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症肺炎胸部CT表现联合CPIS评分对预后的评估价值分析

    高海波郭翠翠张俊霞齐红松...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表现联合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评分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ICU收治的86例重症肺炎患者.根据28 d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所有患者入院后48h内完成胸部CT平扫,对影像学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及视觉评分.采用CPIS评分量表评估患者肺部感染程度.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等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胸部CT联合CPI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价值.结果 86例重症肺炎患者入院28d内,有20患者死亡,死亡率为23.26%.死亡组入院白细胞计数、PCT、CRP、CPIS评分、CT评分、APACHE Ⅱ评分高于存活组(P<0.05).Logistic回归显示,CPIS评分、APACHE Ⅱ评分、CT评分是影响患者不良预后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PIS评分、CT评分及联合检测评估患者不良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9,0.746,0.892,P<0.05.结论 CT评分联合CPIS评分评估重症肺炎患者预后具有较好效能.

    重症肺炎胸部CT临床肺部感染评分预后

    影像组学基于平扫CT预测尘肺分期的应用研究

    胡英良张海燕胡春峰
    6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胸部平扫CT影像组学特征在尘肺患者筛查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临床确诊的108例尘肺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胸部CT影像资料,其中壹期尘肺69例、贰期尘肺34例、叁期尘肺5例,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70)及验证集(n=38),利用MitkWorkbench软件对胸部CT图像进行半自动手动分割感兴趣区(ROI),通过3D Slicer提取影像组学图特征,采用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相关性分析去除特征之间的冗余,以L1正则化方法进行特征筛选,采用Random Forest分类器建立尘肺分期预测模型,以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效能.结果 不同疾病分期患者年龄、性别、工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中壹~叁期尘肺鉴别的AUC值分别为0.827、0.820、0.962,在验证集中壹~叁期尘肺鉴别的AUC值分别为0.823、0.817、1.000,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75%.结论 基于平扫胸部CT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能够较为准确对尘肺患者分期进行诊断、筛选,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尘肺平扫CT影像组学机器学习X线计算机分期

    双源CT冠脉成像与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及不良心脏事件预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杨敏张雷李丽丽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双源CT冠脉成像与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及不良心脏事件预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108例疑似冠心病,接受双源CT冠脉成像与12导联动态心电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访6个月,了解患者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情况.分析双源CT冠脉成像与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冠心病患者不良心脏事件的影响因素,采用ROC分析双源CT冠脉成像与12导联动态心电图预测冠心病患者不良心脏事件的应用价值.结果 108例患者中,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患者为75例.以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作为标准,双源CT冠脉成像、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比,Kappa值为0.723、0.409.双源CT冠脉成像诊断冠心病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Kappa值高于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Kappa值(P<0.05).采用ROC分析冠脉钙化总积分、伴钙化斑块冠脉支数、伴软斑块冠脉支数、心肌缺血发作次数预测患者MACE的AUC分别为0.823、0.641、0.819、0.750,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3.9%/65.4%、89.8%/42.3%、71.4%/96.2%、100%/50%.结论 双源CT冠脉成像和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及不良心脏事件预测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两者各有侧重,可相互补充提高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和预测不良心脏事件的敏感性.在临床实践中,建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测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双源CT冠脉成像12导联动态心电图冠心病不良心脏事件诊断预测价值

    基于血管超声评价冠心病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血清Hcy及预后的关系分析

    廖怀梁黄朝发陈彬
    7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血管超声评价冠心病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到202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47例,根据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n=138)和不稳定斑块组(n=109).比较2组血管超声各参数和血清Hcy水平,并以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血清Hcy与血管超声各参数之间的关系.随访1年,根据有无发生心血管事件分为发生组(n=39)和未发生组(n=208),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Hcy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外弹力膜横截面积(EEM CSA)、斑块负荷(PB)、斑块面积(PA)值高于稳定斑块组,最小管腔横截面积(MLA CSA)值则低于稳定斑块组(P<0.05).血清Hcy与MLA CSA之间呈负相关(r=-0.730,P<0.05),与EEMCSA、PB及PA之间呈正相关(r=0.629、0.796、0.601,P<0.05).发生组患者糖尿病、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和多支病变血管占比及血清Hcy水平、EEM CSA、PB、PA均高于未发生组,MLA CSA则低于未发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MLA CSA和高EEM CSA、PB、血清Hcy水平是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血管超声各参数及血清Hcy关系紧密,血管超声与血清Hcy均可评定斑块不稳定性,对冠心病的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冠心病血管超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CTA、超声联合D-二聚体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及其分型诊断中的应用

