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植保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植保导刊
中国植保导刊

钟天润

月刊

1672-6820

zhibao@agri.gov.cn

010-59194728,59194736

100125

北京麦子店街20号楼

中国植保导刊/Journal China Plant Protection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全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测报、检疫、防治、农药械的新技术、新成果及相关方针政策、指导意见,交流植保工作经验。是广大植保技术推广单位及技术人员的好参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本刊常用符号对照表

    3页

    以人工接菌法研究杀菌剂对水稻叶瘟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董丽英陈建晨刘沛刘树芳...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温室条件下对苗期水稻进行人工接菌处理,评价3种常用杀菌剂对稻叶瘟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先以供试稻瘟菌HN09-1C-7接种含有不同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水稻单基因鉴别系,该菌株对12份水稻单基因鉴别系及供试水稻品种RD23表现出稳定的致病性,可保证后续接菌试验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分别开展先施药后接菌、先接菌后施药两组试验.结果显示,甲硫·三环唑、稻瘟灵和肟菌·戊唑醇在先施药后接菌试验中对叶瘟的预防效果分别为93.97%、90.06%和99.68%,在先接菌后施药试验中对叶瘟的治疗效果分别为41.80%、67.96%和74.49%.上述药剂用于水稻叶瘟的预防均具较好效果,但用于已发病后的治疗则效果相对较差.本研究提供了 一套较为稳定、可靠的人工接菌引发水稻叶瘟方案,并为生产中针对叶瘟的合理用药提供了参考.

    水稻叶瘟人工接菌杀菌剂防效

    黄瓜根际土壤拮抗菌的鉴定及其防病促生作用

    宗新颖王淦卢彩鸽王晨芳...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细菌形态学观察与16SrDNA-ITS序列比对分析法,对分离自黄瓜根际土壤的拮抗菌IPEP31001进行了鉴定,调查该菌株对黄瓜的促生作用以及对温室盆栽和田间黄瓜白粉病的防效.经鉴定,拮抗菌IPEP31001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经该菌发酵液灌根处理后,黄瓜的株高、干鲜重及壮苗指数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防病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发酵液对温室盆栽黄瓜白粉病的防效为66.30%~75.55%,对田间黄瓜白粉病的防效为72.67%~78.46%,与对照药剂枯草芽孢杆菌处理的防效差异不显著.基于上述结果,认为解淀粉芽孢杆菌IPEP31001发酵液对黄瓜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对黄瓜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解淀粉芽孢杆菌黄瓜白粉病生物防治促生

    常用生物农药与莱氏绿僵菌相容性的初步研究

    张希鹏武广安王煜坤刘守柱...
    14-1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常用生物农药与具有生防潜力的昆虫病原真菌莱氏绿僵菌Nr5772的相容性,从而为两者联合使用防治农业害虫提供依据,采用室内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常用生物源杀虫剂多杀菌素、藜芦碱、苦参碱、除虫菊素、鱼藤酮、印楝素对莱氏绿僵菌的影响.结果表明,苦参碱与莱氏绿僵菌的相容性最好,前者对后者的抑制作用较弱,抑制中浓度EC50为324.12mg/L;多杀菌素对莱氏绿僵菌的EC50为175.83mg/L,两者相容性也较好;除虫菊素、印楝素对莱氏绿僵菌的菌丝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应的EC50分别为48.57、8.99 mg/L;鱼藤酮和藜芦碱对莱氏绿僵菌的菌丝生长表现出很强的抑制作用,ECs0值分别为3.28 mg/L和1.68 mg/L,远低于这两种农药的田间常用浓度40 mg/L和12.5 mg/L,与莱氏绿僵菌的相容性差.由此判断,莱氏绿僵菌可与苦参碱或多杀菌素混用以提升对害虫的防效,但不适合与鱼藤酮或藜芦碱混用.

    莱氏绿僵菌生物农药相容性室内毒力

    福寿螺生物和化学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蔡伟毕文武张锡明张劲...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我国主要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具有强大的适应力和繁殖力,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安全.从天敌、植物提取物、信息素、杀虫剂及其他化学制剂等方面系统综述了国内外对福寿螺防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的方向,旨在为福寿螺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

    福寿螺化学防控生物防控

    江苏省褐飞虱灾变规律及原因分析

    朱凤张国周晨张海波...
    24-3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江苏省2005-2021年褐飞虱灯诱虫量和田间发生程度及其防治实践,并结合气象条件,揭示了江苏省褐飞虱灾变规律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年之前褐飞虱重发频率高,2009年后重发频率下降.(2)南方稻区虫源地的发生程度影响江苏褐飞虱前期发生量,且不同发生程度年份间后期迁入的虫源地不同,发生较重年份其虫源地主要位于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以及浙江北部,发生较轻年份则主要位于江苏中、北部.(3)后期迁入虫量是江苏省褐飞虱暴发与否的重要影响因子,迁入虫量大小与发生程度密切相关.(4)气候条件影响江苏褐飞虱迁入后的发生程度,其中风向是影响后期虫源迁入的重要因素,当南风、西风和东南风偏多时,多为偏重发生年份,当北风或东北风主导时,多为偏轻发生.迁入后"凉夏暖秋"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种群繁殖和发生为害.(5)虫源关联区域使用的农药品种协同性及防控策略调整也是影响江苏褐飞虱发生的重要因素.以上研究结果为褐飞虱的精准监测和区域性可持续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褐飞虱虫源地发生程度防控策略

