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艾滋病性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艾滋病性病
中国艾滋病性病

沈洁

月刊

1672-5662

aids2006@sina.com;aidsbjb@126.com

010-63030828

100050

北京市宣武区南纬路27号

中国艾滋病性病/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IDS & ST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主办,专门介绍国内外艾滋病性病预防与控制最新动态,科研成果和有关信息的公开性的学术性刊物。1995年创刊以来,为中国的艾滋病性病预防工作者,管理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成为本领域内唯一的不可缺少的刊物,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读者群遍及全国各个领域的部门,编委会为全国本领域内的知名专家组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3年12月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225页

    HIV阳性孕产妇全程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版)

    刘安龙海李在村张福杰...
    226-231页

    艾滋病全程管理母婴阻断共识孕产妇

    本刊常用缩略语

    231页

    基于HIV-1的pol基因区序列分析我国CRF07_BC毒株的跨地区传播特征

    王栋冯毅郝静静胡红萍...
    232-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构建我国HIV-1的CRF07_BC毒株pol基因区序列的分子网络,分析CRF07_BC毒株在我国的跨地区传播特征,为促进我国HIV精准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使用FastTree与中国艾滋病病毒基因序列数据平台(https://nmdc.cn/hiv/)的亚型判别工具进行亚型判别,筛选出我国CRF07_BC毒株的pol基因序列构建分子网络,使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网率与跨地区连接影响因素,计算跨地区聚类系数等分子网络分析指标描述不同省份之间的传播连接和强度特征.结果 共收集到我国HIV-1毒株pol基因区序列81 612条,其中CRF07_BC毒株26 181条序列,在0.5%基因距离阈值下构建分子网络,形成2 028个分子网络,最大的分子网络含有6 262个节点,命名为07-1-1,节点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男男性行为传播途径为主(32.0%,2005/6262).跨地区分析指标显示07-1-1分子网络中68.9%为跨地区连接边,80.6%为跨地区节点;跨地区聚类系数显示分子网络07-1-1的跨地区传播以广东省(66.6%,79 114/118 819)与北京市(27.9%,33 159/118 819)为中心,发生在我国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和华中地区等地区间.结论 我国HIV跨地区传播中CRF07_BC毒株起很强的主导作用,广东省与北京市处于跨地区传播的中心位置,有效控制HIV毒株在我国的跨地区传播,将成为我国艾滋病防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1型艾滋病病毒跨地区传播分子网络聚类系数

    《中国性病艾滋病》杂志再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39页

    浦东新区HIV-1不同亚型感染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及其与血脂异常的关联

    张浩然陈盼盼陈婧马铭君...
    240-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浦东新区不同基因亚型的HIV感染者肠道菌群的差异及其与血脂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HIV感染者(HIV+组)和年龄、BM1相匹配的HIV阴性人群(HIV-组)的粪便样本,进行16SrDNA测序,并对HIV+组进行基因亚型测定,同时测定外周血血脂水平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肠道菌群-血脂指标相关性.结果 纳入HIV+组和HIV-组各47例,均为男性,其中HIV感染者基因亚型包括CRF01_AE组(25例)和CRF07_BC组(22例).CRF01_AE组的血脂指标HDL-C异常情况高于CRF07_BC组(P<0.05).HIV+组和HIV-组的β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0.034 6,P<0.05).在CRF07_BC组中观察到来自厚壁菌门的5种肠道细菌富集(LDA均>2.0),包括gauvreauii瘤胃球菌属、Dorea属、颤杆菌克属、CAG_56菌属、乳球菌属(P均<0.05).HIV感染者的HDL-C水平和Dorea菌呈正相关(r=0.302,P=0.039).结论 不同基因亚型的HIV感染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存在差异,HDL-C异常情况与差异菌种存在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艾滋病病毒基因亚型肠道菌群血脂异常

    基于FRET的p24抗原表位均相免疫探针构建及其在HIV抗体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王露陈明心郭会军张岱...
    247-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基因编码的Förster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构建HIV p24抗原表位荧光蛋白探针并进行临床验证,为开发快速检测HIV p24抗体的均相免疫检测试剂奠定基础.方法 以荧光蛋白ECFP、EYFP作为FRET的供体和受体,将p24抗原表位对应的核酸序列插入ECFP-Linker-EYFP探针骨架,采用定点突变构建p24荧光蛋白二聚化界面,通过pET28a载体构建其重组质粒,进而转化至E.coli BL21感受态细胞中诱导表达p24抗原表位荧光蛋白探针,并采用Ni柱及分子筛对探针进行纯化.筛选探针的最佳浓度,检测探针与p24多克隆抗体的结合能力及光谱学变化.选择60例HIV阳性患者血清和58例正常人血清,通过探针进行检测,通过特异性、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效率等评价探针对HIV p24抗体的检测效能.结果 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p24抗原表位荧光蛋白探针构建成功,其理论分子量约为67kDa,最佳浓度为0.20 mg/mL.探针在结合p24多克隆抗体后在530/477 nm处荧光强度比值降低(2.13vs.1.47).HIV阳性患者血清530/477 nm比值(1.42±0.21)明显小于正常人(1.76±0.11)(P<0.001),两组比值进行ROC曲线分析,得到曲线下面积为0.97,标准误0.02,P<0.001.分析结果表明,p24抗原表位荧光蛋白探针临床检测HIV p24抗体的敏感度为88.33%,特异性为100.00%,阳性预测值88.33%,阴性预测值100.00%,诊断效率为94.07%.结论 成功构建基于FRET的p24抗原表位均相免疫检测探针,用于HIV/AIDS患者HIV p24抗体的检测初步显示出了较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明显缩短了检测时间,为进一步提高HIV p24抗体实验室检测的灵敏度和时效性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艾滋病病毒p24抗体检测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临床研究证据分析

