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杨玉凤

月刊

1008-6579

cjchcl@163.com

029-87679391

710004

西安市西五路中段157号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hild Health Ca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专属国家教育部主管,西安交通大学、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技术性期刊。本刊以反映中外儿童保健学的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交流优生、优育、优教知识及儿童保健管理经验,介绍新的适宜实用技术,提高儿保工作者的素质,促进儿童保健事业发展为宗旨。以广大儿保工作者、儿科医生、科研人员,计划生育人员等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巴胺及其受体在儿童抽动障碍中的作用

    邱佳琪钟霞邹时朴
    1097-1100,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抽动障碍是以运动和/或发声抽动为特征的在儿童期发作的神经精神障碍,通常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回路中的异常神经递质有关,尤其是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本文针对重要神经递质多巴胺及其受体在抽动障碍发病中的作用展开综述,以期为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

    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巴胺多巴胺受体

    GABA能系统在Tourette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治疗展望

    许莹史海水张会丰田晓瑜...
    1101-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Tourette综合征(TS)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中患病率约为1%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眨眼、摇头等头面以及躯干、四肢等部位骨骼肌的突发的、不自主性的抽动症状和发声抽搐。目前TS的发病机制不明,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γ-氨基丁酸(GABA)是哺乳动物大脑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有研究显示,GABA能系统的失衡参与了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GABA能系统在TS中的作用被大家关注。目前研究集中在GABA能代谢途径的异常以及TS患者肠道菌群GABA代谢的变化。但目前没有特定治疗TS的GABA能系统药物。该文提供了关于GABA能系统在TS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以及其作为新治疗的潜在靶点。

    多发性抽动症γ-氨基丁酸GABA能系统脑肠轴

    抽动障碍对儿童认知功能的损害

    李忠贵王海霏黄美琳静进...
    1106-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抽动障碍(TD)是一种慢性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该症对儿童的认知构成的负面影响目前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研究显示,TD儿童普遍存在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力低下、智力结构失衡、转换困难、运动技能不佳等症状。这些认知特点与TD的严重程度、发作形式以及持续时间关联密切。此外,TD儿童的家庭环境和社会适应能力也会影响其认知功能。TD病因较为复杂,迄今仍缺乏明晰的病理学基础,推测神经生物、遗传、免疫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发病。本文就TD对儿童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为TD儿童的认知干预提供参考。

    抽动障碍儿童认知功能损害

    身体活动和静态行为与学龄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关系

    李天庚郭梁曾赛郑港彬...
    1111-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等方法对身体活动和静态行为的类型、时长、强度与学龄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应累积180min/d的身体活动时长,包括60min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和120min的户外活动。要求进行多种类型的身体活动,从兴趣爱好、个性化设计和特定游戏等内容开展,应包括基本动作技能及专项性技能学习。为了促进学龄前儿童认知能力更好地发展,应该控制每日总体静态行为时长,限制单次静态行为的时长,减少每日娱乐性电子屏幕的时长,可鼓励以学习为目的的静态行为。目前,以上研究相对单一独立化,未来建议应重点关注多种身体活动和静态行为类型对学龄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综合影响,为学龄前儿童教育和健康提供更全面的科学依据。

    身体活动静态行为认知发展学龄前儿童

    孟德尔随机化法探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抽动障碍的因果关联

    崔鹏源李贵平
    1116-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TSMR)分析法,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抽动障碍(TD)的因果关联,以期为TD的机制研究提供线索。方法 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数据,暴露因素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结局变量分别为TD、短暂性TD和发声性TD,通过MR分析,将逆方差加权(IVW)作为主要分析方法,MR-Egger回归和加权中位数(WM)补充方法分析二者之间的潜在关系,利用Cochran Q检验、MR-Egger回归截距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逆方差加权法分析显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TD发病风险之间存在潜在因果关系(OR=1。053,95%CI:1。006~1。102,P=0。024),但与其他类型抽动无潜在因果关联。敏感性分析显示不存在多效性和异质性(P>0。05),结果可靠。结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TD之间存在潜在因果关系,但二者关联需要更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抽动障碍孟德尔随机化

