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装备制造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装备制造技术
装备制造技术

廖小平

月刊

1672-545X

zbzzjs@163.com

0771-5600590,3233943,13077758555

530023

广西省南宁市大学路100号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装备制造技术/Jour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以中共十六大阐述的“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精神为指导思想,秉持促进装备制造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振兴装备制造业服务的宗旨,刊载具有创新性、导向性、实用性、探索性和交流研究价值的技术及管理等方面内容的文稿,还将以较大篇幅发布装备制造业科进步成果和企业介绍等信息,刊登相关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前支柱总成横向耐久试验方法开发

    葛延明张威于林涛
    38-4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前支柱总成从台架多个幅值循环载荷到单幅值循环载荷的开发方法,通过台架累积损伤和疲劳损伤等效结合S-N曲线计算确定了耐久试验的幅值,根据整个试验系统的情况确定了合适的试验频率,依据用户的前支柱总成失效的时间及次数等外推至三包期得到横向耐久试验的总次数,提出了一种基于前支柱总成的结构及其在横向耐久试验中的弧线运动轨迹设计搭建的试验台架.通过台架和用户的失效模式及耐久次数的对标验证了所开发试验方法的有效性,并利用该方法完成了改进后新状态支柱总成的横向耐久试验,与多个幅值循环相比单幅值循环耐久试验节约了大量的试验时间和成本.该试验方法的开发为系统部件台架耐久试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前支柱总成横向耐久试验损伤等效台架试验方法开发

    基于熵值法的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质量评价研究

    李煦苏睿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进一步提升新工科专业建设质量,基于新工科专业的建设政策导向、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工科专业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针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质量的评价问题,从师资、实践条件、经费、校企合作等四个维度出发,采用熵值法对两所高校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各项指标变化,以及各指标的变异程度对建设质量的综合影响进行量化和对比研究.通过计算熵值对指标的随机性、无序程度以及指标离散程度对综合评价的影响,判断两所高校对该专业的建设差距,为新工科专业建设的质量评价依据提供理论参考.熵值法在专业建设评价中具备客观性和可行性,能够明显地反馈专业建设效果,能够直观反映专业建设成效的变化状况.

    新工科应用型熵值法质量评价

    产教融合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专业"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王瑞芳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制造 2025"战略的持续推进下,工业机器人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角色愈发凸显,对于推动地方制造业转型升级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应对工业机器人专业教育的新需求,培养出能够适应产业变革,满足人才市场和未来工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该文在简述工业机器人行业的人才态势及演变,分析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产教融合"角度,构建一个融合"岗位实践、课程设计、资格认证与竞赛训练"的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现阶段,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教育实践与职场需求存在鸿沟,教学与认证分离,学生参与度受限,教学重心偏向于技能竞赛,迫切需要重新构建一个适应行业变革的"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岗位竞赛"结合的方式,更新和完善课程资源,确立统一的课程、教育、技术及认证标准,专业课程与职业需求相契合,以任务为导向实现课岗赛证一体化教学,侧重于全程学习表现与最终成果的双重评估,坚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为核心,强调课程、证书、岗位和竞赛之间的互动与衔接,使得工业机器人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出具备高水准技术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岗课赛证

    基于新工科和OBE理念的电子封装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杨雯陈小勇蔡苗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新时期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笔者通过对新工科、OBE理念的学习,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封装技术实验课程为例,分析了电子封装技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内容创新性不强、教学模式单一、考核与评价方式单一等方面.基于以学生为主体,从完善实验教学目标、完善实验教学内容、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定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基于新工科和OBE理念的电子封装技术实验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措施,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索创新的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实验课程目标的达成.探索实践表明,该改革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了传统课堂中学生被动做实验的情况,逐步培养了本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工程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探索创新工程实践能力,推进了电子封装技术实验教学的创新发展,提升了实验教学质量与效果.

    新工科OBE理念电子封装技术实验教学

    现场工程师背景下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工程机械维修专业为例

    徐凯苏茜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造业经历了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四个阶段的发展,企业急需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职业院校作为输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工程机械维修专业的就业岗位具有典型的现场工作特点,专业教学在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基础上重点强化了现场工程师的工作特征.通过对工程机械行业的四大工作岗位:装配岗、维修岗、销售与市场分析岗、产品检验和质量管理岗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进行任务分析,梳理岗位职责和技能要点,根据每日、每月、年度的现场工作情况,综合制定各岗位能力分析表,细化成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通过知识点的匹配关系建立"岗位能力-毕业指标点-课程知识矩阵表",形成基于岗位现场工作过程的垂直递进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内容建设以现场工作为出发点,针对核心工作岗位,教学团队联合企业专家制定了校企合作课程和教材.课程教学设计融合工作情境和思政要素,形成了"理论—虚拟—实践三级跳,岗位引领—任务探究—工程应用三环扣"教学策略,授课内容对接企业生产过程,有效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人才培养能力.

