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肛肠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黄乃健

月刊

1000-1174

0531-82913309 82950414-6287

250011

济南市文化西路42号

中国肛肠病杂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驻车丸对TNBS诱导克罗恩病大鼠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李鹏郜文秀钟鸣高晓芬...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驻车丸对克罗恩病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取SPF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驻车丸治疗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3组采用TNBS/乙醇诱导法建立克罗恩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阳性对照组和驻车丸治疗组分别灌胃给予柳氮磺吡啶(500 mg/kg)和驻车丸混悬液(2。835 g/kg),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 d后通过评估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和结肠组织学损伤评分(HS)来观察驻车丸对克罗恩病大鼠的治疗作用。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在造模后7 d内的DAI评分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阳性对照组及驻车丸治疗组大鼠DAI评分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而呈现降低趋势,自给药第3天开始两组DAI评分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模型对照组大鼠CMDI、HS评分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阳性对照组和驻车丸治疗组经治疗,大鼠结肠CMDI、HS评分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结论:驻车丸对克罗恩病大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驻车丸大鼠克罗恩病TNBS治疗作用

    单侧臀大肌皮瓣过中线推进移植的臀沟抬高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临床观察

    查选平雷馥铭谢晓敏戴小铃...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偏中线切除骶尾部藏毛窦(SPS)结节后应用单侧臀大肌皮瓣过中线推进移植的臀沟抬高术治疗SPS的可行性。方法:术前通过查体、彩超、CT或MR等检查明确藏毛窦结节的范围。术中偏中线完全切除SPS结节,在少切的一侧沿切口全长剥离臀大肌形成臀大肌皮瓣,跨人体后中线向多切一侧推进移植而抬高臀沟。术后采取以全臀弹性加压包扎联合持续负压引流产生"外压及内吸力"为基础的综合措施,使皮瓣与受区基底及四周缘紧贴,从而预防切口愈合不佳。结果:2015年6月至2023年6月共有14例SPS患者按上述方法治疗,有2例在皮瓣中段边缘出现小范围轻度瘀紫,经放松该处皮肤缝线减轻张力3 d,好转后再拉紧。其余均愈合良好。拆线后观察显示,14例臀沟均有不同程度的抬高,尤其是切口中段抬高较好。其中有3例切口远端臀沟抬高不明显,两者之间的高度差变大,使后者显得更为凹陷。但2个月后抬高的臀沟逐渐降低,以切口中段为明显,使切口远端臀沟凹陷相对减轻。随访6~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均无复发,且臀沟之外无瘢痕。结论:单侧臀大肌皮瓣过中线推进移植的臀沟抬高术治疗SPS,虽然小部分病例臀沟远端抬高不明显,但并未增加操作难度,且对SPS具有良好及稳定的疗效,明显降低了切口愈合不佳的发生率,臀沟之外无瘢痕,外观良好,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藏毛窦骶尾部臀大肌皮瓣负压引流弹性包扎

    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对结肠镜检查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

    朱晓芸马如超司秀晶麦平...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对结肠镜检查质量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d of Science、中国知网学术总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获得有关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和传统结肠镜检查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1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研究质量。应用Stata12。0及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及95%CI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及95%CI表示,应用Eggers检验及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结果:最终共纳入17项随机对照研究,共涉及12 213个研究对象,其中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组6 095例,传统结肠镜检查组6 01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智能系统辅助结肠镜检查可提高腺瘤检出率[OR=1。55,95%CI(1。42~1。70),P=0。000],增加息肉检出率[OR=1。63,95%CI(1。41~1。88),P=0。000],延长退镜时间[OR=0。17,95%CI(0。07~0。28),P=0。001],但在进镜时间[MD=0。00,95%CI(-0。05~0。04),P=0。879]、腺瘤大小[MD=-0。14,95%CI(-0。31~0。03),P=0。102]方面,其与传统结肠镜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可提高结肠镜检查的腺瘤检出率及息肉检出率、延长退镜时间,但与进镜时间、腺瘤大小无关。

    人工智能结肠镜检查质量控制Meta分析

    调强适形放疗联合PD-1/PD-L1抑制剂治疗中晚期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张辉赵凯杰刘文举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调强适形放疗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治疗中晚期直肠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接受调强适形放疗的82例中晚期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单纯调强适形放疗33例(简称单纯放疗组),调强适形放疗联合PD-1/PD-L1抑制剂治疗49例(简称联合治疗组)。比较2组近、远期疗效,治疗前后肿瘤M2丙酮酸激酶(TuM2-PK)和脂肪酸合成酶(FAS)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32。65%、83。67%,均高于单纯放疗组(21。21%、72。73%),P<0。05。联合治疗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80%、73。47%、57。14%,单纯放疗组为72。73%、51。52%、42。42%。联合治疗组1、2、3年生存率均高于单纯放疗组,P<0。05。随访至2024年4月30日,联合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为(35。93±8。22)月,单纯放疗组为(29。13±6。57)月,联合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单纯放疗组,P<0。05。2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放射性皮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强适形放疗联合PD-1/PD-L1抑制剂治疗中晚期直肠癌可提高近远期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调强适形放疗PD-1/PD-L1抑制剂疗效生存时间不良反应

