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电化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电化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

曾翔

月刊

1006-9860

cetzazhishe@188.com

010-66490927

100031

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60号

中国电化教育/Journal 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CSSCI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教育数字化发展代价的对立统一性

    李芒张晓庆葛楠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事物的积极发展与所付代价具有必然联系.运用正确观点充分认识发展的代价,才能合理应对代价,从而让代价处于可接受范围之内,并促使代价作用最大限度地向积极方面转化.通过消除人为性代价、降低必然性代价能够有效减少事物发展造成的损失和牺牲,为事物发展寻觅低代价而高质量的发展路径.教育数字化的积极发展和所付代价之间呈现出不可分离的对立统一关系,体现为两者之间既相互对立,又互相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充分把握这种关系就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全面认识教育数字化发展,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代价观.因此,需要从代价的视角分析教育数字化的内涵与表现,通过解析教育数字化发展所付代价及其根源,力求为我国教育数字化探索更具合理性和现实性的前进方略,即涵养教育数字化代价意识、掌握教育数字化代价转化的方法论、做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数字化代价选择,进而使得教育数字化少走弯路.

    教育数字化发展代价对立统一性必然性代价人为性代价

    论STEM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完成形态

    杨开城周俞君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教育语境下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它属于经验科学.作为知识的科学是真理体系的一部分,它表现为与经验事实保持一致的、可证伪的精确判断的命题网络;作为方法的科学是指"接受-怀疑-猜想-检验"的认识过程;作为价值的科学是指科学精神,比如,好奇心驱动、独立自主、基于事实等,以及科学研究伦理规范.基于"知识-方法-价值"的理解框架,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生活世界中的科学素养,即"懂科学、用科学、倡科学".由此,科学教育的完成形态必然是STEM教育.为了STEM教育的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我们需要利用教育众筹机制,应对STEM现代课程开发、专业的科学教师队伍培育以及基于质的教育过程管理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系统性挑战,从而将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育过程管理融为同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教育现代转型的过程.

    科学教育STEM教育现代课程教育过程管理教育众筹

    科学资本理论视域下乡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问题透视与路径纾解

    孙宇杰杨卫安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教兴国是发展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在教育科技化的现实背景下,乡村学校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我国对乡村学校科学教育发展采取的策略具有明显的"要素"主义倾向,为推动乡村学校科学教育领域高质量发展,需以科学资本理论思想体系为支撑.乡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异化表征为科学文化资本异构、科学行为实践匮乏及科学社会资本偏差.为应对以上路径将建设如下路径:构建"素养—认识"双向提升的乡村科学文化资本;健全"联盟—资源"互济互助的乡村科学行为实践;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乡村科学社会资本为乡村学校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能的路径支撑,以助力乡村学校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

    科学资本乡村振兴科学教育

    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实施困境、归因与突围

    朱莎杨洒韵俏丽熊璋...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科技课程对于培育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至关重要,其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对落实信息科技课标、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目前大部分研究多进行信息科技课程性质与特征、核心素养、建设路径等方面的理论探讨,缺乏对其教学实施效果的跟踪调研.为准确把握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现状,该研究构建和应用基于LICC范式的信息科技课堂观察量表,以12个信息科技课例为研究对象,从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视角对信息科技课堂跟踪观察分析.研究发现,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实施成效初显,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如学生学习主体性与互动效率待提升,教师教学环节偏离教学目标且缺失连贯性、课程教学目标脱离素养培育、内容未凸显科学原理、评价弱化素养的监测、课堂教学平等民主性较低等.基于布迪厄实践逻辑理论的场域、惯习与资本三要素,对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实施困境进行归因和剖析,可以认识到信息科技新教材与配套资源的短缺、信息科技教师课程能力水平低以及新教学理念与方法重构难度大三方面会促使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实施困难重重.因此,为促进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实施有效开展,需要持续开发新教材与配套资源、不断提升信息科技教师课程能力水平、促进信息科技教师创新变革教学理念与方法.

    信息科技课程课堂观察教学实施困境原因分析策略建议

    第三持存视域下学习观变革——数智时代记忆模式的危机与应对

    王志斌于伟
    33-4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元宇宙为代表的数智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第三持存的记忆模式,数智第三持存通过对时空经验的重塑来影响人类感知记忆和意识、联想记忆的持存,重建了数智时代的记忆-学习图景.传统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记忆-学习观已经无法解释数字化学习的科学真实、社会真实和个体真实.第三持存作为解药,实现了人类记忆的先验拓展,使人类能够超脱自然人记忆的不稳定性、不可遗传属性,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递,并构建人的工艺-社会、文化-心理双重本体;另一方面,作为毒药,数字景观和其背后的算法规训又造成了学习者注意力的危机和个体化的失效,使学习者陷入了系统性的愚昧.在教育实践中,要反思、利用数智第三持存的正当性,构建面向数智时代的后人类学习本体论和以数智第三持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习者通过与第三持存技术物的内行动纠缠进行知识生产、审美创造和伦理行动,从而负责任地改变世界和人类自身.

