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魏丽惠

双月刊

1672-1861

zgog@163.net

010-88324270;88324179

100044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11号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2000年5月,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的妇产科专业学术期刊。办刊的方针:以临床实用性为主,主要面向临床应用及其相关基础研究,力求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妇产科疾病诊治水平及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同时介绍国内外最新进展,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妇产科医师的专业理论及临床经验,提高我国妇女疾病的诊治、预防及保健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晚期及复发转移性子宫颈癌的免疫和靶向治疗

    王伟郝敏
    385-387页

    高危型HPV感染妇女阴道菌群及子宫颈菌群与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李锐于波张杰侯政瑶...
    38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妇女阴道菌群及子宫颈菌群与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青岛市中医医院)700例HR-HPV感染妇女为研究组,另选同期420例HPV阴性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阴道和子宫颈菌群分布情况,根据是否发生SIL将研究组患者分为SIL组(n=278)和非SIL组(n=422),比较SIL组、非SIL组阴道和子宫颈菌群分布情况、菌群微生态,分析HR-HPV感染妇女阴道微生态与HR-HPV感染及SIL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阴道和子宫颈乳酸杆菌阴性率、细菌、支原体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IL组阴道和子宫颈乳酸杆菌阴性、细菌感染占比显著高于非SIL组(P<0。05);SIL组菌落密度正常率、菌群多样性正常率、乳酸菌为优势菌群占比、pH值≤4。5占比、唾液酸苷酶阴性占比、白细胞酯酶阴性占比显著低于非SIL组(P<0。05),阴道nugent评分显著高于非SIL组(P<0。05);LSIL组菌落密度正常、菌群多样性正常、白细胞酯酶阴性占比显著高于HSIL组(P<0。05),阴道nugent评分显著低于HSIL组(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HR-HPV感染妇女阴道nugent评分与HR-HPV感染和SIL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HR-HPV感染妇女阴道菌群及子宫颈菌群均存在病原微生物感染、微生态失调现象,且阴道菌群微生态与SIL呈显著相关性。

    人乳头瘤病毒阴道菌群子宫颈菌群鳞状上皮内瘤变相关性

    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后缓解效果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储巧香王翠竹丁其培陆月梅...
    392-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后缓解效果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旨在为临床疗效预测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更多的参考。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江苏省海安市人民医院行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共131例,根据同步放化疗后是否达到缓解分为缓解组(90例)和未缓解组(41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评估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后缓解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基于上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偏回归系数模型方程式,分析该模型用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后的缓解效果预测临床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宫旁浸润、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均可能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后的缓解效果有关(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宫旁浸润、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均是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后缓解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证实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后缓解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自变量偏回归系数模型方程式: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后达到缓解可能性Logit(Y)=1。84-1。16 ×肿瘤最大径(cm)-2。72 ×宫旁浸润+0。08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1。09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1。13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上述临床模型用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后的缓解效果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88(95%CI:0。83~0。94),特异度为75。90%,灵敏度为87。36%,最佳cut-off值为0。65。结论 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后的缓解效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最大径、宫旁浸润及免疫炎症指标等;而基于以上指标构建预测模型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早期识别同步放化疗后疗效不佳的人群。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缓解影响因素预测模型

    妊娠合并宫颈癌诊治探讨

    李思奇王锐晨赖晋祝洪澜...
    396-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宫颈癌的临床特点、孕期管理、分娩时机与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4年9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3例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孕周、肿瘤病理特征、终止妊娠时机、治疗方案及母胎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①共入组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13例,平均年龄(32。15±4。79)岁。孕中期诊断7例(53。85%)、孕晚期5例(38。46%)、产后1例(7。69%),平均确诊孕周23+3周,平均终止孕周35+1周。早期宫颈癌共10例(76。92%);②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主要病理类型为腺癌及鳞癌;③孕中期7例患者均因强烈生育意愿继续保胎治疗,其中4例行新辅助化疗,平均化疗次数2。5次,紫杉醇+卡铂为一线化疗方案。均促胎肺成熟后限期剖宫产+宫颈癌后续治疗。孕晚期4例患者确诊后即刻行剖宫取胎+宫颈癌后续治疗,1例患者要求继续期待治疗,后因胎膜早破终止妊娠。余1例患者拒绝孕期完善阴道镜活检,产后确诊行宫颈癌根治术;④所有患者随访至今母胎结局良好。结论 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趋于高龄;多在妊娠中晚期诊断,延误时间较长,应增强孕前/早孕期TCT+高危型HPV联合筛查;临床分期多为早期;多数患者保留胎儿意愿强烈,需结合患者意愿及临床特点开展个体化治疗;孕期盆腔MR平扫及应用新辅助化疗具有安全可行性。

