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处方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处方药
中国处方药

陶剑虹 

季刊

1671-945X

cpdrug@163.com

020-37886861

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53号天誉商务大厦西塔5楼

中国处方药/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查看更多>>本刊属综合性医药卫生学术期刊。以药学、医学为基础,以新闻形式来深度报道和分析有关医药行业学术及经济活动、学术科研等方面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给业内业外以启发和思考。本刊将突出深刻、生动、全面、兼容的特点。我们希望能向医生和药师传递最新的药物研发动态、权威的药物评价;同时构筑医生和药师相互交流的平台、共同分享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专利治疗原发性肝癌机制研究

    阮航梁媛吴浩源梁健...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挖掘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专利处方的用药规律及分子机制,为临床科研药物研发及处方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中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药复方专利资料,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相应的用药规律.通过TCMSP平台、Genecards、OMIM、DRUGBANK、PharmGkb和TTD数据库获取药物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重要靶点,并将靶点提交至STRING平台进行PPI分析,运行Cytoscape3.8.2获取关键靶点,最后通过Metascape平台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结果 共收集专利216项,中药853种,其中以白花蛇舌草、柴胡、黄芪、白术、半枝莲为主要药对,主要化学成分为槲皮素、山奈酚、刺芒柄花素、异鼠李素等;药物作用的核心靶点包括JUN、TP53、CCND1、MAPK1、FOS、ESR1等;其涉及的通路途径主要包括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乙型肝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 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药复方专利中药物以补虚药为主,多与清热药、活血化瘀药配伍,以补益清热化瘀为治疗大法,协同发挥治疗作用.其中高频药物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黄芪、柴胡、白术中所含有槲皮素、山奈酚、刺芒柄花素等活性成分可作用于JUN、TP53、CCND1等相关因子,调控相关通路,从而达到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效果.

    原发性肝癌专利中药复方数据挖掘分子机制

    基于OpenFDA数据库对琥珀酸瑞波西利的不良事件信号的挖掘和分析

    李源
    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挖掘并分析琥珀酸瑞波西利不良反应事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访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数据库(OpenFDA)端口 2016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期间琥珀酸瑞波西利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并提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数据显示有相关琥珀酸瑞波西利不良信号有 14 790 条记录,琥珀酸瑞波西利ADE报告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 2022 年收到报告记录最高.报告来源主要为医师(34%)、非医师的卫生专业人员(22%)、非卫生专业人员和患者(39%)、药剂师(3%).经报告比值比法得到具临床意义不良反应信号 80 个,其中靠前的是乳腺癌转移(ROR = 118.74)、骨转移(ROR = 71.48)、白细胞减少症(ROR = 23.76)、中性粒细胞减少症(ROR = 25.69),恶性肿瘤进展(ROR =20.04)、白细胞计数减少(ROR= 11.73).结论 通过OpenFDA对琥珀酸瑞波西利的不良事件信号的挖掘和分析,指出治疗过程中潜在不良反应风险,为其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琥珀酸瑞波西利不良信号报告比值比

    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变化在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预警价值

    蔡景润李高波冯伯仑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对冠心病(CHD)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预警价值.方法 选取 2020 年 4 月~2021 年 4 月收治的 236 例冠心病患者,依据类型不同分为SAP组(稳定型心绞痛,88 例)、U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72 例)、AMI组(急性心肌梗死,76 例)、另选取同期住院的 60 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为对照组.于入院次日清晨采集各组空腹肘静脉血样 5 ml,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栓前体蛋白(TpP)、D-二聚体(D-dimer)、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与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水平.观察各组指标差异及SAP组、UAP组、AMI组不同心功能患者的指标差异.结果 SAP组、UAP组、AMI组血浆vWF、Fg、GMP-140、TpP与D-dime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呈递增趋势,AT-II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呈递减趋势,多组间比较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UAP组与AMI组心功能NYHA Ⅲ~Ⅳ级患者血AT-Ⅲ水平低于心功能NYHAⅠ~Ⅱ级患者,vWF、Fg、GMP-140、TpP、D-dimer、t-PA与PAI-1 均高于心功能NYHAⅠ~Ⅱ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血栓形成倾向,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检测对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诊治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可以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可为预警血栓形成提供可靠生化指标依据.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血栓前状态标志物预警价值