    第三持存数字化学习工具本体心理本体内行动纠缠

    思维与调节的融合共创: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持的人智交互过程与模式研究

    汪靖陈恬妮杨玉芹
    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智交互作为人工智能时代新型的人机关系,其隐含的对话特征、过程及教育属性有待厘清.该研究聚焦于人智协同写作对话的过程与模式,运用认知网络分析法,旨在揭示人智交互的对话行为与学习发生机制.通过对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智交互话语文本进行编码,研究分析了不同写作对话阶段、不同写作水平的学习者的特点,识别出了四种人智交互对话模式,即惰性接收被动对话型、搜索依赖主动对话型、共享调节协作对话型和思辨创造共生对话型,这些模式呈现出人智互动的渐深关系和知识转化与创生的递进层次.研究认为,人智交互要追求人智共生的学习型对话,通过人机共享调节的协作学习和高阶思维的参与,促进学习者的能动决策和素养发展.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人智交互的教育场景,实现对话教育和人智交互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互促共进.

    人智交互对话教育自我调节和共享调节议论文写作

    智能技术支持的师范生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期望价值信念的作用

    苟江凤杨九民李荣娜郑文燕...
    56-6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如何将智能技术与师范生培养融合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计划的关键.为了探究智能技术支持的师范生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路径,该研究基于情境期望价值理论,选取567名师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探讨环境支持和期望价值信念(即自我效能感和感知有用性)在培养智能技术支持的数字化教学能力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在环境支持对智能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和信息化教学的影响起到了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在环境支持对智能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中起到了中介作用.此外,高环境支持和期望价值信念组的师范生表现出更好的智能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和信息化教学行为意愿.基于此,研究揭示了这一机制形成的内因,并从强化拟真情境应用、优化课程体系和发展协同机制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为实践中提升师范生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提供指导.

    智能技术师范生数字化教学能力期望价值信念

    互联网教育应用中青少年认知发展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秦渝超刘革平刘玉娟严洁颖...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环境日趋完善、智能终端广泛普及、教育应用持续增长的"互联网+"教育发展态势正不断重塑青少年的在线学习空间,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迅速迭代涌现超强智能铺开AI+教育的新图景.然而,青少年在使用互联网教育应用过程中的认知发展尚缺乏系统化探索,对互联网教育应用的监管治理方案缺少青少年认知发展方面的科学依据支撑,破除认知"黑匣"困境迎接新一轮智能教育应用浪潮的任务十分紧迫.为此,针对互联网教育应用环境中青少年认知发展缺乏系统化评价这一问题,该研究基于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视域和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分析,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观测点的互联网教育应用中青少年认知发展测评指标体系,并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以期作为研究支点探索互联网教育应用对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影响机制,为构筑人机向善的智慧学习空间奠定基础.

    互联网教育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青少年认知发展测评指标权重系数

    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实践逻辑

    孙立会周亮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关键育人手段.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政策持续凸显,教育高质量发展、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差异化教学也需要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不断赋能升级.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专用大模型因其独特的角色定位、强大的"生成式""引导式"特性、具备的"知识育人""道德育人"功能、以及清晰的"结合教育理念""实现人机双向增益"的应用思路,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提供了实践逻辑.教育专用大模型可以扮演私人导师以"授人以渔式"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也可以作为智能学伴以"苏格拉底式"对话支持学生深层次知识建构,还可以成为贴身助教以"千人千面式"资源保障教师差异化教学.基于此,研究从政策、课程、学生和教师四个维度,提出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实践路径:统筹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顶层设计;兼顾知识育人与道德育人,提供育人全过程全环节智能引导;构建多维精准的学生画像,定制个性化的全面发展育人路径;开发场景驱动的育人资源,实现优质生成性资源的共建共享.

    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专用大模型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数智赋能的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推进机制与实践理路

    贾志斌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赋能的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既是高等教育治理过程中遇到各类问题解决的现实之需,也是高等教育数字化的题中之义.研究分析并界定了数智赋能的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价值意蕴,从教学子系统、质量保障子系统、科研子系统、管理与服务子系统等方面探讨了数智赋能的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推进机制.研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数智赋能的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实践理路:以一体式、生态化高校数字化教育治理平台促成"善治";以多功能、融通式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为抓手带动教学样态变革;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相融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学评价准确度;以政策为先导,平台为核心,逐步强化科研人员科研数据共享;以AIGC"研—用—管—评"一体化体系提升服务与管理水平,以期为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参考与借鉴.

    高等教育教育治理数智赋能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