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术前MRI增强扫描参数与肝细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学分级和微血管浸润关系

    刘刚林伟文何海奇林毅...
    9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RI增强扫描参数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肿瘤组织学分级和微血管浸润(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接受MRI增强扫描的181例患者临床资料.HCC分化程度根据Edmondson-Steiner分级分为低级别肿瘤(Ⅰ、Ⅱ级)和高级别肿瘤(Ⅲ和Ⅳ级).根据MVI发生情况分为MVI阳性组和MVI阴性组.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MVI和组织学高级别分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MVI阳性组118例和MVI阴性组63例,组织学分级低级别组51例和高级别组130例.AFP水平在MVI阳性组和阴性组、低级别组和高级别组中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2和0.041).而高级别组肝硬化患者比例较低(P=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可见存在多个肿瘤(OR=4.252,P=0.000),肿瘤直径≥5cm(OR=5.167,P=0.000),动脉期瘤周强化(OR=5.156,P=0.000),肝胆期瘤周低信号(OR=4.163,P=0.000)是HCC患者发生MV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包膜完整(OR=0.295,P=0.000)是发生MVI的保护因素.肝硬化(OR=0.873,P=0.000)包膜完整(OR=0.283,P=0.000)是保护因素,而多个肿瘤(OR=5.116,P=0.000),肿瘤形状为分叶状(OR=5.276,P=0.000)是HCC患者发生病理组织学高级别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增强MRI成像参数与HCC患者MVI和组织学分化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对于其预测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组织学分级核磁共振成像

    对比剂个性化在肝脏增强CT扫描的初步研究

    黄海波卢瑜秦杏清何飞...
    10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对比剂个性化在肝脏增强CT应用的图像质量及可重复性.方法 肝脏三期增强受检者以个性化方案扫描,评价图像质量及肝实质期强化效应可重复性.结果 192例受检者实际单位体重碘剂量(374.8±52.1)mgl/Kg,实际注射碘流率(1138.0±130.9)mgl/s,有效碘总量(21320.0±3017.7)mgl,肝脏EU肝实质期为(53.2±7.0)Hu.主动脉强化、动脉期时机、肝实质期强化满足诊断分别约89.06%、94.3%、97.9%;医师间主动脉强化(x2=3.333)与扫描时机(x2=1.833)、肝实质期强化效应(x2=7.667)评价未见显著差异(均P≥0.05),医师评价高度一致(kappa值分别为0.861,0.803,0.914,均P=0.000),样本均数与50Hu比较未见统计差异(t=1.745,P=0.083),变异系数为13.13%,其中16例受检者两次扫描肝实质EU分别为(49.8±6.4)Hu、(50.3±6.7)Hu,差值均数(-0.5000±2.8432)Hu与0比较未见统计差异(t=-0.703,P=0.493).结论 对比剂个性化扫描的肝脏图像质量优良、可重复性较好,易于推广应用.

    对比剂个性化增强扫描肝脏

    多层螺旋CT联合miR-527、miR-25检测对早期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李振伟赵宏伟杜森
    105-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联合血清miR-527、miR-25检测对早期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8例,同期良性肝病患者50例,对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qRT-PCR法检测血清miR-527、miR-25水平.ROC曲线分析血清miR-527、miR-25水平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四表格法分析多层螺旋CT联合血清miR-527、miR-25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miR-527、miR-25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肝病患者(P<0.05);ROC曲线结果表明,血清miR-527水平诊断原发性肝癌的AUC为0.753,敏感性为74.36%,特异性为70.00%;血清miR-25水平诊断发生原发性肝癌的AUC为0.722,敏感性为61.54%,特异性为72.00%.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76例,其中弥漫型肝癌12例,结节型肝癌38例,巨块型肝癌26例;良性肝病患者52例.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为78.21%(61/78),特异性为70.00%(35/50),准确度为75.00%(96/128);多层螺旋CT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具有一致性(Kappa值=0.479,P<0.05).多层螺旋CT联合血清miR-527、miR-25水平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为96.15%(75/78)、特异性为68.00%(34/50),准确度为85.16%(109/128);三者联合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值=0.673,P<0.05),且联合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度显著高于多层螺旋CT、miR-527、miR-25单独诊断(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联合血清miR-527、miR-25检测对早期原发性肝癌诊断准确度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多层螺旋CTmiR-527miR-25原发性肝癌诊断

    MRI多序列成像在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诊断和微血管侵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陈进邢翠翠陈嫘
    10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RI多序列成像在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诊断和微血管侵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接受诊断的80例疑似小肝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西门子3.0 T Verio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检查,分析MRI多序列成像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诊断和微血管侵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以肝脏穿刺活检为金标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MRI多序列成像在小肝癌诊断和微血管侵犯的一致性.结果 80例疑似小肝癌患者经病理确诊36例,未发生肝癌44例.T2WI诊断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79.55%,准确度为81.25%,Kappa值为0.624;TiWI诊断敏感度为77.78%,特异度为81.82%,准确度为80.00%,,Kappa值为0.596;LAVA诊断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81.82%,准确度为82.50%,Kappa值为0.648;联合诊断敏感度为94.44%,特异度为77.27%,准确度为85.00%,Kappa值为0.703.36例疑似小肝癌患者经病理确诊MVI 7例,未发生MVI 29例.T2WI诊断敏感度为71.43%,特异度为86.21%,准确度为83.33%,Kappa值为0.520;TiWI诊断敏感度为71.43%,特异度为82.76%,准确度为80.56%,Kappa值为0.466;LAVA诊断敏感度为71.43%,特异度为89.66%,准确度为86.11%,Kappa值为0.579;联合诊断敏感度为85.71%,特异度为82.76%,准确度为83.33%,Kappa值为0.563.结论 MRI多序列成像有助于提高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诊断和微血管侵犯的评估,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MRI多序列成像小肝癌微血管侵犯应用价值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TACE+射频消融治疗肝包膜下小肝癌的价值

