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MRI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后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

    郭群吴含陆小妍郭静丽...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RI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VT)后颅内出血(ICH)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EVT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7例,收集这些患者的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和DWI-PWI不匹配(DPM)的体积以及其他临床相关数据,ICH由非增强CT评估.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的ICH.结果 接受EVT后,ICH的患者空腹血糖[(11.96±1.93)mg/L 与(13.26±1.73)mg/L]、HbA1c[(5.73±0.42)%与(6.21±0.49)%]、DWI梗死体积(51.23±41.32 ml与29.61±32.26ml)显著大于无ICH的患者(t=-7.693,P<0.001;t=6.135,P<0.001;t=-2.531,P=0.016).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血糖[OR(95%CI):1.312(1.145~1.417),P<0.001]、HbA1c[OR(95%CI):38.847(7.216~201.753),P<0.001]以及DWI梗死体积[OR(95%CI):1.021(1.004~1.034),P=0.016]为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EVT术后ICH独立的预测因子.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行EVT治疗后,通过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HbA1c和DWI梗死体积能够预测ICH的发生风险,从而对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信息.

    急性脑梗死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颅内出血

    MRI-DWI联合PW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诊断价值

    孙剑波闫力永马程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联合灌注加权成像(PWI)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80例ACI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常规序列及DWI、PWI检查,观察DWI检测结果、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变化情况,PWI灌注参数[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脑血流量(r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变化情况,所由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并随访3个月,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DWI和PWI参数大小,治疗前后DWI和PWI参数大小,分析DWI、PWI参数对ACI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入院NIHSS评分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含有缺血半暗带占比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两组性别、年龄、病灶直径、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ADC、rCBV、rCBF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TTP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两组M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DC、rCBV、rCBF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MTT、TTP均显著降低(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DC、rCBV、rCBF、TTP单独及联合预测ACI患者预后的AUC为0.793、0.752、0.751、0.749、0.915.结论 MRI-DWI联合PWI检查有助于发现ACI早期梗死病灶,且对ACI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协助临床进行定量分析,为ACI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急性脑梗死预后诊断价值

    颈动脉彩超联合CTA评估脑梗死发生危险度预测意义研究

    徐燕红许昌翠殷广丽曹振...
    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颈动脉彩超联合CT血管造影(CTA)评估脑梗死发生危险度的预测价值,以期为临床早期预测评估脑梗死发生风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80例因病情需要行颈动脉彩超联合CTA检查的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颈动脉彩超联合CTA检查结果,分析脑梗死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分析颈动脉彩超联合CTA各单独检查结果对脑梗死危险度的评估价值.结果 两组IMT、颈动脉斑块患者占比、软斑块、混合斑块患者占比、Crouse积分、PSV、EDV、脑血管狭窄程度、狭窄血管分布情况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IMT、颈动脉斑块性质、Crouse积分、有颈动脉斑块、PSV、EDV、脑血管狭窄程度、狭窄血管分布情况均与脑梗死发生相关(P<0.05);变量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颈动脉斑块性质、IMT、狭窄血管分布情况、脑血管狭窄程度、Crouse积分、PSV、EDV、有颈动脉斑块;颈动脉彩超联合CTA检查结果综合评估脑梗死发生危险度的列线图C-index为0.925,绘制DCA曲线评价列线图的临床效用,阈值0.05~1.0范围内,列线图均具有临床正向净获益.结论 颈动脉彩超联合CTA可用于评估脑梗死发生危险度,临床可通过其进行早期评估诊断,为临床预测脑梗死发生风险、针对性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颈动脉彩超CT血管造影脑梗死预测

    血清PCSK9、ANGPTL4联合颈动脉超声定量参数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预后价值

    刘毅刘蕊徐敏吕红梅...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型(PCSK9)、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联合颈动脉超声定量参数对急性脑梗死(ACI)的诊断、预后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ACI患者108例即为ACI组,预后良好组60例,预后不良组48例,同期选择在我院体检健康的志愿者102例即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PCSK9、ANGPTL4水平;Pearson法分析血清PCSK9、ANGPTL4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超声检查,包括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SK9、ANGPTL4联合颈动脉超声定量参数对ACI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CI组PCSK9水平显著升高,ANGPTL4水平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CI患者血清中PCSK9、ANGPTL4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338,P<0.001).与对照组相比,ACI组EDV、IMT水平显著升高,PSV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PCSK9、EDV、IMT水平显著升高,ANGPTL4、PSV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PCSK9、ANGPTL4联合颈动脉超声定量参数对ACI的诊断以及预后预测的AUCROC均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的AUCROC值(P<0.05).结论 ACI患者血清中PCSK9高表达,ANGPTL4低表达,二者联合颈动脉超声定量参数对ACI具有诊断以及预后评估价值.

