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儿童松果体区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分析

    曾凡勇邹仡伟黄炳乐邱健...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松果体区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方法 对2005年1月-2022年3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儿童松果体区星形细胞瘤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肿瘤大小、形态、钙化、密度、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强化特征.结果 17例患者中,WHO Ⅰ级6例,Ⅱ级7例,Ⅲ及4例;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最大径范围1.95-4.52cm,肿瘤有钙化者4例,Ⅰ-Ⅱ级肿瘤呈稍低密度、Ⅲ级者呈略高密度.肿瘤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强化明显.肿瘤ADC值范围0.83-1.46×10-3mm2/s.结论 儿童松果体区星形细胞瘤CT平扫呈低密度、T1WI低信号,T2WI随级别升高信号由高逐渐减低,ADC值偏高增强后明显强化是其表现特征.

    松果体区星形细胞瘤CTMRI儿童

    多模态MRI功能成像在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治疗后反应评估中的价值

    刘畅计海霞董立军田仰华...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MR扩散加权成像(DWI)、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 ASL)在鉴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治疗后反应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9年1月-2023年7月间行脑胶质瘤手术,术后放化疗1月以上,随访过程中首次出现异常强化病灶者47例,进行MRI平扫、DWI、3DASL、增强扫描检查,分别测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相对ADC(rADC)值、3D ASL的血流动力学参数CBF值和相对CBF(rCBF)值.利用两样本t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来评估研究参数在鉴别治疗后反应方面的诊断与胶质瘤术后复发效能.结果 47例患者中,30例为脑胶质瘤复发,17例为治疗后反应,1.脑胶质瘤复发强化区 CBF 值为(119.16±18.58)mL/100g/1min,治疗后反应区的CBF值为(72.06±22.77)mL/100g/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胶质瘤复发强化区rCBF值为3.56±1.13,放射损伤区的rCBF值为1.18±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DC在脑胶质瘤复发和治疗后反应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235);rADC(P<0.05)在脑胶质瘤复发和治疗后反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D ASL(rCBF)诊断脑胶质瘤复发曲线下面积约0.971,ADC诊断脑胶质瘤复发曲线下面积约为0.675.结论 与DWI序列相比,3D ASL成像技术在鉴别胶质瘤复发和治疗后反应方面显示出更好的诊断效能.

    胶质瘤磁共振灌注成像动脉自旋标记扩散加权成像治疗后反应肿瘤复发诊断鉴别

    脊索样胶质瘤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张鹏皮厚山许尚文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旨在分析脊索样胶质瘤的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7例脊索样胶质瘤的临床、MRI及病理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7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27-56岁,平均年龄(41±9.2)岁,7例病灶均位于第三脑室前部至鞍上区,5例为完全实性,2例病灶主体呈实性伴病灶内多发小囊变区,增强扫描病灶囊变区不强化,实性部分显著强化并呈全瘤样强化改变,PWI病灶均呈高灌注,MRS病灶实性区Cho峰升高,NAA峰显著下降.结论 脊索样胶质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PWI及MRS表现,综合分析病灶的部位、信号及强化特征,可提高本病的术前诊断水平.

    脊索样胶质瘤第三脑室磁共振成像

    脑肿瘤与癫痫的临床及影像相关性探究

    李胜开袁晓丹张志艳李卉...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脑肿瘤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探讨脑肿瘤与其继发癫痫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34例脑肿瘤且合并癫痫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时期脑肿瘤不伴癫痫症状患者34例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间年龄、性别、肿瘤组织类型、肿瘤部位及影像特征差异,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间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组织类型差异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肿瘤分布情况在额叶组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78),两组肿瘤影像学特征在伴局部脑萎缩组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2).结论 脑肿瘤与癫痫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充分运用影像学检查指导这类患者的诊疗能有效地减少癫痫带来的继发损害和潜在危害.

    癫痫脑肿瘤相关性分析影像诊断

    心脑血管病患者CT增强检查中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相关急性不良反应预测模型的构建

    宋卉曾超廖凯叶佳雨...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心脑血管病患者CT增强检查中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相关急性不良反应(ICM-AARs)预测模型构建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5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CT增强检查的心脑血管病患者2031例,统计ICM注射后1h内AARs的发生情况,从2031例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未发生AARs的患者174例,纳入未发生ICM-AARs组,发生AARs的患者58例纳入ICM-AARs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导致心脑血管病患者CT增强检查中发生AARs的危险因素.应用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Bootstrap法验及Calibration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2031例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CT增强检查中发生ICM-AARs 58例,ICM-AARs发生率为2.86%;ICM-AARs组有过敏史、检查前未水化、未外预热、注射速率≥3.5mL/s、静脉注射及使用碘普罗胺的人数占比均高于未发生ICM-AARs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过敏史、检查前未水化、未外预热、注射速率≥3.5mL/s、静脉注射及使用碘普罗胺是影响CT增强检查发生ICM-AAR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765(95%CI:0.706~818),灵敏度89.66%、特异度81.03%、约登指数0.706;Bootstrap法验证结果显示,C-index值为0.779(95%CI:0.713~0.861);Calibration曲线结果显示,Hosmer-Lemeshow x2=0.708,P=0.295.结论 有过敏史、检查前未水化、未外预热、注射速率≥3.5mL/s、静脉注射及碘普罗胺均为心脑血管病患者CT增强检查中发生ICM-AARs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ICM-AARs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心脑血管病CT增强检查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对比剂相关急性不良反应预测列线图

