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辐射卫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辐射卫生
中国辐射卫生

潘自强 韩金祥

双月刊

1004-714X

REDI@chinajournal.net.cn

0531-82919955

250062

济南市经十路18877号

中国辐射卫生/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Health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卫生部主管并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杂志,是由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它是辐射卫生领域(包括电离辐射与非辐射)发表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的专业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以组织和推动我国辐射卫生领域的学术交流,提高本专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宗旨,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推动辐射卫生防护法规、法令和标准的贯彻实施,及时报道辐射卫生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交流传递科技信息,介绍国内外辐射防护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产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济南市非医疗机构放射性危害因素监测情况分析

    翟爱华宁国英辛江波秦艺文...
    415-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放射性危害因素监测,了解济南市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不含军用机构)放射性危害因素接触水平,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情况,找出薄弱环节,为以后工作重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济南市 101家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的放射性危害因素种类、检测、培训、健康监护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其中 25家单位工业探伤、非医用加速器、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核仪表、行包检测仪、其他等 6类监测对象进行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检测.结果 用人单位涉及的调查对象类别主要有工业探伤、核仪表、行包检测仪、非医用加速器、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其他射线或含源装置;辐射防护检测仪表配置率 91.84%;个人剂量报警仪配置率92.86%;个人防护用品配置率97.73%;放射防护培训率 94.36%,放射工作人员持证率 92.69%,个人剂量监测率 95.77%,职业健康检查率 94.83%;工作场所辐射防护检测合格率 100.00%.结论 济南市非医疗机构的辐射防护状况与国家的法规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执法,加大培训力度和宣传力度.

    非医疗机构放射性危害因素监测放射防护

    一例工业探伤引起的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事故

    傅真真凌云杉
    42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既往发生的事故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总结并吸取教训,是避免事故再次发生的有力手段.本文概述一例工业探伤引起的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事故,分析辐射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多角度探讨移动放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建议,避免或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辐射健康与安全.

    辐射事故工业探伤辐射防护管理职业卫生管理

    三氧化二砷抑制DNA损伤修复的放射增敏

    高兴兴惠慧任洪荣周云...
    426-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ATO)在宫颈癌中的放射增敏作用,并进一步探索其相关的DNA损伤修复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宫颈癌细胞(Siha、Hela细胞),给予不同浓度的ATO处理,利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将细胞分为 4个组:对照(Control)组、放疗(IR)组、ATO组、放疗+给药(IR+ATO)组,平板克隆实验计算放射增敏比;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检测γH2AX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Cyclin B1、PTEN、RAD51的表达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RAD51的mRNA水平.结果 CCK-8结果显示1μM及更高浓度的ATO可以显著抑制Siha及Hela细胞增殖.平板克隆结果显示,ATO对宫颈癌具有放射增敏作用,放射增敏比(SER)分别为 1.37、1.30.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放疗+给药组的细胞周期阻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放疗+给药组的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蛋白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放疗+给药组PTEN、RAD51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Cyclin B1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TO通过消耗PTEN来阻滞DNA同源重组修复途径,从而在宫颈癌中达到放射增敏的效果.