    急性脑梗死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型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诊断预后

    乳腺癌术前化疗过程中脑静息态功能活动与类淋巴功能改变及相关性分析

    何旋李翠荣王艾博王伟...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前新辅助化疗后脑静息态功能和类淋巴功能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40名健康女性被试及80名女性乳腺癌患者被纳入本次研究,乳腺癌患者均进行术前新辅助化疗.应用MMSE、DSST和FACT-CogPCI评分评估被试认知功能.应用rsfMRI获取反映大脑功能活动的ALFF指标.应用DTI-ALPS技术获取反映脑类淋巴功能的ALPS指数.分析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ALFF及ALPS变化,分析各指标与认知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ALFF与ALPS之间的相关性情况.结果 乳腺癌患者化疗后MMSE、DSST及FACT-CogPCI评分均减低(P<0.05).化疗后,左侧颞极中部、左侧丘脑腹外侧核及右侧顶后中回团块ALFF值减低,双侧颞叶、枕叶及顶叶多个脑区的ALFF值与FACT-CogPCI评 分呈正相关(pFDR-C<0.001).化疗后ALPS指数相比正常被试增高(1.42±0.29 vs 1.56±0.24,P=0.011),同时ALPS指数与FACT-CogPCI评分呈正相关(r=0.241,P=0.04).与此同时化疗后左侧舌状回ALFF值与ALPS指数呈正相关(r=0.69,P<0.001).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大脑功能活动和类淋巴引流均参与化疗后认知功能改变的过程,同时两者存在相关性.

    化疗相关认知损伤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低频振幅脑类淋巴功能

    磁共振3D-ASL灌注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筛查价值

    邢威贺俊景孙杰梅周丽格...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联合应用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探讨3D-ASL灌注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筛查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1月由卒中通道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行头颅磁共振检查的55例单侧病变患者的影像资料,评估、测量DSC-PWI及3D-ASL两种成像方法,比较两者筛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致性;比较3D-ASL脑血流值(CBF)的组间差异;计数血管高信号(FVH征)与动脉穿行伪影(ATA征)出现情况,总结两征象出现的规律.结果 以DSC-PWI作为金标准,3D-ASL在评估AIS患者核心梗死区、血流灌注情况及缺血半暗带方面呈现出相当的诊断效能;3D-ASL测得的梗死核心区、IP区、健侧镜像区的CBF值三者之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患侧IP区脑组织FVH、ATA征象的出现呈较高一致性(=10.154,P>0.05).结论 3D-ASL技术可以对AIS患者进行精准的定性、定量影像评估,具有多重优势及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灌注缺血半暗带磁共振成像

    MRI多序列扫描诊断原发性颞叶癫痫的价值

    闫松冀鹏王威李红...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磁共振成像(MRI)多序列扫描诊断原发性颞叶癫痫(TLE)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原发性TLE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健康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均进行MRI多序列扫描.检测两组感兴趣区(RO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部分各向异性(FA)值、脑血流量(CBF)值、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比值(NAA/Cr)、胆碱/肌酸比值(Cho/Cr),分析各参数及联合诊断原发性TLE的临床价值.结果 观察组ADC值高于对照组(P<0.05),FA值、NAA/Cr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右海马头、左海马头、右杏仁核、左杏仁核的CBF值及总体均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ho/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约登指数最大时对应截断值0.96 ×10-3mm2/s,AUC为0.700,敏感度为74.00%、特异度为78.00%;FA值约登指数最大时对应截断值0.30,AUC为0.671,敏感度为86.00%、特异度为78.00%;CBF总体均值约登指数最大时对应截断值56.02 mL/100g/min,AUC为0.769,敏感度为84.00%、特异度为82.00%;NAA/Cr值约登指数最大时对应截断值1.74,AUC为0.717,敏感度为86.00%、特异度为68.00%;四者联合诊断内侧颞叶癫痫(mTLE)的价值最高,AUC为0.811,敏感度为94.00%、特异度为64.00%.结论 将ADC、FA、CBF、NAA/Cr四项指标联合检测,比单一使用其中任意一项指标对mTLE的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波谱学序列表观扩散系数脑血流量