    张俊伟马俊贤王晓冬曲红培...
    77-7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超声联合D-二聚体(D-D)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及其分型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3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98例疑似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超声检查、CTA检查、外周血D-D水平测定,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并比较所有研究对象在超声检查、CTA检查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检出结果.比较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非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者血浆D-D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诊断价值.分析三者联合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检出结果、诊断价值.分析超声检查、CTA检查、血浆D-D测定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分型检出结果,分析典型病例图片.结果 手术结果说明,98例疑似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确诊42例,其余56例为非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者,超声确诊35例,CTA检查确诊37例,且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浆D-D水平比非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者高.进一步分析三者联合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检出结果、诊断价值发现,确诊39例,与手术结果比较Kappa值为0.757(P<0.05).此外,三者单独与联合检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分型检出结果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超声、血浆D-D联合诊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结果优于三者单独应用,且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辅助诊断该疾病主要参考依据.

    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超声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D-二聚体分型诊断

    DWI-MRI和18F-FDG PET/CT评估局部ESCC新辅助放化疗反应价值

    李明新丛庆学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MRI)和氟脱氧葡萄糖F18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X线计算机体层显像(18F-FDG PET/CT)评估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对新辅助放化疗反应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4月到2023年4月大庆龙南医院收治的90例局部晚期ESCC患者进行研究,按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反应性分为反应好组41例与反应差组49例.比较两组(反应好组、反应差组)DWI-MRI参数(治疗前ADC值、治疗后ADC值、ADC值变化率)、18F-FDG PET/CT参数(治疗前SUVmax值、治疗后SUVmax低于反应差组,SUVmax值变化率)的差异,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DWI-MRI参数、18F-FDG PET/CT参数与局部晚期ESCC对新辅助放化疗反应的相关,并通过ROC曲线分析DWI-MRI参数、18F-FDG PET/CT参数评估局部晚期ESCC对新辅助放化疗反应的价值.结果 两组治疗前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反应好组治疗后ADC值、ADC值变化率均高于反应差组(P<0.05).两组治疗前SUVmax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反应好组治疗后SUVmax低于反应差组,SUVmax值变化率高于反应差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后ADC值、治疗后SUVmax值、SUVmax值变化率为局部晚期ESCC对新辅助放化疗反应相关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治疗后ADC值、治疗后SUVmax值、SUVmax值变化率评估局部晚期ESCC对新辅助放化疗反应AUC分别为0.746、0.814、0.733,联合数据评估局部晚期ESCC对新辅助放化疗反应AUC为0.903,敏感度为75.6%、特异性为93.9%.结论 DWI-MRI、18F-FDG PET/CT均可作为评估局部晚期ESCC新辅助放化疗反应的有效指标,且两者联合评估效能更好.

    食管鳞状细胞癌局部晚期新辅助放化疗反应氟脱氧葡萄糖F18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X线计算机体层显像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价值

    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对三阴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王正通王唯伟邵凯陈月芹...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RI多参数及其联合对TNB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160例,其中TNBC45例,非TNBC115例.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 TNBC组的肿瘤形状多表现为类圆形,边缘光滑,增强多为环形强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NBC组的D值、f值及MD值高于非TNBC组,而MK值低于非TNBC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MRI模型AUC为0.816,大于形状、边缘及强化方式单一特征的AUC(P均<0.001);IVIM+DKI模型AUC为0.870,大于单一模型的AUC,且与DKI模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IVIM+DKI模型诊断效能均高于单一参数D、f、MD及MK(P均<0.001);联合模型的AUC为0.971,诊断效能高于单一模型的AUC(P均<0.001).结论 基于多参数MRI模型可用于TNBC的诊断,而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均优于单一模型,有利于TNBC患者的个性化诊疗和预后评估.

