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吴江

月刊

1003-2754

zf_bjb@126.com

0431-88782862

130021

长春市新民大街6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Apoplexy and Nervous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国家医学类核心期刊,总编辑为著名神经病学专家饶明俐教授。本刊1984年3月创刊,现为双月刊,每期定价6.00元。本刊以刊载脑血管病为主,兼报道其它神经内外科的疾病及临床各科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发表的论文严格执行三审制度,能够反映本专业、学科较高水平。读者对象为以神经内外科、内科、儿科为主的临床医师及研究、进修生以及基础医学教师及研究生。欢迎广大作者、读者投入及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进展的相关分析

    王阳张潇师瑞李扬...
    342-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进展的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是否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降低同型半胱氨酸(Hcy)是否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进展.方法 选取陕西省汉中市柳林镇年龄≥40岁村民,分别于2017年5月、2020年6月行结构化问诊、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血液化验.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率反应动脉硬化程度.结果 共有500例纳入最终分析,其中基线无CIMT增厚451例,基线无颈动脉斑块429例,基线无颈动脉狭窄454例.经过3年的随访,500例中有176例CIMT增厚,占总数的35.2%,经多因素分析,高龄、吸烟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252例新发斑块,占比为50.4%,经多因素分析,高龄、高血压、高LDL-C为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231例新发颈部动脉狭窄,占比46.2%,经多因素分析,高龄、高LDL-C、甘油三酯升高是颈部动脉狭窄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初查HHcy(≥15 μmol/L)患者有364例,3年后有119例Hcy较前下降,245例Hcy较前未下降.经调整性别、既往卒中、吸烟、基线LDL-C、基线Hcy、3年后Hcy后行多因素分析,HHcy和降低Hcy均未显示出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论 我国陕西汉中市农村地区40岁及以上村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龄、高LDL-C、吸烟、高血压等;未发现H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相关性,未发现降低Hcy能延缓或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同型半胱氨酸

    PCSK9抑制剂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效果

    胡群亮田竺张盛蕊吴焕成...
    349-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Kexin9型(PCSK9)抑制剂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颅内斑块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2年1月―2023年4月期间天津市北辰医院收治的接受阿托伐他汀联合或未联合PCSK9抑制剂治疗的ICAS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阿托伐他汀组(下简称"他汀组"),接受阿托伐他汀10~40 mg治疗,每日一次.PCSK9抑制剂组在他汀组基础上接受依洛尤单抗注射液140 mg治疗,每2周注射1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后HR-MRI成像检查和血脂检查情况.同时比较治疗期间主要血管事件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共纳入98例患者,其中他汀组共46例,PCSK9抑制剂组52例.基线时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和HR-MRI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2周后与基线水平比较分析可见,同组内比较PCSK9抑制剂组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01),而他汀组仅TC和LDL水平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组间比较可见,PCSK9抑制剂组较他汀类组的TC和LDL水平更低(P均<0.001).与同组基线水平相比,PCSK9抑制剂组治疗12周后动脉狭窄率、标准化管壁指数均降低(P=0.001),而他汀类组治疗12周后HR-MRI参数均未观察到显著变化(P均>0.05).治疗12周后,PCSK9抑制剂组患者治疗反应良好比例(75.00%)显著高于他汀组(45.65%)(χ2=8.885,P=0.003).结论 PCSK9抑制剂联合阿托伐他汀不仅可降低ICAS患者LDL水平,还可降低狭窄严重程度,具有较高安全性.

    PCSK9抑制剂他汀类药物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高分辨率MRI

    鲁北地区慢性失眠人群肠道菌群特征分析

    李东阳白玉郭澳马文彬...
    35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鲁北地区慢性失眠人群肠道菌群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和失眠症之间的联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2年1月―7月就诊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慢性失眠患者30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健康受试者33例为对照.所有受试者符合严格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两组间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受试者粪便样本均使用无菌器械采集,利用DNA试剂盒从患者粪便中提取细菌DNA并对覆盖16S rDNA基因V3~V4区的多重扩增子文库进行PCR扩增.结果 (1)α多样性分析表明,慢性失眠人群的ACE、Chao1、Shannon和Simpson指数均显著大于正常组.β多样性分析表明,慢性失眠组的物种组成和正常组存在显著差异.LEfSe分析表明,慢性失眠组中梭杆菌门、厚壁菌门等一些菌属的相对丰度与正常组存在显著差异.(2)随机森林分析显示毛螺菌科为慢性失眠组和正常组差异最大的菌属.结论 鲁北地区慢性失眠人群存在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改变,毛螺菌科可能是失眠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鲁北地区肠道菌群慢性失眠16SrDNA随机森林分析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幕上脑出血急性期预后相关性的研究