    新疆玉米田双斑萤叶甲成虫种群消长动态及抽样调查方法

    邹宁肖彬刘强刘阳天...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新疆玉米田双斑萤叶甲成虫种群的时空动态及种群监测抽样技术,于2022-2023年比较了玉米田双斑萤叶甲成虫种群的调查方法,调查了成虫种群的时空动态,并建立了理论抽样数与序贯抽样模型.结果表明:目测法得到的成虫种群密度显著高于盆拍法与扫网法,与黄板诱集法无显著差异;调查消耗时间上目测法显著低于黄板诱集法,但显著高于扫网法与盆拍法.因此,目测法是玉米田双斑萤叶甲成虫种群调查的优选方法.在伊犁地区,玉米田双斑萤叶甲成虫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呈单峰形曲线,成虫始发于6月上旬,7月中下旬为发生高峰期.在种群发生高峰期,双斑萤叶甲成虫在玉米田中为具密度依赖型的聚集分布.根据Iwao回归模型,建立了不同密度下双斑萤叶甲成虫的田间最适理论抽样公式和基于防治指标的序贯抽样技术.上述结果为新疆玉米田双斑萤叶甲成虫田间抽样调查、种群预测预报以及科学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双斑萤叶甲种群消长动态调查方法空间分布抽样技术

    橘小实蝇秋季在河南濮阳冬枣园的扩散和越冬规律

    刘彦珍郭文军薛爽张元臣...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橘小实蝇在濮阳地区秋季冬枣园的扩散与越冬规律,于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通过色板诱集和挖查法,监测冬枣园内不同位置橘小实蝇成虫数量、活动节律、存活虫态越冬情况,结果表明,橘小实蝇成虫偏爱黄板,东北方向诱捕虫量显著高于西南方向,枣园外周虫量明显高于枣园内部虫量;9:00-14:00和14:00-17:00两个时段成虫诱捕量高于或显著高于17:00-09:00诱捕量,即白天诱捕量显著高于夜间;橘小实蝇在濮阳地区冬枣园幼虫和蛹均不能越冬.

    橘小实蝇冬枣园秋季扩散越冬

    云南昭通赭室喀木虱发生为害规律初探

    黄正会何志新姚光禄钟德卫...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摸清赭室喀木虱在云南昭通枇杷上的发生规律,于2021年12月至2023年4月通过在枇杷产区设立固定监测点,结合大面积果园实地观察和调查,描述了赭室喀木虱成虫、各龄若虫及卵等形态特征,并总结了其生活习性、为害特点、与枇杷生育期关系、越冬特点等.初步观察表明,赭室喀木虱成虫具跳跃性和短距离迁飞性,在枇杷嫩叶、成熟叶片背面吸取汁液;卵大多产于枇杷嫩梢、花穗、幼果、芽鳞、芽缝和嫩叶;若虫躲藏在嫩梢、芽基、叶柄、花穗等部位取食,影响花芽、新梢及幼果生长.赭室喀木虱在昭通市1年发生5~7代,在2-6月和8-11月各有1个发生高峰,其发生为害与枇杷生育期紧密相关;温度11~26 ℃、相对湿度55%~100%是赭室喀木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湿度条件.卵、若虫和成虫均可在当地越冬.研究结果可为昭通和其他地区做好该虫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枇杷赭室喀木虱发生为害

    麦蛾柔茧蜂防控二化螟潜能评估

    吴玉新闫三强吕宝乾唐继洪...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化螟是为害我国水稻的常发性害虫,而麦蛾柔茧蜂是多种鳞翅目幼虫的寄生性天敌,为评估麦蛾柔茧蜂对二化螟的防控潜能,研究了该蜂对寄主二化螟的麻痹功能反应,在寄主上的发育、存活、寿命、繁殖情况以及麻痹寄主数量.结果表明,在20~34℃范围内,麦蛾柔茧蜂对二化螟幼虫具有麻痹致死作用,并可在寄主上完成生活史;34℃会抑制该蜂麻痹寄主的能力,表现为瞬时攻击率和理论日最大麻痹值的下降,以及处理时间的上升.在26℃下寄生,该蜂的成虫前期存活率、繁殖力和麻痹寄主数量均为最高,分别为72.22%、205.54头和184.33头.本研究结果证实了麦蛾柔茧蜂防控二化螟的应用潜力.

    二化螟麦蛾柔茧蜂温度功能反应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