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李大龙

季刊

1002-6800

bjb-bjzx@cass.org.cn zgbjsdyj@yahoo.cn

010-65274307

100005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先晓胡同10号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Journal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边疆研究领域的唯一一个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争鸣,为促进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中国边疆研究学科的发展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机制探索

    周伟洲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五千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形成、发展及一般规律等问题,成为目前国内学界关注和研讨的主要问题之一."大一统"意识与实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关系的一体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根和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机制的探索,之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的启示.

    中华民族共同体大一统经济基础中华传统文化

    从周人到"中国人":论先秦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演进

    武沐冉诗泽
    1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周人到"中国人",体现了先秦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的一个重要历程.西周是一个由姬姓诸侯与异姓诸侯共同组成的国家共同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提供了国家形态,而周人则是这一共同体意识的代表.春秋是西周政治共同体向华夏文化共同体演进的时期,形成了"诸夏政治共同体",而"诸夏"也因此成为这一政治共同体意识的集中体现.西周时形成的国家共同体在春秋时期被顽强地保留下来,并最终演变为以"中国"命名的国家概念,成为周王朝的代名词.与此同时一种被称为"华"的文化孕育成长于"诸夏"之中,形成了以"华文化"为标志的文化群体,并迅猛发展壮大.战国时期,松散的"诸夏政治共同体"分崩离析,国家形态共同体被华夏文化共同体所承接,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进程中第一次以文化共同体形态展现于世.它避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断裂,而中国人则是这一共同体意识的集中代表.华夏共祖成为华夏文化的基本认同."中国"一词成为具有文化和民族属性的地理概念.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历程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周人诸夏中国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三维逻辑探赜

    黄广友李娜
    2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全面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历史、理论和现实逻辑,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底蕴、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是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作用的重要前提,对于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

    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演进研究

    范帅邦姜庆霞张向达
    3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新时代,我国深化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律的科学认知,并形成了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战略方针,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入系统性新阶段.一方面,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现出促进发展、兴边富民、稳边固边三个层次的历史演进;另一方面,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环境面、供给面、需求面三个层面的内在逻辑不断调适.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应该协调环境面和供给面政策要素的比例,进一步优化政策要素内部结构,这对系统提升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效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自信

    "和亲"、"藩属"与"新贡纳":西汉时期汉匈关系的理论审视

    袁宝龙
    4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汉初期,汉匈之间缔结了"和亲"盟约,并随之展开了政治联姻与经济往来,这是对先秦时期"和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这一时期汉匈双方借助政治联姻方式建立了相对牢固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认同,"和亲"因此成为政治联姻的代名词.自汉武帝以"有为"思想经略匈奴,汉代"和亲"的内涵便开始回归古义,不再与政治联姻产生必然联系.这一时期,西汉王朝与匈奴政权通过分别建构"藩属"体系的方式,在政治、军事诸方面展开激烈争夺.直至甘露年间,南匈奴款塞与西汉王朝共同组建了"新贡纳"体系,汉匈关系从此进入新阶段.不过受经学转向趋势的影响,前经学极盛时代的汉匈双方在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上与"和亲"时代大异其趣,互相怀疑、彼此猜忌逐渐成为这一时期汉匈关系的显性特征和主体基调.

    和亲藩属新贡纳汉匈关系

    空间的法秩序:汉代河西走廊经略

    董静姝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西走廊在中国多民族空间内沟通中东部和西北边疆各民族,在欧亚大陆空间内联结中国西北和其他国家.汉朝深谙河西走廊这一"双重空间"重要枢纽所承载的法之精神,通过经略河西走廊、设置郡国、戍军屯田、移民实边等措施,一方面发掘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之法,推动中华文明多元互构统一的进程;另一方面发掘中西经贸交往与文化交流之法,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经济、文化多元性持存与"天下"构想的结合.汉朝经略河西走廊之法对于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然发挥积极效用.

    汉代河西走廊空间法秩序

    南朝岭南三江督护的活动地域新探

    李鹏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江督护是南朝在岭南地区设置的西江、南江、东江督护的总称,其最初参与平定叛乱,之后职责明确为专征俚僚.三江督护作为督护的一种,在南朝成为独立领军的正式职官,在军事上脱离了与刺史的统属关系;但是在行政关系上,三江督护大多由郡太守兼任,甚至有些州刺史也兼任督护一职,实现了领军与领民的统一.通过对南江督护活动地域的探讨可知三江督护的活动地域并非指具体的河流,而是以广州为中心划分活动地域,西江、南江、东江督护分别位于广州以西、以南、以东.三江督护的设置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岭南的控制,推动了岭南的开发与管理,中央王朝对岭南的治理进入了新阶段.

    南朝广州三江督护活动地域

    抚柔殊俗:唐与突骑施关系研究

    赵梦涵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垂拱以降,唐在西突厥"十姓"施行的册封阿史那氏为首望的羁縻策略已失去效力,后突厥西侵中亚,突骑施逐步统摄"十姓",发展壮大.唐自此始与突骑施接触,但仍沿用册封阿史那氏为"十姓"首望的羁縻策略.突骑施第二任可汗娑葛死于抵抗后突厥默啜西征的战争.苏禄可汗时期,因抵抗大食东侵有功,唐日益倚重突骑施,唐与突骑施部的关系进一步发展.突骑施分裂为黑、黄二姓后,汉文史籍仅偶有突骑施黑姓向唐遣使、朝贡的记载.

    突骑施突厥大食碎叶吐蕃

    唐前期轻税州与岭南税米

    高滨
    9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前期轻税州广泛存在于南方少数族群广布之地,是正州的一种特殊形态.唐朝延续南北朝以降的政策,将非华夏人群较多的归附州郡作为轻税州,采取律令体制与羁縻政策相结合的方式加以治理.武德七年《赋役令》"岭南税米"条标志着岭南酋帅开始对唐朝承担贡赋义务.借助新见吐鲁番文书可以揭示唐前期岭南税米由"轻税"到正赋的变化.开元后期唐朝对岭南财赋征调范围扩大后,"岭南税米"制度不复见于律令.据此或可推断,岭南地区非华夏人群的"编户化"得到进一步推进,唐朝对岭南地区的控制日渐强化.

    唐前期轻税州岭南税米羁縻

    何处是西河——从唐曲看丝绸之路胡汉文化的交融

    王永平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曲名中有《西河狮子》《西河剑器》《西河长命女》等,其中"西河"究竟指何处,唐人并未言明.有人认为,"西河"就是指西河郡,即古代之河东地区,或为今陕西大荔一带.然而此"西河"并非彼"西河".曲名中的"西河"应该是指以凉州(今甘肃武威)为中心的河西或河湟一带,这里地处古代西部边陲,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孔道,也是胡汉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

    西河河西丝绸之路唐曲胡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