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正元

双月刊

1671-0169

xbsk@cug.edu.cn

027-67885186

430074

湖北省武昌鲁磨路388号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本刊坚持“广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办刊理念,着力探讨前沿和热点问题。本刊实行匿名双审录用制度,构建了公平公正的高水平的学术平台。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或题名收录率达106%,其中全文收录率达25%左右。欢迎专家学者来稿,具体要求请查:或查本刊在“万方数据”网站的“约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生态休闲思想及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于萍马湘芊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休闲是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休闲思想的论述富含了深刻的生态意蕴,构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休闲样态。其中,生产力高度发展下自由时间的积极利用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生态休闲的首要条件,"人类同自身和解"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解"相统一基础上的劳动和休闲的统一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生态休闲的必要条件,而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生态休闲最终旨归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共产主义生态休闲思想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生态启示。

    马克思生态休闲共产主义中国式现代化

    平台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审视——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反生态性"为线索

    冯明宇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台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数字平台时代出场,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于资本增殖中无度盘剥自然的基本逻辑,表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反生态性持续在场。在延续资本主义经济的反生态性的同时,平台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由于先进数字平台的技术加持,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之中,进一步造成自然资源消耗加快、生态环境污染加深以及生态系统恢复能力的退化,必然使得资本主义生态问题加剧。资本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限制,也是生态问题的罪魁祸首。在数字平台时代,只有超越资本增殖逻辑,促进数字平台的社会主义应用,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平台经济,方能推进生态文明实现的历史进程。

    平台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反生态性生态文明

    论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包括过失"——层级罪过说之提倡

    苏永生史山庚
    1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刑法理论界,关于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主要有故意说、混合罪过说和择一罪过说。各种学说从不同角度对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作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但均存在不足。不论从刑法相关条文的客观含义还是污染环境罪的处罚必要性来看,均应当将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解释为"包括过失",而且过失与故意之间系层级关系,即故意是建立在过失基础之上的、更高层级的罪过形式。此种解释结论所引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根据罪过形式的不同实现刑罚个别化,进而贯彻罪刑相适应和责任主义原则。为此,应当提倡根据故意从重处罚,即将故意的功能拓展到量刑领域。此解释结论可以运用于指导所有罪过形式"包括过失"之具体犯罪的量刑。

    污染环境罪罪过形式"包括过失"根据故意从重处罚

    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条款的解释论展开——以《环境保护法》第10条第1款为中心

    何伦凤朱谦
    3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环境管理的横向关系上,"统一监督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职能分工构成我国环境保护监管体制的制度基础。考察"统一监督管理"条款的脉络,回顾其内在演进逻辑,在解释论视角下明辨其在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可知该条款存在规范用语模糊、内部规则冲突、适用功能失位等弊病。为实现统管条款职责的充分履行,可将该条款释义至业务指导、综合协调、同级监督三个向度,并通过明确"统一监督管理"职责的履行程序、保障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管执法能力、搭建统管条款下的部门履职问责机制等措施,强化该条款中职责履行的施策方向。

    统一监督管理生态环境部门综合协调同级监督功能失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法治化研究

    王普
    4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深刻回答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应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深刻反映了在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关系上的权衡判断问题。传统法律体系以促进经济发展为主要功能,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价值导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转化为法律话语,就是要积极保护人民的环境利益,将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作为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传统法律体系应在价值导向上进行合理调整,将生态环境保护优先贯穿于法制建设过程之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环境利益经济利益

    "党政同责"、官员流动与城市环境监管——来自变更与任期的多维证据

    马本张晨涛
    5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地方官员的交流制度深刻影响主政行为。利用2011-2018年262个地级城市数据,区分市委书记、市长角色,通过变更、任期刻画流动,考虑多种交流形式和异质性策略,深度评估了官员流动的环境监管效应,为从政府行为视角理解官员流动的非预期影响提供了多维证据。研究发现,城市党政主要官员之一变更不利于环境监管水平的提升,党政主要官员同时变更或任期增加将提升环境监管力度;城市环境监管效应呈现市委书记为主导、市长协同的格局,2015年"党政同责"制度使该特征更加清晰,长任期情形下党政官员分工与互动能够促进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环境监管效应因交流形式、专业背景、是否升迁、有无环保部门任职经历而具有异质性。市委书记流动通过企业数量、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外商投资等渠道影响城市环境监管力度。政策启示是应重视党政主要官员之一频繁流动对城市环境监管带来的非预期影响,强化党委对城市环境监管的引领,形成党政协同高效的绿色发展激励格局。