    三氧化二砷宫颈癌DNA损伤修复放射增敏

    高海拔地区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磁共振成像诊断

    周立娟文永仓张根生石威...
    435-439,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高海拔地区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SEL)患者磁共振(MRI)图像,探究硬膜外脂肪厚度的最佳诊断界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于 2021年 1月 1日—2022年 12月 31日在海东市平安区中医医院因腰背部疼痛行腰骶部MRI检查的患者.比较SEL组与非SEL组在T12/L1至L5/S1节段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厚度差异,评价各椎体节段水平不同截断值下的诊断效能.运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或修正χ²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其效能.使用DeLong检验比较两者ROC曲线下面积差异.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SEL组 60例、非SEL组 310例,共计 370例.两组间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不同椎体节段水平,SEL组患者硬膜外脂肪厚度均显著高于非SE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从T12/L1至L5/S1水平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厚度的SEL诊断截断值分别为 2.23、4.25、4.85、5.57、7.21、8 mm;基于L5/S1水平硬膜外脂肪厚度的MRI诊断SEL的AUC值最大,为 0.945(95%CI:0.916~0.966,P<0.001).以L5/S1水平硬膜外脂肪厚度>8mm来诊断SEL最准确,AUC值为 0.931(95%CI:0.901~0.955,P<0.001)、敏感度为 95.0%、特异度为 91.3%;其AUC值明显高于其他截断值,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EL患者椎管内硬膜外脂肪明显增多,当L5/S1水平硬膜外脂肪厚度>8mm可以为诊断SEL提供更有效、更准确的参考价值.

    磁共振成像脊柱脂肪增多症高海拔地区诊断价值

    宫颈癌放化疗急性血液毒性相关因素分析

    岳海振尤静吴昊姜晓燕...
    440-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放化疗过程中与造血器官辐射损伤所致急性血液毒性(AHT)相关的临床特征和剂量学参数,为临床治疗计划制定中相关感兴趣区的剂量约束条件设置和不良组织反应预测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556例在我院接受放化疗的宫颈癌术后患者,应用单因素(χ2 和t检验)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宫颈癌患者临床因素和骨盆剂量体积参数与≥3级AHT的关系.临床因素包括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关注的放疗周期内是否化疗、以及骨盆骨(BM)和股骨头(FH)结构的剂量体积剂量评价参数Vx、和Dmean.结果 纳入病例AHT的发生率为 30.4%(169/556).临床因素的χ2 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化疗、患者年龄和病理分期等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发现AHT的相关因素为BM和FH的mean dose、V5、V10、V15、V20、V25,以及FH的V35 等剂量学参数与AHT的发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骨盆V15 为A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1),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确定骨盆V15 的阈值 84.29%.结论 关注的放疗周期内是否化疗、患者年龄和病理分期可作为AHT的预测因子;BM的V15 为A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制定治疗计划时需将骨盆V15 控制在 84.29%以下可有效减少≥3级急性骨髓抑制的发生.

    宫颈癌放化疗急性血液毒性逻辑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曲线

    CT引导下腔内联合徒手插植在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的应用

    李阳刘梦雨尹萍李越...
    447-453,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三维腔内联合徒手插植技术在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 2019年 4月—2021年 9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采用CT引导下三维腔内联合徒手插植进行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短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并以logistics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影响短期疗效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 共计纳入 182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治疗结束 3个月后,评估临床疗效发现治疗有效率达90.65%且在治疗期间下消化道 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4%;对ⅢC期患者根据FIGO 2009标准重新分期并纳入影响分期的因素,发现患者近距离治疗前肿瘤体积是影响该期患者临床疗效的主要因素(P=0.004);结论 作为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的关键手段,三维腔内联合徒手插植技术是安全有效的,可在地区肿瘤中心以外的基层院区快速普及开展宫颈癌近距离治疗.

