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魏丽惠

双月刊

1672-1861

zgog@163.net

010-88324270;88324179

100044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11号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2000年5月,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的妇产科专业学术期刊。办刊的方针:以临床实用性为主,主要面向临床应用及其相关基础研究,力求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妇产科疾病诊治水平及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同时介绍国内外最新进展,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妇产科医师的专业理论及临床经验,提高我国妇女疾病的诊治、预防及保健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卵巢癌靶向治疗应用及进展

    李洁姜洁
    289-291页

    PD-1/PD-L1抑制剂不同联合方案治疗晚期卵巢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

    张倩徐志宏
    292-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PD-L1)抑制剂不同联合方案用于晚期卵巢癌后线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文献库,收集截至2023年11月关于PD-1/PD-L1免疫抑制剂联合不同策略治疗卵巢癌的文献,对其进行质量评估和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3及Stata 15。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1项单臂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PD-1/PD-L1抑制剂联合不同方案[化疗药物、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和抗血管靶向药物]治疗晚期卵巢癌在临床上获益,客观缓解率为24%。因异质性为60%,对其原因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PD-1/PD-L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靶向药物在治疗晚期卵巢癌的客观缓解率为25%,疾病控制率为60%;联合抗血管靶向药物的客观缓解率为64%;PD-1/PD-L1抑制剂联合不同药物治疗6个月的无进展生存率为43%,12个月的无进展生存率为26%,12个月的总生存率为79%。3~5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8%,以高血压、恶心、贫血最为多见。结论 PD-1/PD-L1抑制剂联合不同方案治疗晚期卵巢癌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和预后,且不良反应多可耐受。

    卵巢癌贝伐珠单抗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安全性meta分析

    上皮性卵巢癌中Siglec-15表达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

    王敏邱海峰严淑萍石晓静...
    298-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15(Siglec-1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检测123例(67。21%)上皮性卵巢癌及60例(32。79%)正常卵巢组织中Siglec-15的表达水平,以平均光密度表示,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其与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Siglec-15及程序性细胞死亡1(PD-L1)表达的相关性,并分析Siglec-15的表达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Siglec-1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水平(55。28%,68/123)较正常卵巢组织(6。67%,4/60)显著升高(x2=39。943,P=0。000)。Siglec-15高表达与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可能相关(x2=3。373,P=0。066;x2=3。172,P=0。075);Siglec-15与年龄、2014年FIGO分期和肿瘤大小不相关(P均>0。05);生存分析显示,Siglec-15表达水平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iglec-15表达水平与PD-L1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38,P=0。682)。结论 Siglec-1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可能是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上皮性卵巢癌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15靶向程序性细胞死亡1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

    POCT快速检测人乳头瘤病毒的方法在宫颈上皮内病变高危人群中的临床应用

    赵超李明珠安佳慧李静然...
    303-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即时检测(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方法在高危人群宫颈上皮内病变筛查中的临床适用性。方法 对499例有阴道镜转诊指征患者,采用HPV POCT方法和一代测序技术分别进行HPV检测,并进行一致性比较,评价HPV POCT快检方法对HPV检测的准确性;结合患者的病理结果,分析其对高风险人群宫颈上皮内病变的临床预测性能。结果 在499例患者中,HPV总阳性率为82。57%(412/499),HPV POCT结果与一代测序结果的总体符合率为90。49%(1 094/1 209)。以一代测序结果为参照,HPV POCT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90。00%,Kappa一致性系数大于 0。90(P<0。001)。HPV POCT 方法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2+及 CIN 3的筛查的灵敏度、特异性等参数与一代测序技术相当。结论 HPV POCT方法在HPV检测和宫颈高级别病变预测方面与一代测序技术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人乳头状瘤病毒即时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高危人群