    三阴性乳腺癌常规MR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峰度成像

    多模态MRI检查在乳腺BI-RADS 4类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向森何苗曹雨晴高冬冬...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类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021年4月至2024年4月我院收治并经常规超声诊断为乳腺BI-RADS 4类结节的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检查及病理学检查,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MRI检查方法鉴别BI-RADS 4类乳腺结节良恶性病变的价值.结果 病理结果示,83例乳腺BI-RADS 4类结节患者检出良性结节44例(53.01%)、恶性结节39例(46.99%),分别纳入良性组和恶性组;两组在多模态MRI检查中病灶形态、边缘特征、强化模式、内部坏死及囊变区、最大密度投影(MIP)表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Ⅲ型占比高于良性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TICⅠ、Ⅱ型占比低于良性组(P<0.05);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DWI、DCE-TIC鉴别诊断乳腺BI-RADS 4类结节良恶性的Kappa值分别为0.518、0.638(P<0.05),均低于多模态MRI技术联合诊断的Kappa值0.855(P<0.05);多模态MRI技术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单一技术检测.结论 多模态MRI技术可清晰显示乳腺BI-RADS 4类结节良恶性病变不同的形态、强化模式、血流分布、细胞代谢水平,对于乳腺结节性质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乳腺结节BI-RADS4类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扫描鉴别诊断

    MRI对超声检出乳腺可疑病变的降级价值研究

    霍晓恺宁欣欣鲍金双李福强...
    9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MRI对BI-RADS 4A和4B分类可疑病变的降级价值.方法 接受乳腺MRI检查的可疑病变被分为4A和4B两类的患者被纳入这项回顾研究,两名专科医生对MR图像进行评估.在动态增强MRI(DCE-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基础上,协商一致地给出了MRI BI-RADS分类.以病理结果和影像随访至少12个月作为参考标准.计算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NPV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167名患者186个病变(US 4A类:145个,US4B类:41个)组成了研究队列,癌变率为34.9%(65/186).MRI显示所有恶性肿瘤均为真阳性,92.6%(112/121)的良性病变被正确诊断.MRI使PPV由34.9%(65/186)增加到87.8%(65/74),假阳性率降低92.6%(112/121).MRI的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 100%(95%CI:94.5%~100%)、92.6%(95%CI:86.3%~96.5%)、87.8%(95%CI:78.2%~94.3%)和 100%(95%CI:96.8%~100%).2.2%(4/186)的可疑病灶在MRI上被额外发现,其中75%(3/4)为恶性病变.结论 MRI可以降低BI-RADS 4A和4B类可疑病变的级别,避免不必要的良性活检,而不会漏诊恶性病变.MRI上发现的其他可疑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查.

    乳房BI-RADS磁共振成像超声波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单能级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管成像的可行性研究

    张婷婷刘雪张道恩周林...
    9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肝硬化患者行常规上腹部血管成像,探讨其单能级(40keV)对门静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23年1月-2023年7月临床确诊为肝硬化且利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行常规上腹部血管成像的3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利用IntelliSpace Portal软件对门脉期图像重建获得120KVp混合能量图像和(40、55、70keV)的单能级图像.测量4组门静脉图像的噪声(SD)、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由两位医生对图像整体质量进行评分评价.结果 40keV组门静脉的CT值,SNR和CNR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高于其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keV组的门静脉噪声(24.94±8.54)均高于 120 KVp 组(21.42±5.49)及其余VMI组.两位医师评分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775、0.824).结论 肝硬化患者行双层探测器光谱CT常规上腹部血管成像,40keV时门静脉图像质量最佳,有助于门静脉疾病的诊断.

    双层探测器CT肝硬化门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