    尿酸转运体BCRP与GLUT9基因多态性与吡嗪酰胺致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研究

    蒲强红林茂吴珊袁术生...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尿酸转运体BCRP与GLUT9 基因多态性与吡嗪酰胺致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 2016 年 7 月~2021 年12 月期间 113 例结核病病例,强化期选用HRZE方案,根据强化期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与正常血尿酸两组,并检测尿酸转运体BCRP与GLUT9 基因多态性.结果 高尿酸血症组与正常血尿酸组间BCRP基因多态性rs2231142 的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UT9 基因多态性rs16890979、rs6449213 与rs7442295 的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酸转运体BCRP与GLUT9 基因多态性可能不与吡嗪酰胺致高尿酸血症相关.

    吡嗪酰胺高尿酸血症尿酸转运体基因多态性结核病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抗腮腺炎糖浆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作用机制

    张瑾莉徐喆赵舒武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抗腮腺炎糖浆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挖掘抗腮腺炎糖浆化学成分和潜在靶点;使用GeneCards、OMIM和Drugbank数据库获取流行性腮腺炎相关靶点;绘制韦恩图找到抗腮腺炎糖浆作用靶点与流行性腮腺炎相关靶点的交集;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核心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绘制中药-成分-疾病靶点网络;使用Metascape平台寻找核心作用靶点富集的通路和功能;通过Auto Dock Vina 等软件完成有效药物成分与核心靶点蛋白的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挖掘到抗腮腺炎糖浆化合物 96 个,药物作用靶点823 个,选取疾病靶点 732 个,通过韦恩图找到交集靶点 87 个,筛选核心靶点 36 个,通过富集分析得到KEGG通路 112 条,GO生物过程 892 条,GO细胞组成 22 条,GO分子功能 58 条;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靶点与有效成分之间具有较高的结合活性.结论 抗腮腺炎糖浆可能通过调控IL-6、TNF、STAT3、HSP90AA1、IL-1B、TP53、IL10、TLR4、EGFR、CCL2 等靶点,以及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通路、癌症相关通路、疟疾相关通路、IL-17 信号通路、炎性肠病通路、Th17 细胞分化、TNF信号通路等通路发挥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作用,为诠释抗腮腺炎糖浆临床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机制提供了依据.

    抗腮腺炎糖浆流行性腮腺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白芍多糖与白芍总苷不同配比对小鼠亚急性酒精肝损伤的研究

    曾琬婷才谦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白芍多糖与白芍总苷不同配比对小鼠亚急性酒精肝损伤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的昆明种小鼠 140 只,18~22 g,分成 14 组,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白芍多糖与总苷配比组(0∶10,1∶9,2∶8,3∶7,4∶6,5∶5,6∶4,7∶3,8∶2,9∶1,10∶0),每组 10 只小鼠,分别以一定量进行灌胃,阳性药组以水飞蓟素片 200 mg/kg灌胃.模型组、阳性药组和给药组于实验结束前 14 d每天灌胃给予 30%的乙醇.腹主动脉采血,并取肝组织,测定血清中胆固醇(TC)、总胆红素(TBil)、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白芍多糖与白芍总苷不同配比组均能降低血清中TC、TBil、LDL含量,病理学结果显示各配比组炎性浸润有不同程度减小,脂肪变性程度减轻,其中 0∶10 组效果最好.结论 白芍多糖与白芍总苷不同配比均能降低小鼠亚急性酒精肝损伤,且 0∶10组效果最好.