    农村女性居家自取样方式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的效果评价

    倪逸桦宋佳张熔熔瞿水香...
    308-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农村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居家自取样的实践效果。方法 于2022年6月至2022年11月在浙江省杭州、嘉兴两市招募600名农村女性,采用非随机分组法纳入研究组(n=257,行HPV居家自取样)和对照组(n=286,行HPV场所自取样),取样后两组均完成HPV自取样认知、体验及接受度调查。比较两组取样成功率、7 d内样本接收率、样本合格率及对HPV自取样的认知、体验及接受度。结果 研究组取样成功率(98。44%,253/257)与对照组(98。95%,283/2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样本合格率(98。05%,252/257)与对照组(98。95%,283/2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7 d内样本接收率(100。00%,286/286)高于研究组(97。67%,251/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14名(83。27%)和对照组255名(89。16%)受试者完成HPV自取样调查问卷。文化程度高、参加过"两癌"筛查、宫颈癌筛查时间近、认知及体验得分高者更愿选择自取样(P<0。05)。结论 农村女性HPV居家自取样和场所自取样效果相当,文化程度高、参加过宫颈癌筛查且时间较近、认知及体验水平优的农村女性更愿意选择HPV自取样。

    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农村女性居家自取样

    阴道自取样宫颈癌筛查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及拓展分型的价值

    李静然赵超李明珠赵昀...
    313-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阴道自取样宫颈癌筛查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检出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SIL)的效果及HPV阳性拓展分型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横断面研究,于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募20 103名30~59岁女性,进行基于互联网和阴道自取样的子宫颈癌筛查。分别采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或荧光PCR法检测14种HR-HPV。结果 在20 103名女性中,最常见5种HR-HPV亚型分别是HPV52、58、16、39和51型。14种HR-HPV检出宫颈上皮内病变(CIN)及以上病变(CIN2+)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9。40%、86。85%、5。92%和99。99%。在CIN2+患者中,HR-HPV阳性前5位依次为 HPV16、33、18、31 和 58 型;其中 HPV 16、HPV18 和其他 12 种 HPV 阳性率分别是 46。99%(78/166)、10。84%(18/166)和 42。17%(70/166);CIN1 中分别占 12。92%(70/542)、7。75%(42/542)和 79。34%(430/542)。HPV 16 阳性检出CIN2+的敏感性最高,可达42。7%,其次是HPV52和HPV58,在联合不同亚型中,HPV 16/18的敏感性为55。15%,如联合HPV33,即HPV 16/18/33检出CIN2+的敏感性为66。67%,特异性为76。54%,虽然再联合其他HPV亚型敏感性增高,但特异度降低。结论 阴道自取样HR-HPV检测用于宫颈癌筛查的效率较高,除HPV 16/18外,HPV 16/18/33拓展分型是较适合我国的分流方案,可实现同一样本筛查和分流的双重作用。

    宫颈癌筛查自取样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分流拓展分型

    宫颈癌患者组织中CDC25A和HMGB1蛋白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

    赵艳玲黄凯
    318-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细胞分裂周期因子25A(cell division cycle factor 25A,CDC25A)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住院手术的126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宫颈癌和癌旁组织CDC25A、HMGB1蛋白的表达;Kaplan-Meier法分析CDC25A、HMGB1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评估其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宫颈癌组织中CDC25A、HMGB1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2020 FIGO≥ ⅡB期、肌层浸润深度≥1/2、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癌组织中CDC25A、HMGB1蛋白阳性表达率较高(P<0。05);宫颈癌组织CDC25A、HMGB1阳性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低于两者阴性表达患者(P<0。05)。2020 FIGO ≥ ⅡB分期、肿瘤低分化、淋巴结转移、CDC25A、HMGB1阳性表达是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宫颈癌组织中CDC25A、HMGB1表达升高,并与患者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有关,且可判定患者预后。

    宫颈癌细胞分裂周期因子25A高迁移率族蛋白1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FISH及RNA测序在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中的诊断价值探索

