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四川大学;四川省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四川大学;四川省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

李家明 赵伊君 陈向荣

双月刊

1000-0364

jamp@scu.edu.cn

028-85405516

610065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tomic and Molecular Phys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是该领域内全国唯一的专业性刊物,在整个东南亚也是唯一的。她是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物理学会和四川大学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其办刊宗旨: 主要反映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及其应用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 促进这些方面的学术交流, 为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 其主要内容: 报道国内外原子分子物理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理论, 实验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理论和实验), 发表研究论文, 快报及综合述评等三种类型的中文或英文学术论文. 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 包括: 原子分子结构和光谱, 原子分子碰撞, 电磁场中的原子分子, 生物分子, 团簇的结构、光谱及热力学性质, 原子分子及团簇的反应动力学, 材料表面的团簇和纳米结构, 富勒烯和碳团簇等; 同时还包括凝聚态物理, 激光物理, 等离子体物理, 光学, 化学物理, 非线性动力学及其它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药物小分子穿越磷脂双层膜输运过程中的时滞效应

    王凡张菁菁蒋中英赵新军...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扩散动力学,建立了一种新的药物小分子穿越磷脂双层膜输运的理论模型,研究药物小分子穿越磷脂双层膜输运的动态过程,考察药物小分子跨膜输运过程中的时间延迟(时滞)效应。研究发现,药物小分子在数分钟内穿越磷脂双层膜各区域进入细胞,由于时滞效应,穿膜过程呈现了周期性演化特性。当药物小分子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磷脂分子层会出现微小孔,让积累的药物小分子快速通过。通过分析模型中各参数的敏感性,我们还发现,药物小分子在磷脂双层膜内不同区域的扩散特性,以及输运过程的时滞性,都会对药物小分子穿越磷脂双层膜的动力学有较大程度的影响。理论结果符合模拟、实验观测,进一步深刻揭示了药物小分子穿越磷脂双层膜的穿膜特性,可为设计确切的疗法药物提供必要的参考和新方案。

    药物小分子磷脂双层膜时滞效应

    六硼酸钡Ba3B6O9(OH)6热力学性质研究

    岑方龙冯晓琴王万钟陈南洋...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水热法合成了六硼酸钡Ba3B6O9(OH)6,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综合热分析法(TG-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微量热仪测定了Ba3B6O9(OH)6 在 0。9995 mol·dm-3HCl(aq)的摩尔溶解焓为(32。34±0。58)kJ·mol-1,并计算了 其标准摩尔生成焓为-(7130。664±4。2)kJ·mol1。此外,通过基团贡献法估算了[B6O9(OH)6]6-的摩尔生成焓为-5517。744 kJ·mol-1。

    六硼酸钡标准摩尔生成焓热力学性质量热法基团贡献法

    二维6H-SiC光学特性的应变调控

    薛丽丽高静司志泽王卓群...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减小6H-SiC的带隙、提高对可见光的吸收效率和载流子迁移速率,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应变对6H-SiC的能带结构、光学吸收系数、载流子迁移率以及光催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应变能够降低6H-SiC的导带底,但对价带顶没有影响,导致带隙减小。随着应变的增加,吸收曲线向低能级方向移动,即发生红移,有利于可见光的吸收。施加应变后空穴的载流子迁移率提高,有利于载流子移动,且空穴的载流子迁移率是电子的2。5倍,有利于空穴和电子的分离。综合应变对带隙大小、带边位置的影响可知,应变在±2%、±4%时对可见光的吸收以及光催化制氢最有效。综上所述,应变能够对6H-SiC的光学吸收和光催化特性有很好的调控作用。

    6H-SiC能带结构载流子迁移率光学吸收系数光催化特性

    碳化硅表面氢气吸附机理研究

    尹博闻曾庆丰关康王璐...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CVD沉积SiC过程中,载气体H2与沉积SiC基体表面的反应影响沉积速率和沉积产物品质,因此研究这些微观反应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了 H2在3C-SiC(111)(硅原子暴露面)和3C-SiC((111))(碳原子暴露面)面的吸附位置、吸附能、电子结构和覆盖率等吸附情况。发现H2倾向于吸附在3C-SiC(111)面,H原子的最稳定吸附位为OT位(顶位)且属于化学吸附。H2在吸附时会自发解离为两个H原子,以双顶位形式吸附在两个相邻的Si原子上。该过程中基体表面Si原子的电子向H偏移,此时两者的主要相互作用源于Si原子的p轨道和H的s轨道的重叠杂化。通过计算氢气在表面的覆盖率,发现吸附能随着覆盖率的增大而增大,在低H覆盖率(θH≤4/9 ML)下,H原子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吸引力,随着H覆盖率的增加(θH>4/9 ML),H原子之间排斥力逐渐增大,吸附能增加趋缓,整体结构更加稳定。

    第一性原理SiCH2覆盖率吸附能

    H2S、HCN、PH3 在 FeO(1O0)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杨蒙彭国建刘永军张艳琨...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 H2S、HCN、PH3在FeO(100)表面的吸附行为,其吸附位点主要考虑四个:Fe-top(铁顶位)、O-top(氧顶位)、Hollow(空位)、Bridge(桥位)。结果表明H2S吸附在O-top吸附位点的吸附能最小,为-1。02 eV,即在该位点的吸附体系最稳定。当HCN吸附在FeO(100)表面时,各吸附位点的稳定顺序为Hollow>Fe-top>Bridge>O-top。PH3的最稳定的吸附位点与H2S的一致,为O-top吸附位点,其吸附能为-1。11 eV。当H2S吸附在O-top吸附位点时,H2S与FeO(100)表面的电荷转移量最多,说明该吸附构型最稳定,而HCN吸附在FeO(100)表面,在Hollow吸附位点的电荷转移量最多,也即该吸附位点属于最稳定吸附位点。PH3与FeO(100)表面之间的电荷转移量最多的吸附位点与H2S的相同。当H2S和PH3吸附在O-top吸附位点时,吸附后的态密度曲线整体向低能级移动,峰值降低,其吸附结构变得更加稳定。而HCN吸附在Hollow位点时,吸附后的HCN态密度曲线向能量更低的区域移动,吸附体系变得更稳定。