    父母孕产期及环境危险因素与儿童孤独症发生关系的Meta分析

    黎帅黄启军夏宇刘振寰...
    1122-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Meta评价儿童孤独症的父母孕产期及环境高危因素,为儿童孤独症的预防及早期发现提供科学循证依据。方法 分别检索万方、维普、CNKI及PubMed数据库中的中英文病例对照研究,评价文献质量,搜集风险条目,运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算OR值及其95%CI。结果 最终纳入15篇文献,累计观察组病例1 758例,对照组健康儿童7 848例,涉及6个国家。资料分析显示,父亲年龄>35岁(OR=2。60,95%CI:1。58~4。61)、母孕期情绪不良史(焦虑、抑郁、压力大)(OR=3。06,95%CI:2。23~4。20)、母孕期主被动吸烟史(OR=3。57,95%CI:2。68~4。75)、父亲性格内向(OR=2。55,95%CI:1。35~4。78)、母亲人工流产史(OR=3。76,95%CI:2。54~5。57)、母亲职业毒物暴露史(OR=2。24,95%CI:1。35~3。70)、孕期疾病史(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甲减等)(OR=2。47,95%CI:1。22~4。98)、母亲怀孕6月内接触电离辐射(经常使用电脑)(OR=2。35,95%CI:1。39~3。98)、家族中有精神疾病病史(OR=8。26,95%CI:2。90~23。50)、母孕期用药史(抗感染药、激素类)(OR=5。24,95%CI:2。50~10。96)10项因素与儿童孤独症的发生风险相关(P<0。05)。结论 父母孕产期及环境不良因素与儿童孤独症的发病密切相关,在母亲孕期应积极监测高危风险因素的暴露,减少、减低患病诱因,对高危群体应早期监测其发育行为发展轨迹,早发现、早干预。

    儿童孤独症环境因素孕产期因素Meta分析

    中国儿童抽动障碍患病风险预测评分系统构建:基于Meta分析及外部验证

    姜妍琳王俊宏李佳琳翟睿...
    1128-1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Meta分析及外部验证构建中国儿童抽动障碍(TD)风险预测评分模型,旨在建立适用于中国儿童的TD临床预测模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22年10月期间所有关于中国儿童TD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观察性研究。采用R语言进行Meta分析,获得最新患病率数据和TD患病危险因素的合并风险值,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风险预测评分系统。选择2022年10月-2023年6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招募的TD患儿及健康体检儿童共644例进行模型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运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价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 纳入34项观察性研究,共9 955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以DSM-Ⅳ为诊断标准的中国儿童TD患病率为1。22%(95%CI:0。79%~1。86%)。经过数据筛选,最终有8个危险因素被纳入风险预测模型,包括:母孕期精神或情绪异常(OR=2。50,95%CI:1。78~3。52)、围生期其他不利因素(OR=3。05,95%CI:2。21~4。21)、反复呼吸道感染(OR=2。51,95%CI:2。12~2。97)、抽动障碍家族史(OR=4。86,95%CI:2。98~7。93)、家教严厉或打骂体罚的教育方式(OR=2。78,95%CI:1。73~4。47)、不良饮食习惯(OR=2。27,95%CI:1。50~3。42)、长时间看电子产品(OR=2。29,95%CI:1。91~2。73)、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或家庭不和睦(OR=2。44,95%CI:1。53~3。89)。预测模型总分为0~80分,AUC为0。726(95%CI:0。675~0。776),最佳截断值为11分,灵敏度为65。4%,特异度为70%,当阈值范围在10%~40%时,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净获益。结论 基于Meta分析构建的TD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能,有望作为TD的风险评估工具应用于临床,但未来仍需进一步验证及优化。