    宫颈癌妊娠状态个体化治疗

    高频超声联合弹性成像引导下穿刺活检对早期颈管型宫颈癌的术前诊断价值分析

    李玲翟渊鹏李潜高玲...
    400-4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联合弹性成像引导下穿刺活检在早期宫颈癌术前诊断方面的可能性、安全性、准确性及术后并发症的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河南省肿瘤医院术后病理诊断为早期宫颈癌的74例患者,比较分析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术、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术+宫颈管内膜刮取术及经阴道高频超声联合弹性成像(virtual touch tissue imaging,VTI)引导下宫颈肿物活检术的术前诊断准确率及出血情况。结果 以术后病理为诊断"金标准",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术、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宫颈管内膜刮取术及经阴道高频超声联合弹性成像引导下宫颈肿物穿刺活检术对早期宫颈癌的术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45。00%(9/20例),66。67%(20/30例),83。33%(20/24例)。针对早期宫颈癌,经阴道高频超声联合弹性成像引导下宫颈肿物穿刺术的诊断准确率高于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宫颈管内膜刮取术,高于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患者活检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创面出血,经阴道高频超声联合弹性成像引导下穿刺活检组出血量明显较少。结论 经阴道高频超声联合弹性成像引导下宫颈肿物穿刺活检技术对早期可疑宫颈癌可以精准定位,是一种比较准确的术前诊断手段,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组织病理学诊断,是早期可疑宫颈癌患者常规阴道镜下取活检及宫颈管内膜刮取术的有效补充方法。

    早期宫颈癌弹性成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MiR-449c-5p对卵巢癌细胞紫杉醇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高玉霞王文翔李章欢刘宇...
    404-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miR-449c-5p对卵巢癌细胞紫杉醇(paclitaxel,PTX)耐药影响及潜在调控机制。方法 qRT-PCR检测miR-449c-5p表达,蛋白免疫印迹分析ABCC1的蛋白表达。将miR-449c-5p、miR-NC、ABCC1过表达载体以及pcDNA 3。1(+)载体转染PTX耐药的卵巢癌细胞A2780/PTX和SKOV3/PTX,利用CCK-8法以及transwell实验分析细胞表型变化。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鉴定miR-449c-5p和ABCC1之间的联系。移植瘤鼠模型实验体内分析miR-449c-5p和PTX联合处理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与HOSEPiC细胞相比,miR-449c-5p表达在 A2780 和 SKOV3 细胞中较低(P<0。05),在 A2780/PTX 和 SKOV3/PTX 细胞中最低(P<0。05)。miR-449c-5p在A2780/PTX和SKOV3/PTX细胞中靶向ABCC1。与miR-NC转染组相比,miR-449c-5p转染组中IC50值降低、侵袭细胞数减少(P<0。05);和miR-449c-5p和pcDNA共转染组比较,miR-449c-5p和ABCC1共转染组的PTX的IC50值显著增加、侵袭细胞数增加(P<0。05)。和miR-NC+PBS组比较,鼠模型移植瘤体积在miR-NC+PTX组和miR-449c-5p+PBS组显著降低(P<0。05),与miR-NC+PTX组比较,移植瘤体积在miR-449c-5p+PTX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MiR-449c-5p通过调控ABCC1提高卵巢癌对PTX的敏感性。

    卵巢癌紫杉醇miR-449c-5pABCC1

    术前MRI放射组学特征联合血清CA125、CA153、CEA对非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的预测价值

    周玉郑轶王才智李素霞...
    408-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基于术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放射组学特征预测非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5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确诊为非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的80例患者为研究组,其余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患者80例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在术前行MRI检查及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水平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肿瘤最大径水平较高,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s,ADC)mean水平较低,弥漫型占比较高,研究组边界模糊、T1WI信号等或稍低信号、T2WI信号混杂高信号、DWI信号高信号略高(P>0。05)。与Ⅰ~Ⅱ期非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相比,Ⅲ~Ⅳ期非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最大径、血清CA125、CA153、CEA水平较高,ADCmean水平较低(P<0。05)。与MRI参数肿瘤最大径、ADCmean、CA125、CA153、CEA单项诊断相比,联合诊断对非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均较高(P<0。05)。结论 MRI放射组学特征联合血清CA125、CA153、CEA预测非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的价值较高。

