求规则,在全资子公司不设董事会或监事会时,母公司股东可向履行相应职权的董事、监事或审计委员会提出先诉请求.

    双重派生诉讼单一派生诉讼母公司全资子公司先诉请求

    由礼成俗: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制度民间化与生活化

    胡芮
    93-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仪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的精神渊薮.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认为礼仪制度具有"两面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道德实践剔除了封建礼仪的落后成分,发展了传统礼仪形态,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制度从本质、结构和功能上实现了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的统一,体现出鲜明的科学性与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建设要打通国家主导和民间实践的双向互动机制,使之在"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道德生活中落细落实,达到"由礼成俗"建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理想效果.

    社会主义礼仪民间化生活化马克思主义伦理

    鲁迅的《铸剑》:一篇后现代主义的小说

    顾明栋
    105-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鼎盛时期(1910-1939年)的主要作家在同一个时期创作,甚至早于这些作家,因此不存在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直接影响,更不用说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了,因为后现代主义在鲁迅去世前尚未出现.但是,以后现代主义的审美视角来研究鲁迅作品发现,鲁迅在追寻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文学的新概念和实践的过程中,也许是不经意之间走进了后现代文学创作的园地,这在他晚期的《故事新编》中尤其突出.通过细读《故事新编》中的《铸剑》,可以看出鲁迅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存在主义思考,对宏大叙事的辛辣讽刺,他大量地使用油滑、戏仿、解构式反讽,在小说叙事中混合现实主义、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奇幻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写作手法,清楚地表现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我们甚至有理由声称,《铸剑》是一篇土生土长的后现代主义小说.

    鲁迅《铸剑》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反思小说

    交替传译场域中两会记者会口译译者群体行为研究

    刘猛
    119-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阐述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描写性,可以推导出口译预设即口译译者行为的描写性.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描写性及群体译者行为这一路径出发,在"文本—行为—社会"评价系统视域中,对口译译者群体行为进行探究,可以建构交替传译场域中的口译译者行为的描写性图式.此外,基于交替传译场域中口译译者群体行为的共性显征,可以得出口译"显文本"双重的动态建构过程及其描写图式,即"潜文本—预设行为—显文本—预设行为—社会",这一反复在"文本"与"社会"之间的行为,是"语码—译入语文本"及"社会—译入语文本"双重的显文本生成过程.

    交替传译场域预设行为潜文本显文本译者群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