    宫颈癌三维腔内联合徒手插植后装治疗短期疗效

    低剂量螺旋CT用于肺部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

    陈锁江河利徐江
    454-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低剂量螺旋CT和常规剂量CT用于肺部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从而为肺癌早期筛查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 2019年 1月—2023年 8月在宁国市人民医院诊断为肺结节的 288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同时接受胸部低剂量螺旋CT和传统剂量螺旋CT扫描.以肺结节活检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低剂量螺旋CT和传统剂量螺旋CT扫描诊断良恶性肺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以及用于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分叶征、毛刺征等肺结节征象检出率.结果 288例肺结节病例中,男性 186例、女性 102例,平均年龄(61.12±8.34)岁,218例病例有良性肺结节、70例病例有恶性肺结节.2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及肺结节大小、位置和性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患者肺结节大小变化、吸烟史、肺部感染史和癌症家族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传统剂量CT扫描诊断良恶性肺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 94.29%、93.57%、93.75%,低剂量CT扫描诊断良恶性肺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 92.86%、92.20%和 92.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975、1.012、1.911,P均>0.05).传统剂量CT扫描和低剂量CT扫描诊断良恶性肺结节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937和 0.9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1,P>0.05).传统剂量CT扫描和低剂量CT扫描检测对于肺结节征象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分叶征、毛刺征检出率分别为 20.49%和 19.79%、23.26%和22.57%、37.50%和 35.76%、29.17%和 27.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71、0.212、1.012、1.110,P均>0.05).结论 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对肺结节征象检出率均与常规剂量CT扫描相当,但辐射剂量更小、安全性更高,值得在肺癌早期筛查中推广应用.

    低剂量螺旋CT肺结节鉴别诊断诊断价值辐射剂量

    浸润性肺腺癌气腔播散的CT、临床与病理特征对照分析

    张丽伟苑桂平方娟娟滕敏敏...
    459-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浸润性肺腺癌患者肿瘤经气腔播散(STAS)的计算机断层成像(CT)、临床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浸润性肺腺癌患者 236例,STAS阳性及阴性组各 118例,收集并分析 2组患者临床资料、CT征象、病理特征.结果 患者年龄与STAS的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阳性组年龄大于阴性组,吸烟史、肿瘤家族史与STAS的发生无相关性.CT征象中结节类型、形态、瘤-肺界面、分叶征、毛刺征、空泡/空洞、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改变、肿瘤平均径线、实性成分平均径线、实性成分占比值在STAS发生存在明显不同;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STAS发生率明显高于磨玻璃结节;多因素分析显示实性成分占比值、空气支气管征、分叶征、瘤-肺界面是预测ST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浸润性肺腺癌患者临床特征、CT征象与STAS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肿瘤实性成分占比值、空气支气管征、分叶征、瘤-肺界面等CT征象对于预测STAS的阳性与否有着重要意义,为临床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浸润性肺腺癌气腔播散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病理

    kVX射线治疗设备质量控制现状

    冯泽臣王子涵马永忠徐辉...
    46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kV X射线治疗是第一种放射治疗方式,在Co-60治疗机和电子直线加速器发明之前广泛用于治疗多种形式的肿瘤包括深部肿瘤,之后逐渐被替代.kV X射线治疗设备需要的空间和屏蔽低,在治疗皮肤病变和浅层肿瘤方面仍具有应用价值,特别是近年来kVX射线用于疤痕疙瘩治疗以及电子近距离设备的出现用于腔内、术中和浅表放射治疗,kV X射线治疗又逐渐兴起.kV X射线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是确保患者治疗效果和安全的关键,本文对kVX射线治疗设备质量控制现状进行综述,为kVX射线治疗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标准的制订提供参考.

    kVX射线治疗电子近距离治疗质量控制调试参考剂量学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引流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CT研究进展

    康艳茹宋佳林吕文成张华...
    472-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隔淋巴结转移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常见的转移途径,其发生与淋巴引流模式密切相关,不同肺叶NSCLC的淋巴引流模式存在不同,这为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提出了挑战.NSCLC精准治疗前提是精准分期,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是评估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工具,对于制定治疗计划和评估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但对影像学特征不明显的转移淋巴结诊断难度较大,特别是 4区和 7区的转移淋巴结.4区和 7区同作为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热点区域,然而临床指南对于 4区淋巴结的清扫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这就使得NSCLC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和预后评估尤为重要.新兴的CT影像组学技术通过整合和分析CT图像中的大量数据,捕捉到常规CT扫描中可能被忽视的细微特征,在无创诊断淋巴结转移准确性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综述旨在探讨纵隔引流模式以及CT在评估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准确地判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制定合适的淋巴结清扫范围、优化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等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淋巴引流影像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