    楼一方蔡生兴胡晓楠刘佳...
    253-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分析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临床研究证据特征及分布,总结改善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有效干预的研究现状与不足.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纳入建库起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临床研究,以证据图和图表形式呈现临床研究证据特征及分布.结果 共纳入文献71篇,包括干预性研究文献52篇,观察性研究文献14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4篇,专家共识1篇.年度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47.17%的干预性研究样本量<50例;最常用的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诊断标准是cART时间>24个月(37.14%),CD4细胞计数<350个/μL(23.81%);干预性研究均为中西医协同治疗,90.38%的干预疗程≥6个月,结局指标对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关注最多(55频次);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质量较低;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质量极低.结论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临床研究质量较低,未来需加强临床诊疗及研究的规范性,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为该领域提供更全面、科学的循证证据.

    中医药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临床研究证据图

    HIV/AIDS患者口腔菌群多样性和菌群分布特点分析

    梁淑珍梁晓婷邱玖香邓浩辉...
    259-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HIV/AIDS患者和非HIV感染者口腔菌群多样性和菌群分布特征的差异.方法 纳入2023年1-12月佛山市顺德区第五人民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门诊或住院的HIV/AIDS患者和非HIV感染者,收集其非刺激性唾液样本,使用Illumina Hiseq2500平台(PE250模式)对唾液样本菌群的16S rDNA V3~4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并使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口腔菌群多样性和口腔菌群的差异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0例HIV/AIDS患者(HIV感染组)和28非HIV感染者(非HIV感染组),两组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门水平,HIV感染组Alpha多样性(Ace,Shannon和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非HIV感染组[16.0(9.0,19.3)vs.7.0(0.0,14.0),1.44(1.34,1.52)vs.1.36(1.28,1.40),0.28(0.25,0.33)vs.0.31(0.30,0.36),P均<0.05];在属水平,HIV感染组 Alpha多样性也显著高于非 HIV感染组[108.0(61.0,167.0)vs.61.0(55.0,93.0),2.52(2.34,2.65)vs.2.35(2.24,2.46),0.14(0.11,0.17)vs.0.16(0.15,0.21),P均<0.05].在门水平相对丰度前 10的菌群中,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弯曲杆菌门(Campilobacterot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在HIV感染组的丰度显著高于非HIV感染组(P均<0.05),但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HIV感染组的丰度显著低于非H1V感染组(P=0.015).在属水平相对丰度前15的菌群中,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罗斯菌(Rothia)和孪生球菌属(Gemella)在HIV感染组显著低于非H1V感染组(P均<0.05),但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卟啉菌属(Porphy-romonas)、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和拟普雷沃菌属(Alloprevotella)在 HIV感染组显著高于非HIV感染组(P均<0.05).结论 HIV/AIDS患者口腔菌群多样性高于非HIV感染组,HIV感染可能导致口腔菌群失调.

    艾滋病病毒口腔菌群菌群多样性

    云南省传染病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艾滋病住院患者死亡风险模型构建

    赵传宇冯能能马跃王舒...
    264-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构建模型、检测艾滋病住院患者住院时的实验室指标和相关疾病来预测住院患者发生死亡的风险,从而提高预警、降低艾滋病住院患者的死亡风险,比较用均衡后数据构建模型的效果.方法 选取云南省传染病医院2018年 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艾滋病住院患者,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构建预测模型和验证模型,绘制ROC曲线,利用最佳模型构建列线图,混淆矩阵对比均衡数据前后模型效果.结果 纳入患者3 198人,其中死亡患者有111人,患者合并有心血管疾病(CVD)、合并艾滋病相关淋巴瘤(ARL)、合并严重细菌感染(SBI)、年龄高、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高、血清蛋白(ALB)低、肌酐(Cr)高、CD4细胞数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高、红细胞(RBC)量多是艾滋病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3(95%CI:0.872~0.935)、0.805(95%CI:0.721~0.890),均衡数据后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的效果改善不明显.结论 艾滋病住院患者年龄、APTT、ALB、Cr、CD4细胞、NEUT%、RBC数量,及是否合并CVD、SBI、ARL在死亡风险预测上具有较好的效能,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不均衡数据也较稳定.

    艾滋病住院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不均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