    密度泛函理论H2SHCNPH3吸附能

    6-巯基-5-三唑并[4,3-b]-s-四嗪(MTT)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赵宁陈慧任黎英邵长斌...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在 B3LYP/6-31g(d)(C,H,N,S),Ag 原子采用LanL2dz赝势基组水平上对甲醛(HCHO)与4-氨基-5肼基-3-巯基-1,2,4-三唑(4-amino-5-hydrazino-3-mercapto-1,2,4-triazole,AHMT)衍生化反应生的成产物 6-疏基-5-三唑并[4,3-b]-s-四嗪(6-mercapto-5-triazolo[4,3-b]-s-tetrazine,MTT)及其银配合物进行结构优化,优化结果表明MTT的结构是一个近平面结构。通过对频率计算,获得MTT分子及其银配合物的拉曼光谱,对400-1800 cm-1波段内的拉曼光谱特征峰进行了指认。同时讨论了 MTT分子的表面静电势,分析可能发生化学反应的位点。并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ime 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TDDFT)对MTT分子与Ag3配合物的激发态进行了计算分析,并使用电荷转移光谱对Ag配合物与MTT之间电荷转移关系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对MTT分子的光谱测定和电子性质提供了理论基础。

    密度泛函理论拉曼光谱紫外光谱6-巯基-5-三唑并[4,3-b]-s-四嗪

    CuO掺杂C3N对C5F10O分解组分吸附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王成江项思雅武俊红王凌威...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氟五碳酮(C5F10O)作为可替代SF6的新型环保绝缘气体已被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当绝缘设备内部发生局部放电等故障时,C5F10O会分解产生弱绝缘性的CF4、C2F6以及剧毒的CF2O、HF等有害组分,为保证绝缘设备的安全运行,需有选择地通过吸附去除这些分解组分。新型类石墨烯C3N材料在气体吸附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中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了 CuO分子掺杂C3N对主要分解组分CF4、C2F6及剧毒产物CF2O、HF的吸附过程,计算并分析了各分解组分吸附时的吸附能、态密度、电荷转移量、差分电荷密度以及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恢复时间。结果表明,CuO-C3 N对HF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CF2O次之,但其无法吸附CF4与 C2F6,因此CuO-C3N可以作为一种高性能的气体吸附剂对C5F10O绝缘设备内的剧毒分解组分HF进行吸附去除。

    CuO掺杂C3N吸附性能C5F10O分解组分第一性原理HF气体

    手性钌(Ⅱ)配合物与DNA作用性质的计算研究

    吴明王俊恩苗体方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论考察了手性钌(Ⅱ)配合物1和2与DNA作用性质。首先,构建了手性钌(Ⅱ)配合物1、2与DNA对接模型,并对对接模型进行了优化,通过计算得到的手性钌(Ⅱ)配合物1、2与DNA的结合能,解释了手性钌(Ⅱ)配合物1、2与DNA键合力大小次序,即Kb(∧-1)<Kb(△-1)<Kb(∧-2)<Kb(△-2)。另外,通过计算得到的电子转移活化能及自然电荷解释了手性钌(Ⅱ)配合物1和2裂解DNA的效率次序,即φ(∧-2)>φ(△-2)>φ(∧-1)>φ(△-1)。最后,通过计算得到的对接模型的分子轨道分析了光裂解DNA的原因。

    手性钌配合物光裂解效率自然电荷理论计算

    H2S在五边形BCN上的吸附与解离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

    史金磊时俊仙付龙赵高...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 H2S分子在五边形BCN上的吸附与解离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五边形BCN结构的B原子是H2S分子的最稳定的活性吸附位点。H2S分子在该活性位点极易解离,其初步解离过程为放热反应且分解势垒仅为0。208 eV,并形成稳定的HS/H产物。深入研究发现,H2S分子初步解离后的五边形BCN表面,可直接分解后续吸附的H2S分子。该研究结果为五边形BCN对H2S分子的吸附解离机制提供理论借鉴,并且首次提出五边形BCN可作为功能性材料净化有害气体H2S的理想候选者。

    五边形BCNH2S吸附解离第一性原理计算

    Y掺杂空位石墨烯对NO及CO气体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黎显俊吴海龙曹宇胡梦晗...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本征石墨烯、空位石墨烯及钇(Y)掺杂空位石墨烯模型,并计算了 CO、NO在三类石墨烯表面的吸附过程。从表面能、吸附结构、吸附能和态密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研究掺杂Y对CO、NO气体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NO与本征石墨烯之间的吸附为弱的物理吸附,掺杂Y后增强了材料表面对CO、NO的吸附效果,最大吸附能分别为7。414 eV、6。702 eV,属于化学吸附;掺杂Y使空位石墨烯费米能级附近有了更多的活跃电子,其吸附NO后体系由半金属转变为金属特性,该特性能为开发更加优良的石墨烯气敏材料提供理论支持。

    石墨烯空位掺杂吸附第一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