    人工智能ASPECTS评分的智能卒中一站式体系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邓传宝肖素朋韩明哲王信...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人工智能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的智能卒中一站式体系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100例AI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预后情况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收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人工智能ASPECTS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年龄、人工智能ASPECTS评分和NIHSS评分AIS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在年龄、意识障碍、梗死面积、人工智能ASPECTS评分和NIHSS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大面积梗死患者人工智能ASPECTS评分显著低于非大面积梗死患者(P<0.05),有意识障碍患者人工智能ASPECTS评分显著低于无意识障碍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年龄(OR=3.518,95%CI:1.989~5.012)和NIHSS评分(OR=4.258,95%CI:1.739~10.428)为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人工智能ASPECTS评分(OR=0.542,95%CI:0.354~0.831)为AIS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人工智能ASPECTS评分、NIHSS评分预测AIS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4、0.881、0.909,三者联合预测AIS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983,三者联合优于各自单独预测(Z=2.627、2.734、2.720,P均<0.05).结论 人工智能ASPECTS评分的智能卒中一站式体系对AIS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评估价值,可在临床推广.

    Alberta卒中操作早期CT评分人工智能缺血性卒中预后

    CTA/CTP评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周新华陈良义张丹彤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成像(CTP)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在入院后接受CTA及CTP检查,分析其影像资料,探究CTA及CTP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脑血容量(CBV)比较:缺血半暗带>健侧>梗死区(P<0.05);脑血流量(CBF)比较:健侧>缺血半暗带>梗死区(P<0.05);平均通过时间(MTT)、目标组织中浓度达峰时间(TTP)、目标组织中所有残余功能全部达峰时间(Tmax)比较:健侧<缺血半暗带<梗死区(P<0.05).CTA检出左侧、右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或狭窄分别59例(29.50%)、91例(45.50%),左侧、右侧颈内动脉(ICA)闭塞分别16例(8.00%)、12例(6.00%),双侧ICA狭窄为6例(3.00%);代偿分支血管显影基本满意129例(64.50%),显影不足71例(35.50),其余16例(8.00%)患者CTA影像资料显示无异常,敏感度为92.00%.预后不良组患侧CBV、CBF小于预后良好组,MTT、TTP、Tmax长于预后良好组,代偿血管建立比例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CBV、CBF、MTT、TTP、Tmax对介入治疗预后均有一定的预测效能(P<0.05),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9、0.815、0.673、0.713、0.710,其中CBV预测效能最高,敏感性为83.20%,特异性为73.33%.结论 CTA/CTP可反映大脑、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代偿分支建立情况,也可反映血流灌注情况,在介入治疗合理时机的判断方面可提供准确依据,提高患者预后.

    CT血管成像CT灌注成像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指导预后

    基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苍白球/壳核T1WI信号强度比值模型构建及其对胆红素脑病的预测价值

    汤文建黄裕斌李莉钟俭平...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高胆红素血症(HB)新生儿的苍白球/壳核(G/P)T1WI信号强度比值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模型预测急性胆红素脑病(ABE)的发生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颅脑MR检查的HB新生儿140例及ABE新生儿3例.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胎龄、出生体重、血清总胆红素(TB)、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B/A)、是否具有感染或败血症、是否具有ABO溶血、是否具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及是否具有酸中毒.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HB新生儿G/P比值的影响因素,并探究基于HB新生儿G/P比值的多重回归方程能否预测ABE的发生风险.结果 年龄OR=0.747(95%CI 0.674-0.828),胎龄OR=0.942(95%CI 0.905-0.981)及血清总胆红素OR=1.004(95%CI 1.000-1.008)是 HB 新生儿 G/P 比值的影响因素,基于HB新生儿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为 Y(预测 G/P)=2.945-0.018 × X1(年龄)-0.004 × X2(胎龄)+0.0003 × X3(血清总胆红素).G/P比值的实测值较预测值升高8%以上时,需要警惕ABE发生风险.结论 年龄、胎龄及血清总胆红素是HB新生儿G/P比值的影响因素,基于HB新生儿的G/P构建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能预测ABE发生风险.

    高胆红素血症急性胆红素脑病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乔龙虎贺莉王超
    2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颅内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亳州市中医院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和多层螺旋CT检查(MSCTA),对比DSA和MSCTA在颅内脑动脉瘤的瘤体直径、瘤颈宽度、动脉瘤位置、图像质量分级情况.结果 DSA和MSCTA在颅脑动脉瘤体直径、瘤体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和MSCTA在诊断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椎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的颅脑动脉瘤体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法均有高质量的图像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和DSA在诊断颅内脑动脉瘤大小、位置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价值,MSCTA创伤小、检查时间短、检查费用低,可作为DSA诊断颅内脑动脉瘤的替代检查方法.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颅内脑动脉瘤

    卵圆孔未闭相关性隐源性脑卒中的神经影像学特征分析

    张洁谢玉环梁灼源罗维远...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卵圆孔未闭(PFO)相关性隐源性脑卒中的神经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11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共筛选出隐源性脑卒中患者101例,根据右心声学造影结果分为PFO(-)卒中组50例与PFO(+)卒中组51例,对比组间临床资料及神经影像学特征.结果 PFO(+)卒中组反常栓塞风险评分高于PFO(-)卒中组(t=2.203,P=0.030).与PFO(-)组相比较,PFO(+)卒中患者脑梗塞病灶数量更多(x2=6.163,P=0.013),且病灶多为<15mm(x2=4.738,P=0.030);两组间梗塞灶分布、累及血管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 PFO相关性隐源性脑卒中的神经影像学特征为多发细小梗塞灶,能够作为隐源性脑卒中病因诊断的影像学证据,有助于临床诊疗决策.

    卵圆孔未闭隐源性脑卒中右心声学造影弥散加权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