    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CT图像分析与预后的关系

    秦霜吴恒王晖徐青...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T)图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本院76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均在入院当天与治疗7d后行CT检查,根据其出院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进行预后评估,分为预后不良组与良好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CT图像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76例患者中,预后不良31例(40.79%),预后良好45例(59.21%);预后不良组出血破入脑室占比明显高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脑血肿量、脑中线移位、血肿吸收率明显大于良好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出血破入脑室、脑血肿量以及脑中线移位属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危险因素(P<0.05),血肿吸收率属于预后不良保护因素(P<0.05).结论 CT图像分析中出血破入脑室、脑血肿量以及脑中线移位为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危险因素,血肿吸收率为预后不良保护因素.

    脑出血基底节区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预后

    磁共振成像特征在鉴别痉挛性脑瘫患者GMFCS分级的可行性

    姜煜刘港白惠中邓博文...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旨在利用小腿三头肌MRI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实现区分GMFCSⅠ-V级SCP患者.方法 本研究收集GMFCS Ⅳ-V级SCP患者16例和GMFCS Ⅰ-Ⅲ级SCP患者40例.利用小腿MRI的T2加权成像进行分析.人工分割小腿三头肌后,对图像特征采用LASSO回归等方法进行筛选,利用线性模型LR、KNN、树模型XGBoost和深度学习模型MLP四种方法进行建模并评估模型性能.结果 Log-sigma-20mm-3D firstorder-maximum、Log-sigma-20mm 3D glcm-ldn、Wavelet-LLH-glszm-SizeZoneNonUniformity 是可区分GMFCS分级的核心特征.评估模型性能时,在XGBoost模型中表现异常出色,在训练数据集中的AUC为0.981,但在测试数据集中降至0.729.它在测试数据集中具有高灵敏度(0.958)和特异性(0.923).使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拟合时,除KNN模型外,所有模型在训练和测试队列中均表现出大于0.05的p值,展示模型在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CA)对每个模型进行了全面评估,同样展示显著优势.结论 通过小腿三头肌MRI影像组学构建GMFCS分级诊断模型是一项有前途的方法,在提高GMFCS分级判断精准性具有一定意义.

    影像组学脑性瘫痪核磁共振:GMFCS分级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CT及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诊疗价值

    王明达王正华张晓谦
    32-3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患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表现特征;并绘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对我院2022年1月~2023年8月收治的PRES患者42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选取我院收治的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eversible cerebral vasoconstriction syndrome,RCVS)患者40例及同期正常体检患者40例为对照组.分析患者CT及MRI影像特征,分析两类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T双侧额顶枕叶多发片状低CT密度灶、CT左右对称、CT病灶边界、MRI双侧顶枕叶信号、MRI基底节区信号、MRI额叶信号、MRIT1WI病灶信号、MRIT2WI病灶信号在PRES、RCVS、正常者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有CT双侧额顶枕叶多发片状低CT密度灶、CT左右对称、CT病灶边界、MRI双侧顶枕叶信号异常、MRI基底节区信号异常、MRIT2WI病灶信号底信号是PRES患者病灶主要影响因素(P<0.05).通过回归系数得出两项联合的数值,经过统计分析得出联合数据.进一步ROC曲线显示,CT、MRI的诊断AUC为0.884、0.887,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8.6%、87.5%,76.2%、85.0%,联合预测AUC为:0.98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9%、92.5%.结论 CT、MRI对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诊断预测具有一定价值.但为避免单一检测的局限性,建议临床结合患者症状及其他检查手段,进行综合评估.

    血清肿瘤标志物凝血指标肺癌分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