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装备制造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装备制造技术
装备制造技术

廖小平

月刊

1672-545X

zbzzjs@163.com

0771-5600590,3233943,13077758555

530023

广西省南宁市大学路100号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装备制造技术/Jour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以中共十六大阐述的“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精神为指导思想,秉持促进装备制造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振兴装备制造业服务的宗旨,刊载具有创新性、导向性、实用性、探索性和交流研究价值的技术及管理等方面内容的文稿,还将以较大篇幅发布装备制造业科进步成果和企业介绍等信息,刊登相关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叉车式AGV链轮轴有限元分析与结构优化

    汤伟王开松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链轮轴是叉车式AGV中举升系统中的关键零部件,结构简单,承受载荷大.用SolidWorks对某型号叉车式AGV链轮轴进行三维建模,通过Ansysy workbench对该链轮轴进行强度分析验证,发现安全系数只有 1.08,不能满足AGV的强度要求,同时该零件重量过重,不符合AGV轻量化的设计理念,需要对该零件进行优化以满足强度需求和减重需求.根据分析结果和工厂实际,该文从三个维度进行优化:一是将材料由Q235 材质改为 45#钢后,经分析验算,满足强度要求并有一定的裕度;二是通过结构变形和尺寸调整来达到结构轻量化,经分析验算,重量减少了 0.61 kg,强度依然满足要求;三是对结构轻量化后的两个调整尺寸进行参数化,并通过Ansys workbench中的响应面优化功能,实验类型设计为拉丁超立方体抽样设计,样本类型设置为CCD采样,分别生成了质量和最大等效应力的响应面图,通过多目标遗传算法进行计算,得到三个最优设计点,选择其中的一个设计点尺寸,经过优化圆整后,得到最终的修改后的三维模型图.经验证分析,最终改进后的链轮轴安全系数提高了 42.5%,重量减轻了 27.5%.

    链轮轴有限元轻量化结构优化

    基于现代三维设计仿真技术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探索

    胡广华孙建芳李旻
    51-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械设计基础"是近机械类本科必修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常用机构及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旨在培养学生掌握通用机械装置的基本设计方法及工程设计能力.该文针对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专业知识结构参差不齐、课程知识抽象化程度高学生不易理解、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等关键问题,提出在学时缩减背景下将现代三维建模仿真技术中的参数化建模、虚拟装配、运动仿真等功能融入教学实践的可行方案,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增设课后习题研讨作业、开展渐进式课程设计等多个方面入手开展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在不增加现有课堂教学总学时、不显著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利用三维设计仿真软件辅助教学,有效缓解了课程理论知识抽象、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课堂互动活力,提升了课堂教学氛围,同时在项目式教学环节中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提高了学生使用机械设计软件解决实际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三维设计仿真运动仿真教学改革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电工技术"教学改革探索

    周思思蔡景素周玲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OBE教育理念是近年来出现的以目标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在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新工科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转向学生综合实践工程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育理念,对"电工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重构"电工技术"课程的设计,调整课程目标,结合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设计教学项目,配套对应的理论和实验内容.该理念具体有:建立交互式、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融入课程思政,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提高其综合素养;增加虚拟仿真实验环节,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积极性;采用多元化评价,全方位考察学生,增强学生的能动性,为培养出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机电设备技术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OBE电工技术教学模式实践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合作办学机制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孙潇鹏张胜宾吴良军张永栋...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教融合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适用于当下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对亟需人才的培养模式.为进一步促进职业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针对我国职业院校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提出具备"协作共同体"与"多模态办学"特征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即拥有"供需反转、互融互促"的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及校际协作模式,多模态数据采集分析及混合学习流程评价的合作办学机制.产教融合共同体以协同创新与开放共享为目标,共建产、学、研、创一体化平台,构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融通机制,通过专业集聚、课程集约、教学混合、能手互聘、互建互管等措施开展深度合作,并将典型生产案例纳入教学内容,释放产教融合内发动力,才能有效提升自身高质量发展能力,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在"产教融合共同体"合作办学机制下,需构建其指标评价体系.该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搭建指标分级架构、CIPPS模式及卷积神经网络定性评价分类,对其办学机制开展评估,佐证其合理性.

