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高校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高校科技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中国高校科技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月刊

2095-2333

zggxkj@126.com

010-62511446 62510226

10008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5号1103室

中国高校科技/Journal Chinese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立足高校、面向社会、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科技发展政策,服务全国高校科技和产业化工作计划,指导全国高校科技和产业化工作,推介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团队和高校最新科技成果,辅导高校科技人员申报国家科技及产业化计划、基金、传播科技创业知识、总结、交流科技管理和校企管理工作经验,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架起科技、资本、产业联姻的桥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的价值与培养

    胡大伟王磊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文章从新时代科技创新治理生态入手,分析了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在推进"有组织"科研模式变革、汇聚"大科学"研究范式、优化"多成果"落地共享等方面的价值,并从人才储备战略、权责机制和培养路径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成长的意见建议,为党和政府进一步优化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提供方向指导,同时为促进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的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科技管理人才培养

    工程教育中心何以推动科教融合——荷兰4TU工程教育中心的探索性单案例研究

    魏丽娜张炜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程教育中心作为建立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中的跨学科交叉合作平台,是连接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纽带,在高质量工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荷兰4TU工程教育中心利用4所顶尖理工大学在工程学科和教育领域的独特优势,积极与研发单位、教育单位、企业部门合作,通过将前沿科学研究彻底融入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科教融合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从战略目标、组织架构、运行机制、质量保障4个维度详实分析了4TU工程教育中心推动科教融合的内在机制,总结归纳其在主题项目设置、教育共同体形成、课程体系迭代、创新网络构建、内外部质量保障等方面的核心特征,期望对我国科教融合的工程教育改革与建设有所启示.

    科教融合4TU工程教育中心组织架构运行机制

    基于CIPP-IPO模型的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成效评价研究

    周正柱沈思含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目前仍然存在教育与产业间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人才供给与需求间"错位"、产教融合合作深度不够等瓶颈.为此,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系统论、资源依赖等多理论融合,凸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功能,运用CIPP-IPO模型,从产教融合背景、投入、过程、结果4个维度,进一步构建11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的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并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检验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使指标体系的实施运用价值得到彰显.研究结果表明,该套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高校、企业、政府等多元主体指明产教融合建设目标、内容和方向,具有引导、调节、诊断、激励与管理等功能,是推进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CIPP-IPO模型评价指标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艺术教育的探索

    刘一峰宋刘斌
    7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资源的密集表达,青年大学生要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高校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要求.文章围绕现行高校艺术教育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研究,考察高校艺术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局限,探寻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价值及路径.

    高校艺术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新时代高校海归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基于上海市"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实证分析

    汪琦
    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上海市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海归青年教师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与访谈,探讨了海归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现状.研究显示,海归青年教师普遍面临职业和生活压力,对学生发展关注度较低,工学矛盾较为突出.高校应着力解决海归青年教师生活后顾之忧,提升职业成就感;鼓励海归青年教师积极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招聘引进等环节中,应明确师德师风考核标准.此外,行政部门还应提升以教师为本的服务意识,结合新媒体时代发展要求,创新师德研修工作形式,加强海归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理论和实践认同.

    "双一流"建设高校海归青年教师师德师风

    学科引领 数字赋能:高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路径研究

    沈乃丰胡纵宇刘芫健杨立军...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命题.高校应抓牢学科建设这个交叉汇聚点,深刻把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着力方向,加快数字转型赋能,善用一体化推进的数字力量,打造融合联动格局,构建学科建设生态体系,筑牢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学科基础,聚焦关键领域厚植数字沃土,立足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强主攻方向的有组织科研、提升融合联动发展治理效能,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学科引领数字赋能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路径

    大学生创业成功典型案例的QCA分析

    李晓虹刘锐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解并研判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多因素并发因果机制,对促进大学生群体创业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全国27位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从多案例中总结出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共性特征与条件组合.研究发现,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典型路径有环境影响型、经验支持型、理想驱动型、多元辅助型、需求导向型,关键因素包括"自我实现目标""创业教育"和"社会关系".因此,高校应因时而进,精准供给创业教育和培育社会资源;因材施教,精准研判大学生创业需求与特征分类,设计多元有效路径和多种指导方案促进学生创业成功;因势而新,加强与政府、家庭、社会的多方联动,协同促进大学生创业学习、优化创业环境和激发创业动机.

    大学生创业成功典型路径关键因素组态分析

    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

    黄艳薛晨晖周洪宇周灏...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别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和目标函数能否达到"珠联璧合"的实施效果,是决定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文章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TOPSIS法和熵权法与期望求值法分别测算了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刻画了省域尺度下高校科技创新时空格局及聚类情况;依托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PDM)揭示了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省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年度均值呈现总体上升态势,但"西部短板"特征明显;省域尺度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格局与经济版图存在一致性;高校科技创新具有良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效应,能够同时促进区域经济联系、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和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进而促进本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显著正向空间溢出,但对区域经济联系不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

    高校科技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空间面板杜宾模型

    美国科技伦理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王少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是科技伦理教育开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其科技伦理教育分为"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项目"和"负责任-合伦理研究行为项目"两个阶段.美国的科技伦理教育教导科研人员在"最高的伦理标准"下,秉持对科学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依据正确的科学规范,诚信地进行科技活动;在教育实践中要求科研人员在研究中遵循科研伦理规范,恪守科学价值、践行科学精神、彰显担当情怀,申报基金资助项目的同时制订科技伦理培训计划,项目负责人要监督项目成员参加科技伦理教育.结合我国实际,文章提出了构建协同预防机制和强制培训机制、尽早确立科技伦理教育模式、建立导师科技伦理教育责任制和适时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效果评估等建议.

    科技伦理教育美国负责任研究行为负责任-合伦理研究行为

    "复杂社会系统"理论下的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改革研究

    刘康平李飞胡芳仁
    11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系统"是"复杂社会系统"的一项"社会子系统",并会受到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影响,多个子系统共同构成复杂的社会教育环境.文章通过对江苏省某高校"江苏省产业教授"的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深入探索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的逻辑起点、本质属性、内涵作用、发展规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产教融合政策的产生、发展、制订、实施和完善,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立体化、多领域的融入、融通和融合,立足"复杂社会系统"理论为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的改革发展与实施战略提供体制与机制方面的政策建议.

    复杂社会系统产教融合四链融合政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