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高校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高校科技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中国高校科技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月刊

2095-2333

zggxkj@126.com

010-62511446 62510226

10008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5号1103室

中国高校科技/Journal Chinese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立足高校、面向社会、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科技发展政策,服务全国高校科技和产业化工作计划,指导全国高校科技和产业化工作,推介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团队和高校最新科技成果,辅导高校科技人员申报国家科技及产业化计划、基金、传播科技创业知识、总结、交流科技管理和校企管理工作经验,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架起科技、资本、产业联姻的桥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螺旋理论视域下高校创业教育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西省46所院校的实证分析

    许礼刚刘兴龙詹庆武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业教育是促进全社会大学生创业就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提升创业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高校-政府-企业"三螺旋理论的视角,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以创业环境作为中介变量,通过416份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高校创业资源、政府创业政策以及企业创业实践对创业教育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创业资源和政府创业政策不仅对创业教育效果有直接显著影响,并且创业环境在其中均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但企业创业实践对提升创业教育效果影响作用并不明显.鉴于此,为提升创业教育效果,提出要加强螺旋间联动耦合和激励企业参与的政策建议.

    三螺旋理论创业教育效果创业环境结构方程模型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张英杰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针对当前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不足,借鉴模糊数学理论,结合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从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生态环境3个维度着手,采用层次分析法为各指标赋值,通过调研问卷收集数据,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构建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评价.以浙江省高校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以为优化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提供指导与借鉴,促进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稳定健康发展.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模糊综合评价

    知识经济背景下产业学院的角色演进与策略重塑

    王志新韩志达张惠国
    6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推进,产业学院处于一个历史性的演进节点,其角色和策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首先从宏观视角探讨了知识经济时代下产业学院所遭遇的三大问题:教学与知识创新的脱节、多模态学习与传统学术路径的冲突以及跨学科学习导致的专业边界模糊.在此背景下,产业学院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更多地涉及与实际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对知识结构的重塑.以常熟理工学院声学技术产业学院为例,实证分析展示了学院在多模态学习与学术路径交融上的探索,如何有效整合各种学习模式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针对跨学科融合带来的专业边界模糊化所采取的应对策略等,为知识经济背景下产业学院的战略调整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旨在引导产业学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到更加合适的定位和路径.

    知识经济产业学院实证分析

    产教融合对农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马改艳陈颖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农村事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农林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大学生产生学以致用的价值认同和"学农、爱农、为农"的情怀,进而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发展.文章基于对3所农林院校的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就产教融合对农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农科大学生参与产教融合能显著提升其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不同产教融合模式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的产教融合模式对农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共建产业学院这种模式的效果最好,并据此对农林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提出优化建议,以便为农业农村事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产教融合农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实践能力协同育人

    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印记"对轨道交通行业领军人才素质影响研究

    万明林春莉王冰雪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轨道交通技术实力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为建设交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交通强国应拥有与卓越技术硬实力相匹配的人才软实力,需要培养一支在国际轨道交通行业有影响力、塑造力和话语权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领军人才队伍,轨道交通院校作为交通行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亟需探索培养轨道交通行业领军人才的新思路.文章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对H校校友中40名轨道交通行业领军人才深度访谈的基础上,通过收集数据、归纳整理、三级编码和分析,明确了轨道交通行业领军人才素质四维度,探讨了"大学印记"视角下轨道交通行业领军人才素质培养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大学阶段轨道交通行业领军人才"四步走"培养路径,为高校培养轨道交通行业领军人才提供借鉴和启发.

    轨道交通大学印记领军人才素质扎根理论

    本科生科研参与意愿影响机制研究

    赵昕茹杨宗琳王思怡钟子然...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分析103名本科生访谈材料以及知乎问答社区资料,建立"考量-反馈-调节"模型,探究本科生科研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成功完成期望值、科研成本、科研收益、心理偏好、重要环境作为本科生的重要考量指标,直接影响本科生科研参与意愿;科研体验对参与意愿具有反馈作用,影响本科生科研持续参与意愿;重要环境和科研体验可以调节成功完成期望值、科研成本、科研收益对科研参与意愿的影响过程.基于本科生科研参与意愿影响机制模型,高校应从提高本科生科研培育重视度、完善本科生科研培育体系、加强本科生科研指导团队建设三方面实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创新.

    本科生科研参与影响机制扎根理论

    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我国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成向荣杨方孙秀兰傅莉莉...
    9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与身体体验和学习环境融为一体,为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提供了理论指引.着眼新时代行业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统筹研究生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双增长、双提高,化解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对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学习体验的制约,文章从课程教学体系、科研创新环境、指导教师队伍、科教产教联盟四个方面构建食品学科研究生具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良好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新生态,为我国食品学科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新路径.

    具身认知食品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科研育人的内涵与路径探析——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

    姚建建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要求.不断深入探究高校科研育人的有效机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共识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领域的科研环境均得到有效改善,取得的系列重大成就引发了世界的关注.然而,高校科研学术系统中的某些积习诸如急功近利、科研育人重视不够、育人效果欠佳等依然存在.据此,文章从科研育人的内涵、典型案例分析以及科研育人的实践路径等几个方面,探究高校科研育人的理论内涵、时代价值与实施路径,从教育发展的内在属性出发,把握新时代科研育人的客观规律并切实将之落到实处,协调好教学、科研、育人、社会服务等关系,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呼应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具有现实意义.

    科研育人创新人才内涵路径

    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对国家大学科技园支撑机制研究

    张东王智超于修莉
    10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推动产学研结合的重要载体.实验室作为高校科学研究的基地,对加快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大学科技园的相关理论出发,探讨高校实验室对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以及新时期两者的创新发展路径,以进一步促进科技、教育、经济的融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大学科技园高校实验室产学研科技创新

    系统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协同培养研究

    杭菊
    11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问题,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既是当今时代创新的需要,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系统论视角,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内涵入手,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实现充分结合,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所在,从变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4个方面,注重校内外的创新创业资源协同,不断推进校、政、企等合作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系统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