    康南刘丽丽郭世超张银丽...
    32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G-ESS)分子异常的致癌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HG-ES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使用YWHAE单融合易位探针对肿瘤组织样本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于肿瘤组织可及的5例样本进行RNA测序以验证融合状态,对其中检出YWHAE-NUTM2B融合的样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HC)和免疫荧光(IF)检测以验证是否为功能性融合,并基于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对YWHAE融合阳性与阴性亚组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21例HG-ESS患者平均确诊年龄(46。1±12。6)岁,均出现阴道异常流血症状。FISH检测结果为阴性11例,阳性7例,不典型3例。组织可及的5例样本RNA测序结果提示在1例FISH阳性和1例FISH不典型患者中检出YWHAE-NUTM2B融合,3例FISH阴性样本未检出融合。经IHC和IF检测确认2例RNA测序阳性患者中该融合基因产物(14-3-3 ε)核表达。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YWHAE融合阳性组生存略优于阴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SH和RNA测序是辅助诊断HG-ESS的有效技术,对于YWHAE融合检测FISH结果为阴性或不典型的HG-ESS患者,应进行RNA测序进一步确认YWHAE融合或其他特异性结构变异。

    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YWHAE-NUTM2B融合荧光原位杂交RNA测序

    双胎妊娠早期早产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张梦莹玛丽帕提·马尔旦刘璇璇张潇潇...
    327-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发生早期早产(<34周)的危险因素及不同危险因素对早期早产影响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早产分娩且病例资料完整的双胎孕妇233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不同危险因素与早期早产的相关性。结果 ①妊娠20~23+6周及妊娠24-28周超声宫颈平均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宫颈缩短(<25mm)在妊娠34周前分娩组发生率更高,早期早产组宫颈环扎术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妊娠20-23+6周宫颈缩短是妊娠34周前双胎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4。251,95%CI。1。942-9。305,P<0。05)。③ 妊娠20-23+6周宫颈≤ 15 mm及15 mm<CL ≤ 25 mm发生妊娠34周前早产的风险是宫颈长度>37。8 mm的12。67 倍(95%CI:3。301~48。606)及 3。694 倍(95%CI:1。314-10。389)。 ④以宫颈长度 15 mm、20 mm、25 mm 分别作为界值预测妊娠34周前双胎早产,随着界值的增加,预测妊娠34周前早产的灵敏度分别为18。6%、21。6%、33%,但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逐渐下降,阴性预测值变化不大。结论 妊娠20-23+6周宫颈缩短是双胎早期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妊娠20-23+6周宫颈≤ 15 mm较宫颈>15 mm发生早期早产的风险高。

    双胎妊娠宫颈长度早期早产危险因素预测价值

    足月孕妇产程中绒毛膜羊膜炎不同分娩时间和方式对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

    刘鑫董兆祥卜秀华汪霆...
    331-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足月孕妇在产程中诊断绒毛膜羊膜炎(chorioamnionitis)后,不同分娩时间(诊断至胎儿娩出的时间)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12月在本院区临产后诊断为绒毛膜羊膜炎411例足月孕妇的资料,比较不同分娩时间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pH及乳酸值、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感染性疾病和代谢性酸中毒的影响。结果 不同分娩时间的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入NICU、感染性疾病和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娩方式的新生儿Apgar评分、入NICU、感染性疾病和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脐动脉血气pH(中位数7。30)优于阴道分娩组(中位数7。28),剖宫产组乳酸水平(中位数2。30 mmol/L)优于阴道分娩组(中位数4。10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剖宫产组脐动脉血气pH(中位数7。30)优于自然分娩组(中位数7。28)/器械助产组(中位数7。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剖宫产组乳酸水平(中位数2。30 mmol/L)优于自然分娩组(中位数4。30 mmol/L)/器械助产组(中位数3。80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自然分娩组与器械助产组的脐动脉血气pH、乳酸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月孕妇产程中诊断绒毛膜羊膜炎后,缩短产程、器械助产、剖宫产均不能显著改变新生儿出生结局,为改善新生儿血气指标,减少不良事件,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绒毛膜羊膜炎宫内感染产程中分娩时间分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