    产教融合共同体CIPPS模式卷积神经网络多模态合作办学层次分析法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智慧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以"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课程为例

    孙宏昌许航蒋永翔邓三鹏...
    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智慧工厂随之出现,其提高了企业对相关人才的能力要求,如具备安装、编程、操作、调试工业机器人等能力.为此,我校开设了"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课程,以填补企业的需求缺口.本课程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器人工程等专业实践教学的必修课程,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工业机器人操作和运维人才及工业机器人优秀职教师资的核心课程,也是面向机器人工程专业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点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是最能反应本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对培养本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课程中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更是对培养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方案以及职业教育改革的一次探索和创新.特别是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和全国工程专业认证的趋势下,结合全国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大环境,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需求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与创新.在对"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课程进行教学分析的基础上,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从教学方式、实验室建设以及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创新和改革,可以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虚拟仿真改革与创新

    基于轻量化和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型本科机械类创新教育探索

    荆旭宋昌才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针对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对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通过"机械产品轻量化设计和增材制造技术"课程,对应用型本科机械类创新教育进行了探索.分析学生与企业需求,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将工程案例与企业项目融入教学和实训过程,通过贯彻产品优化的理念和体验 3D打印实践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促进工程知识的深化理解;基于校企合作,共建高水平软、硬件创客实训平台,并优化教师团队,有力保障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课程与竞赛深度融合,通过参加轻量化设计与增材制造技术以及机器人等相关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融入毕业设计环节,实现知识的系统化运用,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该过程实现了"教、学、做、赛、创"的一体化教学理念,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并形成了适应本学院现状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方法,并通过实践和竞赛证明了创新型人才教育的有效性和必要性,为同类院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建议和参考.

    增材制造应用型本科案例与项目化教学创新教育

    "三教改革"背景下高校工科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探讨

    张悦鹏张秀丹
    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教改革"是指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学为中心的全方位改革.该文在阐述"三教改革"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目标方向、教学理念、教师队伍、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高校工科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在"三教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要适应新时代人才市场的需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完善教学团队建设;坚持以学科发展为引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以成果转化为导向,提高科研能力水平.建设高校工科教学创新团队,应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全面提升团队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重点,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师队伍,更新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改革,进而加强高校工科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高校教师创新团队建设路径三教改革

    数据驱动的程序设计实验个性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何冰
    74-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为推进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便利条件.随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转到线上实验平台,解除了原课程实验的时间空间、教学环境和师资等因素的约束,学生实践编程机会极大增加.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并不适应新教学技术的变化,往往缺乏对教学过程产生的大量数据的分析利用,线上实验过程处于无监督状态,课上及课后的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实验教学效果提升有限.基于在线实验平台,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出发探索实验环节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对实验练习内容进行分类,并依据该分类组织教学内容实现个性化设计.以学习行为数据的分析结果为依据,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过程,营造既有竞争又有协作的主动学习氛围,实现个性化干预.通过互助小组督促学生在线上平台的学习投入.结果表明,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实施后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投入和成绩有明显提升,尤其是编程能力明显提升,这为程序设计类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

    程序设计实验个性化教学数据驱动

    三螺旋理论视域下机电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

    肖芬韦微农田友郭畅...
    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是高等教育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政府积极出台利于高校大学生创业发展的政策和举措,企业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上起到助推作用,但如何培养适合国家需求的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政府、高校和企业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机电专业学生就业领域宽、覆盖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从政府、高校、企业三个层次分析机电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探讨政府、高校、企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意义,从三螺旋理论视角出发,提出构建以"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机制为主导,以机电专业学生为主体,促进其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多措并举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挥企业的助推作用,加强校企合作,联合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协同育人,推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三螺旋理论机电专业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

    基于"岗课赛证"的"水泵与水泵站"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金向丹韩雪松廖明菊
    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焦"水泵与水泵站"课程的"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改革,旨在通过将岗位需求、技能竞赛及职业资格认证融入课程教学,构建适应水利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学模式.通过对泵站运行工岗位的深度调研,形成技能需求报告,据此优化课程内容,加入智能控制、节能技术等新知识;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智能节水系统设计与安装"项目融入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锻炼学生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依据"1+X"污水处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调整课程结构,确保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教学满足认证标准,强化学生对水泵、风机等设备的操作与维护能力,以及异常识别和应急处理技能.经过改革,课程内容全面覆盖岗位技能、竞赛项目要求及职业证书标准,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理论,还通过仿真实训、实物操作和参与竞赛,显著提升了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岗课赛证"融通模式成功应用于"水泵与水泵站"课程,为水利类专业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提供了有效范例.

    岗课赛证水泵与水泵站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