    王健庄崔创撑
    11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引导下放射性1251粒子植入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射频消融治疗肝包膜下小肝癌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80例肝包膜下小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TACE+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CT引导下125 I粒子植入治疗,比较两组客观缓解率(ORR)、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PF)、癌胚抗原(CEA)]、不良反应以及无进展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ORR高于对照组(85.00%vs 62.50%,x2=5.230,P<0.05);两组ALT、AST、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PF、CEA水平低于对照组(t=7.616;t=8.938,P<0.05);两组不良反应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80.00%,高于对照组的50.00%(Log Rank x2=7.487,P<0.05).结论 CT引导下125 I粒子植入联合TACE+射频消融治疗肝包膜下小肝癌的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无进展生存率,且安全性较好.

    小肝癌放射性125I粒子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术

    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陈丽娟赵蕾杜雪菲
    11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multisliecs spiral CT,MSCT)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 crineneoplasms,pNEN)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21年7月~2022年11月收治的pNEN患者80例临床资料为观察组,患者均进行MSCT与DWI检测,分析两种检查手段对该病的应用价值.结果 对不同病理分级患者MSCT各项检查参数对比显示:肿瘤边缘、形状、囊变坏死、主胰管扩张、远处转移肿瘤最大径以及CT绝对强化的动脉、门脉期值存在明显差异(P<0.05).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病理分级患者DWI检查的ADC值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G1、G2级患者明显高于G3级,G2级又明显高于G3级(P均<0.05).将两项检查参数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得出联合预测数值,随后进行ROC曲线分析显示:将G3患者设定为检测变量,剩余分级患者作为参照变量,联合预测AUC达0.927;预测敏感度92.3%、特异度81.2%.结论 MSCT与DWI对pNEN患者的预测诊断均具有一定价值,但为避免单一检测手段的局限性,建议临床中结合其他检查手段进行判定.

    多层螺旋C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应用价值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征象分析

    赵鸿飞邵晓栋张晓辉方明...
    11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RO且术前进行肾脏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31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每个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包括病变部位、包膜、瘢痕、强化方式等.结果 纳入的31个RO病例中,12个病灶位于左肾,19个病灶位于右肾,病灶最大直径1.6cm~9.1cm,平均直径(3.7±1.9)cm.23个(23/31)表现为外生性生长,22个(22/31)出现纤维包膜,17个(17/31)出现纤维瘢痕,2个(2/31)出现钙化,16个(16/31)出现辐轮状强化,23个(23/31)表现为皮质期中度以上强化,30个(30/31)肿瘤实性部分皮质期不均匀强化,20个(20/31)病灶在实质期和延迟期强化表现均匀,强化程度明显弱于相同层面肾脏正常组织.结论 CT诊断肾嗜酸细胞腺瘤可根据肿瘤的瘢痕、包膜及强化方式等为依据,有助于区分于其他肾脏肿瘤做出鉴别诊断.

    肾嗜酸细胞腺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征象

    征稿启事

    120,封3页

    超声造影对不同病理类型肾脏实性肿瘤的定性诊断价值

    王颖鑫杨凌菲朱晨晨
    12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观察不同病理类型肾脏实性肿瘤灌注特征,探究其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15例肾脏实性肿瘤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图像特征,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为良恶性组,良性组分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肾嗜酸细胞瘤(RO),恶性组包括肾透明细胞癌(CCRCC)和肾乳头状细胞癌(PRCC)及肾嫌色细胞癌(ChRCC)亚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比较良、恶性组间及恶性组内病灶CEUS特征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其诊断价值.结果 良恶性组间病灶增强方式、增强程度、环状高增强或未增强区是否存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主要表现为快进(196/333,58.86%)、高增强(174/333,52.25%),环状高增强(225/333,67.57%)及未增强区(236/333,70.87%),良性组主要表现为等进(52/82,64.41%)、等增强(57/82,69.51%).恶性组内病灶增强方式、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CC主要表现为快进(166/284,58.45%)、高增强(171/284,60.21%),PRCC及ChRCC主要表现为慢进(30/49,61.38%)、低增强(32/49,65.31%).结论 超声造影能够显示肿瘤的血流灌注特征,可为不同病理类型肾脏肿瘤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超声造影肾细胞癌诊断鉴别

    DWI、DCE-MRI在中老年宫颈癌诊断、分期中的价值

    姜楠陈蒙黄周吴玉锦...
    125-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序列(DWI)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宫颈癌诊断、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47例,行常规MR、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CE-MR)扫描.按照FIGO分期分为两组,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勾画ROI,比较Ⅰ期+ⅡA期组与ⅡB及以上分期组组间不同定量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 1 组平均 ADC 值为(0.869±0.181)× 10-3mm2/s,2组为(0.716±0.1)×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组Ktrans、Kep、Ve非参数检验结果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MRI扫描基础上,应用DWI及DCE-MRI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对宫颈癌进行诊断和分期评估,对临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宫颈癌磁共振成像临床诊断肿瘤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