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高校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高校科技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中国高校科技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月刊

2095-2333

zggxkj@126.com

010-62511446 62510226

10008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5号1103室

中国高校科技/Journal Chinese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立足高校、面向社会、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科技发展政策,服务全国高校科技和产业化工作计划,指导全国高校科技和产业化工作,推介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团队和高校最新科技成果,辅导高校科技人员申报国家科技及产业化计划、基金、传播科技创业知识、总结、交流科技管理和校企管理工作经验,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架起科技、资本、产业联姻的桥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跨学科培养教育硕士的实践效果与优化策略

    陈晓清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推进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落实非师范类高校参与教师教育建设战略的关键.文章针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行,对高水平综合性N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和导师进行访谈和调研.根据师生对跨学科人才培养实施现状的共识和对实践效果的评价,总结现行模式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深层原因.结果显示,为进一步提升跨学科协同培养能力,应构建跨组织协同育人体系,以科教融合方式创新课程体系,健全师生互动融合培育体系.

    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跨学科教育硕士

    跨越边界的知识生产图景: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态势及前瞻审思

    武建鑫王嘉琳
    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知识生产的一种隐形结构,学科交叉融合实质上是在学科边界之间革新认知框架的重要活动,可有效弥补学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所带来的认识论上的割裂.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工具,遵循"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知识基础-前沿变迁"的分析逻辑,旨在探讨国内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状况和发展态势.研究发现:学科交叉融合研究领域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核心学者群体,分别为刘仲林、李长岭、邹晓东等人为代表的合著子网,主要分布在武汉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学术机构;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主要涉及概念谱系、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及其组织、测度及其评价四类研究主题;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前沿聚焦交叉学科建设和学科生态理论研究,其变迁路径已然从科学学转向教育学研究视角,并从自由探索转向有组织科研.上述研究发现尽管呈现了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态势和学术前沿,但对于新时代学科交叉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而言,还应该注意从理论层面回答学科交叉融合的复杂理论关系,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实践.

    学科交叉融合跨越边界知识图景研究态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高校科协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谭潇王丹李昕然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旨在将成渝地区打造成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高校科协兼具高校和科协两方面的组织优势,是国家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促进科教同城化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通过分析成渝地区高校科协发展基础以及存在问题,阐述在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两地高校科协协同创新发展路径,为成渝地区高校科协组织建设和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高校科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协联盟协同创新

    高校科研机构发展的动因、困境与优化路径

    王蔚虹
    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院校是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高校科研机构则是学校科研力量的生力军.高校科研机构在其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和知识更新、社会进步发展等外在变化的影响,功能不断拓展,类型日趋多元,运行管理模式日益成熟,但仍存在重复建设、内部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必要的准入退出机制等制约性发展瓶颈.新形势下,要提高高校科研机构的建设运行成效,需从严格科研机构准入条件、建立科学化评估体系、探索党建引领科研新模式等多个层面入手,进一步优化高校科研机构发展路径.

    高校科研机构动因困境优化路径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政策量化评价研究

    陈庭强李泽煜王磊金俊阳...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对于我国深入贯彻实施"双创"战略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义重大.文章基于2001-2021年出台的13项与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相关的政策文本,根据高频词以及相关文献构建PMC指数评价体系,考虑到政策的时效性与紧密相关性,选取了国家、江苏省与南京市出台的6项典型的大学科技园创新政策文本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发现:6项政策总体设计合理,其中政策P1、P3、P4、P5为优秀级别,政策P2和P6为完美级别,但是创新服务政策不完善、执行保障措施不健全.研究结果将为完善我国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政策文本量化分析PMC指数

    人才培养要素在大学第三方评价中的运用及比较

    师璐王慧曾志嵘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当前国内外主流大学第三方评价的指标体系,人才培养要素在大学第三方评价中的作用突出,但大学第三方评价中人才培养评价普遍间接化.学生培养的质量、教学的水平与效益、教学育人的国际化水平在大学第三方评价中日益受到关注.文章对大学第三方评价中人才培养要素的运用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排名机构要不断反思与优化人才培养评价指标;高校管理者要尊重人才培养规律,合理运用大学人才培养评价结果;高等教育利益相关方要理性解读人才培养评价结果与价值导向.以期从宏观上了解国内外第三方评估领域对教学育人的关注点和趋势,为评估机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高校制定决策规划、各利益相关方理性认知人才培养排名等提供依据.

    大学第三方评价人才培养要素比较研究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职院校科研平台评价和建设路径

    曹明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职院校科研平台践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文章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素,明确高职院校科研平台的效能目标,设计具有类型教育特色的科研平台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选取样本院校运用此评价标准进行现状分析,总结高职院校科研平台建设效能不足问题,进而提出发挥评价功能、加强人才培育、强化横向研发、推进技术转化、培育高质创新等平台建设路径,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平台更好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科研平台评价设计建设路径

    跨期决策视角下医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

    马宇昊孙艳君扈芷晴何源...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医学生创业项目参与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文章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医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评估研究假设和研究模型.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行为意向的方差解释率为44.2%,知觉行为控制(β=0.284,P<0.001)是医学生参与创业行为意向的最强烈影响因素,其次是态度(β=0.258,P<0.001)、主观规范(β=0.161,P<0.001)、学校配套资源(β=0.099,P<0.05)、跨期决策偏好(β=-0.058,P<0.01).主观规范对医学生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产生积极影响,并通过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影响行为意向.创业教育对医学生知觉行为控制产生积极影响,并通过知觉行为控制影响行为意向.跨期决策偏好对医学生态度具有负向影响,并通过态度影响行为意向.研究表明,计划行为理论对医学生创业意愿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要通过深入创新创业教育、加大环境政策支持、树立榜样模范作用改善医学生态度,引导其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

    医学生创业意愿计划行为理论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跨期决策偏好

    美国匹兹堡大学教师参与治理的运行现状及特征

    晁亚群林杰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大学在全球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领先地位离不开其有效的教师参与治理.文章以匹兹堡大学为例,对其相关政策进行文本分析发现,该校教师参与治理机构设置完备、定位清晰、制度化运作.同时,对该校20位教师与评议会负责人的深度访谈发现,教师参与治理的实践与相关政策规定有出入,其教师参与治理兼具正式与非正式渠道,参与的有效性与有限性并存,且参与治理实效受多个因素共同影响.匹兹堡大学教师参与治理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重视评议会章程建设;强调评议会的独立性;学院事务决策易受行政权力制约;协商—博弈下的联合参与.

    美国匹兹堡大学教师参与治理联合参与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校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李洪伟刘晶晶李俊儒王晓...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对创新驱动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创新能力成为人才培养培育的重要目标,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也随之受到各方关注,但目前多数研究常基于定性而非定量的分析.文章通过因子分析确定了学校师资力量、学校培养机制、学生创新意识、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国家政策五个影响因素,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结果,认为国家政策、学校师资力量和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学生创新素养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这种正向关系依次增强;国家政策和学校师资力量与学生创新意识、学校师资力量与学生自我效能感之间均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学校培养机制与学校师资力量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最后,文章提出了高校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对策建议.

    创新素养大学生因子分析方法结构方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