    抽动障碍Meta分析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

    脑电生物反馈联合盐酸哌甲酯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和血清皮质醇水平的影响

    张沥文秦星李娟宋紫霞...
    1135-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脑电生物反馈(EF)联合盐酸哌甲酯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和血清皮质醇(COR)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南充市中心医院儿科收治的120例ADHD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盐酸哌甲酯片治疗,观察组予以EF联合盐酸哌甲酯片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5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筛查量表(SNAP-Ⅳ)评分、儿童困难问卷(QCD)评分、脑血流速度[左侧中动脉(MCA-L)、左侧前动脉(ACA-L)、左侧后动脉(PCA-L)]及血清COR水平。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33%vs。78。33%,x2=5。551,P<0。05)。观察组治疗后SNAP-Ⅳ 中注意缺陷[(1。13±0。25)分 vs。(1。28±0。22)分]、多动-冲动[(1。47±0。32)分 vs。(1。61±0。29)分]、对立违抗[(0。96±0。17)分 vs。(1。12±0。17)分]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3。489、2。511、5。155,P<0。05)。观察组治疗后 QCD评分[(42。86±3。15)分 vs。(41。32±2。96)分]、脑血流速度[MCA-L:(58。63±3。11)cm/s vs。(57。04±4。78)cm/s;ACA-L:(49。57±3。97)cm/s as。(48。24±3。21)cm/s;PCA-L:(39。74±3。82)cm/s vs。(38。05±4。0)cm/s]及血清 COR 水平[(317。84±29。76)nmol/L vs。(283。92±30。54)nm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760、2。160、2。018、2。354、6。162,P<0。05)。结论 EF联合盐酸哌甲酯治疗儿童ADHD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儿核心症状、社会功能,提高脑血流速度及血清COR水平可能是其疗效的作用机制。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脑血流皮质醇儿童

    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心理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黄秀萍陆青梅尚秀纷罗艳妮...
    1140-1144,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儿童青少年重型β-地中海贫血(β-TM)患儿心理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β-TM患儿心理行为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2月桂滇黔三省交界区某三甲综合医院儿内科146例儿童青少年β-T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β-TM患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的146例β-TM患儿中,心理行为问题总得分为17。08±13。62,其中57例(39。0%)患儿存在心理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13~18岁)、父母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父母情感温暖教养方式是β-TM患儿存在心理问题的保护因素(OR=0。778,0。730,0。802,0。703,P<0。05);疾病造成经济负担、流动家庭、父母消极应对方式、过分保护教养方式是其危险因素(P<0。05)。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规律除铁与患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β-TM患儿心理行为问题较为突出,与患儿年龄、家庭结构、父母教育程度等密切相关,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改善患儿心理行为问题。

    重型β-地中海贫血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

    脐膨出畸形胎儿的妊娠结局及发育随访

    滕云飞段钊张婷婷王惠萍...
    1145-1146,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脐膨出畸形胎儿的妊娠结局及发育随访,为该病的临床诊治和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两家大型三甲医院产前诊断的44例胎儿脐膨出资料,按照出生时胎儿脐膨出大小分为两组,脐膨出≤5cm组21例,脐膨出>5cm组(50%~75%肝脏位于囊内)23例。收集孕妇年龄、产次、分娩方式、是否合并其他畸形、分娩时妊娠周数、新生儿出生时体重、新生儿不良结局、新生儿性别、新生儿住院时间、新生儿禁食时间、母体孕期是否有妊娠合并症、新生儿远期发育随访资料,分析两组之间的妊娠结局。结果 两组孕母年龄、孕周、产次、分娩方式、孕期是否有合并症,以及新生儿是否合并其他畸形、出生时体重、新生儿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脐膨出≤5cm组新生儿相比,脐膨出>5cm组新生儿住院时间、禁食时间较长,不良结局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4、0。918,x2=5。750,P<0。05)。远期随访中,两组新生儿的术后喂养困难、运动功能、认知、体重发育、身高发育、行为、二次手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部分新生儿脐膨出≤5cm预后良好。应重视胎儿健康检查,孕期应定期行超声观察胎儿脐带发育情况,对于确诊脐膨出的畸形做好有效防控措施。

    胎儿脐膨出妊娠结局新生儿手术所需住院时间新生儿禁食时间远期发育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