    现场工程师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工作过程教学策略

    基于STP理论定位新工科智能制造方向人才培养——以南宁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为例

    陶兴华
    55-5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针对新工科智能制造方向人才培养定位存在的问题,引入STP理论,构建STP理论在新工科智能制造方向人才培养定位的应用模型.以南宁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为例,说明STP理论在新工科智能制造方向人才培养定位的具体应用:基于智能制造方向人才需求差异的市场细分,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南宁学院"应用型、开放式、新体验"办学定位进行新工科智能制造方向人才培养市场细分;基于学校相对优势条件下的智能制造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市场选择,面向广西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机械装备制造、高端金属新材料万亿元级产业集群,聚焦南宁市重点推进做大做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养管理性和技术性人才、智能机电产品开发技术性人才、智能机械制造工艺技术性人才、智能制造生产线的运行维护与管理人才;基于创建智能制造方向人才培养品牌特色的市场定位,通过毕业生差异化战略、服务差异化战略、师资队伍差异化战略建立区别于其他高校的差异化优势.

    STP理论新工科智能制造方向人才培养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无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吴海龙曹宇冀占江
    59-6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损检测技术"是一门涉及物理、化学、材料、机械、电子技术等多个学科的专业必修课程,知识点多、杂且抽象,学习比较枯燥.为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无损检测技术"理论学习效果,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现以应用型本科梧州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无损检测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详细阐述了把学科专业竞赛、科研项目、案例分析和数值模拟技术等教学方式融入"无损检测技术"课程中,来可视化展示课程知识点,增加了课程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专业知识的多样化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达到"因材施教",促进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改善了传统教学"多媒体+板书"集中灌输式的弊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性、团队合作能力、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升了"无损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为未来在材料强化设计、检查保养等工程应用中奠定稳固的基础.

    应用型本科无损检测技术教学改革

    行动导向教学在"电子线路安装与调试"课程中的应用

    邓俊波
    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电子工程教育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设备资源有限、教学内容滞后等问题,促使研究者探索更为现代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背景下,论文旨在探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在"电子线路安装于调试"教学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证研究评估其效果,以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论文结合了定量和定性研究手段,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成绩分析,收集了学生在传统教学和行动导向教学中的学习成效数据,深入了解学生在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学习体验和态度.研究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实际技能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而且学生对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态度也普遍较为积极,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更贴近实际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在"电子线路安装于调试"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增强其职业素养.因此,推广和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电子技术专业教育的质量,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工作过程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培养模式研究

    陈宏昌冯泽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我国现行的《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在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群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学创新团队与师资培养模式的融合,从而组建具备创新能力的新能源汽车专业群师资团队,基于此,主要对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与师资培养模式开展研究.在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中,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团队的目标和定位.教学创新团队应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推动专业发展为导向,致力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师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团队成员的选拔和培养,选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创新精神的教师加入团队,并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在师资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我们应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为教师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深入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入行业专家和企业的参与,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和项目开发,促进教学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更能有效推动新能源汽车专业群的创新发展,从而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希望为相关的科研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群创新团队师资培养模式

    虚拟仿真技术在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应用

    唐杰
    6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控加工技术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先进制造技术,它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航天航空、能源化工、轻工纺织等领域,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数控加工技术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数控加工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中职数控加工教学过程中,受设备故障、操作安全性等因素影响,学生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以VR数控虚拟仿真系统为例,以突破传统封闭教学模式为目的,从"虚实结合、软硬并进"视角下探索虚拟仿真技术在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应用方法和途径,针对虚拟仿真技术在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应用中的不足提出了解决方案,从而化解中职数控实训教学面临"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的问题,实现在虚拟仿真环境下学生进行学习更容易接受并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使学生能够通过丰富的感知信息(如听觉、视觉、触觉等),帮助学生将虚拟情境接触到的知识潜移默化迁移到真实场景中,构建成新的知识体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虚拟仿真技术VR技术中职数控技术优势问题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