    党政同责官员治理官员流动城市环境监管非预期影响

    碳数据质量合规与企业寻租监管——演化博弈视角下第三方核查监管制度的完善研究

    王江王鹏
    7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证碳数据质量合规是碳数据二元功能发挥的前提。但现行碳数据质量合规第三方核查监管制度(下称监管制度)对企业碳数据造假寻租行为的监管乏力。构建由监管部门、企业与核查机构共同参与的演化博弈系统,利用数理经济学分析方法进行模型推导和数值仿真,探究关键因素变动对博弈系统演化稳定状态跃迁的影响与启示,可在厘清博弈主体行为逻辑的基础上探究匡补现行监管制度缺损的方案。研究发现:(1)监管部门的行为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具有复杂性,且监管部门客观监管能力的提高需和其他关键参数协同作用才能显著提升演化速度;(2)"寻租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行为选择相互影响且具有一致性;(3)利用法律的利导性功能可弥补"数据利他主义"不能提振企业"报告合规碳数据"意愿的不足,但需满足一定的量化约束条件以保证博弈系统稳定性;(4)企业与核查机构的行为选择具有明显的成本遵循特征,寻租成本、碳数据造价成本、违规核查成本等是影响博弈系统演化稳定状态跃迁的关键因素。锚定碳数据质量合规目标,可从提升合规动力、提高监管能力和增大造假压力三个方面着手完善现行监管制度。

    碳数据第三方核查机构寻租演化博弈法律的博弈分析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我国稀土资源贸易安全评价研究

    赵桂梅耿涌魏文栋
    9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稀土是支撑高端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矿产资源,已经成为大国资源竞争和国际地缘经济政治博弈的重要对象。全球稀土供应链重构进程加剧,如何评估我国稀土资源贸易安全,破解稀土贸易贫困化增长困境,促进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须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ressure-State-Response Model)构建稀土贸易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不同时期我国稀土资源的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响应指数,揭示我国稀土贸易安全指数演变特征,进一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识别我国稀土贸易安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稀土资源贸易安全度在持续下降,亟需优化贸易结构,降低供应链风险;我国稀土资源贸易的驱动因素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牵引、资源禀赋优势以及产业有序供给;全球稀土产业分工格局、资源价值核算方法缺失,限制了我国稀土资源贸易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健全稀土资源收储体系、建设再生稀土研发和回收网络等方式,保障战略性稀土资源供给安全;同时,整合稀土行业优势资源与优化稀土产业链及供应链,深度参与全球稀土供应链治理,为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稀土资源贸易安全评价指标多元回归模型可持续发展

    无人参照的自然内在价值如何推导有人的道德义务——论自然内在价值的有效性问题

    张聪惠陆永胜
    10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内在价值是自然中心论确立人对自然应当承负直接道德义务的理论内核。以无人参照为主要特征,对自然内在价值理论上的合理性质疑经常导向为实践上的有效性怀疑,即无人参照的自然内在价值如何推导出有人的道德义务?由于自然内在价值论拒斥保护自然的唯人目的论,对自然内在价值的有效性回答实则是在康德道义论范畴下做出伦理信念的规范性处理,以便将自然内在价值与人伦内在必然关联起来。在此目标下,自然内在价值的"无人参照"不等同于去人化的无人在场,而是去人类中心的以人为基础的伦理在场。在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权益冲突问题上,对自然承负直接道德义务的伦理要求指向的是自然福祉的优先考量,这在突出种际正义的同时却在道德形式与道德内容上存有回避现实人际正义的弊端,从而限制了自然内在价值作为一种伦理信念的有效发挥。

    自然内在价值道德义务道义论规范有效性

    数字生态文明制度化:时代意蕴、发展困局与破局策略

    施志源景池
    11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生态文明制度化是数字技术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键性保障。当前,我国数字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在法律法规层面,呈现出生态环境数据确权与数据泄露责任认定的相关法律供给不充分、生态环境数据安全保护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生态环境数据区域协同的法律规则不明确等问题;在运行机制层面,存在环境智慧治理协同机制缺失、数字生态文明评价机制缺位和数字人才培养机制匮乏等现象;在技术伦理层面,数字身份危机、数据崇拜主义以及数字独裁风险等造成环境治理行为受阻、决策偏误和运行不畅。为此,亟须强化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并在此基础上健全其运行机制,加强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约束,以促进数字生态文明制度化不断走向成熟。

    新时代数字生态文明制度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