    陈冉冉张亚丽赵淑敏张晶晶...
    361-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论证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脑出血(ICH)急性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赤峰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幕上ICH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依据患者预后情况(mRS 3~6分定义为预后不良)及SII指数四分位间距进行分组,比较不同预后患者间基线资料和SII指数差异,并进一步分析SII指数升高与NIHSS评分、出血量的关系.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具有更大的SII指数,更大的出血量,更高的破入脑室比例,以及更高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P<0.001).依据SII指数四分位数进行分组后发现:SII指数≥1.58患者较SII指数≤0.53患者具有更高的NIHSS评分;更大的出血量,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II指数与幕上ICH患者急性期预后相关,调控神经炎症反应可能有利于ICH患者预后.

    脑出血全身免疫炎症指数改良Rankin量表预后

    肯尼迪病3例临床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

    柏亚真张登科杜敢琴富奇志...
    365-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讨论肯尼迪病(KD)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例经基因检测确诊KD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等资料,结合既往文献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43~46岁,以言语不清、进行性肢体无力、舌肌萎缩伴纤颤、乳腺发育为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示肌酸激酶增高,性激素水平异常.肌电图提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及运动和感觉神经均受累.雄激素受体(AR)基因检测CAG重复次数均>40.结论 KD是一种迟发性、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疾病,可累及多系统,临床表现多样,需基因检测确诊.

    肯尼迪病脊髓延髓肌萎缩症临床特征

    AMPA与NMDA抗体重叠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合并眼阵挛-肌阵挛综合征1例报告

    江佳佳杨伊王文暄刘雅菁...
    369-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眼阵挛-肌阵挛综合征(OMS)是一种少见的神经系统综合征,与肿瘤相关,常见于儿童,成人少见,其特征是不自主、无节律、混乱、多向的眼球不自主运动,通常伴有四肢和躯干肌阵挛性抽搐、共济失调.抗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受体(AMPAR)与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重叠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合并眼阵挛-肌阵挛综合征的病例报道更为少见,对其临床表现及治疗缺乏全面的认识.现报道1例AMPAR与NMDAR抗体重叠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合并眼阵挛-肌阵挛综合征患者,并基于此病例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期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

    自身免疫性脑炎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N-甲基-D-天冬氨酸边缘性脑炎重叠综合征眼阵挛-肌阵挛综合征

    铁死亡的发生机制及其在脑出血中的作用与相关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魏阳阳王钦鹏蔡珂李婷婷...
    372-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死亡是一种新发现的、铁依赖性的非凋亡性细胞死亡方式,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脑出血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疾病,是神经科常见的急危重症,预后不良,极大地威胁人类的健康.脑出血引起的脑组织原发性损伤与细胞毒性、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等相关的继发性损伤是导致其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其中,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研究表明,铁死亡与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过程密切相关.深入研究脑出血后铁死亡的发生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的前景,将为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诊治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

    铁死亡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

    椎动脉优势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付娇刘利峰蔡志平姜波...
    37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椎动脉优势发生率高,在正常人群、脑血管病人群均可见,为了探讨椎动脉优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我们对椎动脉优势及与其相关疾病进行综述.通过知网、万方、生物科技、PubMed等检索"椎动脉优势"及相关文章,对其特点进行总结.椎动脉优势发生率高,尤其与基底动脉弯曲、动脉硬化狭窄、后循环缺血性疾病以及围椎基底动脉手术等存在一定相关性.椎动脉优势的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明确其发生原因及变化规律,对临床疾病预防、治疗意义重大.

    椎动脉优势椎动脉发育不良椎动脉延长扩张症基底动脉弯曲

    铜稳态失调在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张莹色瑶姜宏佺
    381-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铜对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至关重要,参与细胞中多种生理过程,包括细胞呼吸、神经肽加工和铁运输等,维持铜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铜稳态参与突触功能调节及髓鞘形成过程等,铜稳态失调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研究表明,铜转运ATP酶α(ATP7A)突变后导致的铜稳态失调,可能导致了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发生发展.本文通过综述铜稳态失调在ALS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维持铜稳态可能为ALS治疗提供新靶点的展望.

    肌萎缩侧索硬化铜稳态铜转运ATP酶α

    人物介绍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