    磁共振成像放射组学特征非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癌胚抗原

    超声血流成像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在评估子宫肌瘤患者消融治疗效果中的应用

    刘颜张帆刘文悦刘丹丹...
    412-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超声血流成像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评估子宫肌瘤患者消融治疗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进行超声引导下子宫肌瘤消融治疗的1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疗效将患者分为完全灭活组和部分灭活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术前常规二维超声、超声血流成像及超声弹性成像特征与消融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术前超声血流成像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评估子宫肌瘤患者消融治疗效果的价值。结果 术后6个月复查,完全灭活组74例,部分灭活组27例,完全灭活率为73。27%。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病灶最大直径、病灶边缘清晰程度、回声分布、肿瘤定位与子宫肌瘤患者消融治疗效果无关(P>0。05),肿瘤回声强度、CDFI血流分级及病灶应变率比值(SR)与子宫肌瘤患者消融治疗效果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超声CDFI血流分级与SR均为子宫肌瘤患者消融治疗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术前超声CDFI血流分级联合SR预测子宫肌瘤患者消融治疗效果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8,95%CI为0。788~0。928,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97%、71。62%,其ROC曲线下面积及敏感度均显著高于单一预测价值(P<0。05)。结论 超声血流成像、超声弹性成像特征与子宫肌瘤患者消融治疗效果相关,两者联合对于预测治疗效果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信息。

    超声血流成像超声弹性成像子宫肌瘤消融治疗疗效

    腹腔镜卵巢癌根治术使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效果分析

    高杨何平王志刚郭亚宁...
    416-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腹腔镜卵巢癌根治术患者血清中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S100 钙结合蛋白(S100 calcium-binding protein,S100β)水平、氧化应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北省邯郸中心医院招募了 90例接受腹腔镜手术的卵巢癌患者。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他们分成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丙泊酚静脉输注维持麻醉,观察组患者行静脉麻醉诱导前20 min采用穴位电刺激。术后评价麻醉效果,并分别于术前1d、术后1、3 d采集所有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检测GFAP、S100β蛋白、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水平及 CD3+、CD4+及 CD4+/CD8+水平。结果 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血清GFAP、S100β蛋白、MDA、SOD、CD3+、CD4+、CD8+及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d观察组血清GFAP、S100β蛋白、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术前,术后1 d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清GFAP、S100β蛋白、CD8+水平均显著升高,CD3+、CD4+及CD4+/CD8+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相较于术后1 d,术后3d观察组和对照组的SOD、CD3+、CD4+及CD4+/CD8+水平均显著升高,血清GFAP、S100β蛋白、MDA、CD8+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相较于单独应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卵巢癌根治术的麻醉效果更佳,对患者围手术期血清GFAP、S100β蛋白水平、氧化应激反应及免疫功能抑制的影响更小。

    经皮穴位电刺激丙泊酚卵巢癌氧化应激免疫功能

    全盆底重建术与经阴道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术用于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对盆底功能及术后复发的影响

    邱晓晓王玲君蒋梦亭蔡仙丽...
    42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经腹腔镜植入TiLOOP网片(轻型钛化聚丙烯TiLOOP前盆底修复系统)行全盆底重建术与经阴道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术用于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对盆底功能及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在台州市立医院接受治疗的92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按术式分为对照组(应用传统阴式手术:阴道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43例和研究组(采用经腹腔镜植入TiLOOP网片行全盆底重建术)49例。比较两组盆腔器官的脱垂分度、手术指标、住院费用、术后复发率及性生活质量、术后远期并发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术后12个月,研究组脱垂分度为子宫脱垂Ⅱ度及以上的患者占比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比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导尿时间短,术后残余尿量少(P<0。05),住院费用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出现疼痛、尿潴留、阴道出血、膀胱受损以及切口感染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较低(P<0。05);术后研究组的PFIQ-7得分、PFDI-20得分低于对照组,PISQ-12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复发率对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经腹腔镜植入TiLOOP网片行全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在临床上有较强的实用性,治疗后可有效地控制并发症和复发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改善。

    TiLOOP网片全盆底重建术阴道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术盆腔器官脱垂术后复发盆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