    白芍多糖白芍总苷不同比例配伍亚急性酒精肝损伤

    当归补血片的成型工艺研究

    韩建鹏孙萍周彩娟冯东燕...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优选当归补血片最佳处方及成型工艺条件.方法 考察不同辅料对浸膏粉吸湿性、成型性的影响,采用混料设计和综合评分法优选当归补血片成型工艺条件,考察不同种类、不同配比条件下辅料对于湿法制粒所得颗粒的吸湿性、流动性、成型性、堆积性、可压性、稳定性影响,再结合最终成片抗张强度、崩解时限等参数,优选出当归补血片的最佳辅料,其中,本研究的关键是采用扭矩流变仪(MTR-3)对不同辅料、不同种类润湿剂条件下对当归补血片湿法制粒的流变分析.结果 最优工艺条件为浸膏-辅料比为42.35%:57.65%;微晶纤维素 101、甘露醇和乳糖以 25.4%∶11.9%∶9.35%的配比当作填充剂;10%配比的交联聚维酮(PVPP)作崩解剂;1%配比的硬脂酸镁作润滑剂;15%乙醇作润湿剂,乙醇用量为 0.2 ml/g.结论 该片剂所选辅料合理,成型制备工艺高效可行,本研究表明扭矩流变仪在湿法制粒过程发挥关键作用,精准确定润湿剂的用量和制粒终点,为当归补血片成型工艺条件以及最优处方的确立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当归补血片扭矩流变仪混料设计湿法制粒综合评价

    氯沙坦钾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内质网应激及炎症反应的作用研究

    于文会陈万欣刘亚段书众...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氯沙坦钾在糖尿病大鼠肾脏内质网应激以及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 30 只SD雄性大鼠,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10 只)、模型组(10 只)和氯沙坦钾组(10 只).模型组和氯沙坦钾组大鼠进行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以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枸橼酸钠缓冲液.模型建立后,氯沙坦钾组给予每日氯沙坦钾灌胃,持续 4 周.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肾组织中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C/EBP同源蛋白(CHOP)、人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mRNA表达,使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肾组织中JNK、p-JNK、CHOP、MCP-1 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4 周后,模型组与氯沙坦钾组的 24 h尿蛋白定量均高于对照组,且氯沙坦钾组低于模型组(P<0.05);三组的肾组织中JNK 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氯沙坦钾组的CHOP、MCP-1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氯沙坦钾组低于模型组(P<0.05);三组JNK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沙坦钾组与模型组的p-JNK、CHOP、MCP-1 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氯沙坦钾组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氯沙坦钾可以降低JNK/CHOP通路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内质网应激,同时减少炎症反应,达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氯沙坦钾糖尿病内质网应激炎症反应

    基于遗传毒性谈5-羟甲基糠醛在含糖口服溶液剂中的风险控制研究

    伍良涌周远华赵雪梅李玮玲...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根据 5-羟甲基糠醛的遗传毒性评价,提出其在含糖口服溶液剂中控制的必要性.方法 建立 5-羟甲基糠醛通用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选取部分含糖口服溶液剂检测其中 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根据药物临床用量计算 5-羟甲基糠醛的暴露量,并按照遗传毒性杂质相关指导原则的要求对其标准限度进行评估.结果 选取的含糖口服液体制剂中大部分检出 5-羟甲基糠醛,且部分含量超出了拟定限度,存在安全隐患.结论 5-羟甲基糠醛为 2 类遗传毒性杂质,建议含糖口服液体制剂的标准中应考虑建立 5-羟甲基糠醛检查项,为生产企业改进工艺提供参考.

    高效液相色谱法含糖口服液体剂5-羟甲基糠醛遗传毒性杂质风险控制

    注射用美罗培南有关物质HPLC方法优化

    张晓燕徐慧娟卢浩然王晔苏...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改善注射用美罗培南有关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度及峰型问题.方法 色谱柱Waters XBridge C8(4.6 mm×250 mm,5 μm),以0.1%三乙胺溶液[量取三乙胺1.0 ml,加水900 ml,用磷酸溶液(1→10)调节pH为5.0,加水稀释至1 000 ml]-乙腈(94.5∶5.5)为流动相,流速1.5 ml/min,波长:220 nm.结果 在优化后的色谱条件下,主成分与各已知杂质分离度良好,美罗培南开环物及二聚体峰型有所改善.结论 本法简便、准确、可靠,专属性强,可用于注射用美罗培南的有关物质测定.

    美罗培南有关物质方法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