    粪便隐血联合肿瘤标志物CEA、TPA、CYFRA211、CA125、CA199诊断结直肠癌的临床价值

    穆雪荣林春芳王志敏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粪便隐血联合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组织多肽抗原(TPA)、细胞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诊断结直肠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7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87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受试者粪便隐血检查结果及血清CEA、TPA、CYFRA211、CA125、CA199水平;分析各指标单项与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效果。结果:研究组粪便隐血阳性率(74。71%)显著高于对照组(5。75%),P<0。05。研究组血清CEA、TPA、CYFRA211、CA125、CA199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得出,粪便隐血、CEA、TPA、CYFRA211、CA125、CA199、联合诊断结直肠癌的 AUC 分别为 0。845、0。745、0。755、0。876、0。779、0。758、0。972,敏感度分别为 74。7%、50。6%、50。6%、77。0%、56。3%、100%、95。4%,特异度分别为94。3%、93。1%、100%、100%、100%、50。6%、96。6%。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粪便隐血阳性率高,且血清CEA、TPA、CYFRA211、CA125、CA199呈高表达,各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效果。

    结直肠癌粪便隐血癌胚抗原组织多肽抗原细胞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99诊断

    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与血清降钙素原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相关性

    仝静陈向阳胡亚会程燕洁...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与血清降钙素原(PCT)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61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是否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分组,38例无肠道菌群失调者作为对照组,23例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者作为观察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以及不同程度肠道菌群失调患者血清PCT及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各指标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gA、IgG、IgM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Ⅰ、Ⅱ、Ⅲ度肠道菌群失调者血清PCT水平依次递增,且两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度肠道菌群失调者血清IgA、IgG、IgM水平依次降低,且两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肠球菌数量多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杆菌、真杆菌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程度与血清PCT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清IgA、IgG、IgM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结直肠癌患者中,血清PCT含量明显升高,IgA、IgG、IgM水平明显下调,且其表达水平与肠道菌群失调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血清降钙素原免疫球蛋白结直肠癌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营养风险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席凡司艳平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营养风险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安阳市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患者术前营养风险指数(NRI)分为营养不良高风险(NRI≤100)组和营养不良低风险(NRI>100)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术前NRI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90例患者中,术前营养不良高风险29例,低风险61例;术后20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高风险组14例,低风险组6例。营养不良高风险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8。28%)明显高于低风险组(9。84%),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前NRI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呈负相关(r=-0。28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RI≤100、吸烟史、TNM分期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营养风险与术后并发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术前良好的营养状况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工作中,应重视术前营养风险评估,可根据NRI进行营养风险分层,针对性制定营养干预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结直肠癌营养风险评估术后并发症相关性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排便功能调查及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杨莹张雪冯磊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调查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现状,并分析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我院行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治疗后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先行临时性肠造口,后行造口回纳,且已回纳1个月以上。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采集患者信息,应用中文版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表评定患者术后排便功能,应用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制定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患者排便功能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本组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的50例患者中,无LARS 13例,轻度LARS 26例(52。0%),重度LARS 11例(22。0%)。术后LARS总评分为(22。47±3。08)分,QLQ-C30总体生活质量评分为(69。49±18。47)分,患者术后LARS总评分与QLQ-C30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排便功能障碍,且排便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中应关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问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术后排便功能生活质量相关性

    PPH双荷包缝合法与RPH串联套扎法治疗老年脱垂性痔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张英袁东辉左云领
    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双荷包缝合法与自动痔套扎术(RPH)串联套扎法治疗老年脱垂性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我科收治的60例老年脱垂性痔患者,按1∶1随机分组,一组接受PPH双荷包缝合,另一组接受RPH串联套扎。比较2组临床治疗总体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PH双荷包缝合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RPH串联套扎组(P<0。05),而RPH串联套扎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便时及术后第1天肛门疼痛VAS评分、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PPH双荷包缝合组(P<0。05)。PPH双荷包缝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RPH串联套扎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H双荷包缝合法与RPH串联套扎法治疗老年脱垂性痔均具有良好的效果,但PPH双荷包缝合法临床总体疗效更好,而RPH串联套扎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更具优势,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

    脱垂性痔老年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自动痔套扎术疗效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直肠炎的用药规律

    张乐钟伶莉李振宇罗婷...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直肠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医学数据库,收集整理自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直肠炎的期刊文献,筛选出临床病例观察的文献,使用Excel(2021)表格建立中药灌肠方数据库,对纳入文献所涉及的病例数以及出现的药物频数、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通过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26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复杂网络等多方位分析。结果:检索主题相关文献181篇,逐篇阅读后筛选出有效灌肠处方58首,药物共计115味,用药总频次512次,其中高频药物(使用频次≥7)24味,前7味分别是黄连、地榆、白及、败酱草、黄柏、当归和黄芩;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药物归经以肝、肺经为主,其次为脾经、胃经、大肠经、心经,功效以清热利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为主。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对为黄连-黄芩、地榆-败酱草、地榆-白及、黄连-黄柏、地榆-槐花,聚类分析得出核心药物组合5个。结论:保留灌肠方治疗慢性直肠炎大多寒温并用,苦辛为法,补泻兼施,肝脾肺胃同调,用药以温阳化湿药、清热燥湿药、泻火解毒药、凉血止血药、理气健脾药为主。

    慢性直肠炎保留灌肠中药数据挖掘文献分析用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