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工业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工业经济

金碚

月刊

1006-480X

zggyjjbjb@cass.org.cn;gjbjb@sina.com

010-68032678

100836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中国工业经济/Journal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工业经济和工商管理为主要内容,以产业及企业管理干部、经济理论作者为主要对象。发表了大量有影响、高质量、多角度、全方位反映我国产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优秀研究成果,得到政府决策部门、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经济理论工作者及高等院校师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实体企业促进数实融合提升发展质量

    何德旭张昊刘蕴霆
    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实融合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来源.将"数实融合"中的"数"理解为"数字经济"而不是单纯的"数字技术",能够体现更为丰富的含义并更为完整地反映现实产业活动.技术要素利用、数据资源开发与网络效应发挥是数实融合过程中的主要形式,但它们在不同领域中的实现基础和进展情况存在差异.在微观层面,实体经济企业与数字经济企业的成本收益条件不能总是得到满足,是数实融合障碍的主要体现.其中,较好地完成了数字产业化或产业数字化程度较深的实体经济企业,即"新型实体企业"的作用值得关注.它们既是数实融合的重要载体,又能够依托已经实现的较为丰富的数实融合应用形式发挥网络效应和协同效应优势,在与更多实体经济企业开展合作的过程中内化初期投入成本、加快形成正向反馈,从而使数实融合形成"滚雪球效应"并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质量.

    数实融合新型实体企业数字经济实体经济

    减税抑或增支:企业投资主导因素差异下的政策效应比较

    莫长炜邹乐欢王燕武
    2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6年以来,以"降成本"为导向的减税降费政策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但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增速在这段时期持续下行.在当前经济运行趋势不明朗、市场需求信心仍然不足的背景下,提升民间投资对财政政策的政策敏感性,将是促进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的重要前提.本文首先利用中国宏观季度数据,检验了不同经济运行时期决定企业投资的主导因素差别,然后借助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框架分析不同投资主导因素下财政政策工具的效应差异.结果显示:在经济收缩时期,企业投资更多受消费需求因素拉动,成本因素的作用有限;反之,在经济扩张时期,成本因素对企业投资的激励作用大于消费需求因素.在此背景下,当消费需求主导企业投资时,财政增支的"促投资、促就业和稳增长"效应优于减税.然而,市场出清与否会影响增支的正向效应,削弱其相对于减税的作用优势.在引入财政支出职能分类和内生财政政策规则之后,前述结论保持稳健.本文认为,决策部门要顺应当前企业投资主导因素的转变,财政政策取向要变"降成本"为"扩需求",强调更有利于刺激有效需求的增支导向.本文对于激励企业投资、优化财政政策效果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企业投资减税降费财政增支财政政策效果

    非位似偏好、碳市场与异质性政策协调的减排效应

    马广程曹建华丁徐轶
    4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经济绿色复苏需要正确处理好"双碳"目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基于现实政策背景,本文构建了包含居民消费非位似偏好和异质性生产者的环境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探讨非位似偏好下碳市场与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碳市场通过碳配额影响绿色部门减排约束,激励其产生相对净排放量实现碳减排,且非位似偏好提高会引起绿色消费产生"棘轮效应".进一步研究显示,在绿色技术冲击下,碳市场与其他政策组合的影响幅度提升,政策间更具协同作用.不同政策组合受非位似偏好的影响会产生异质性效应,其中,结构性货币政策与财政绿色信贷贴息政策组合受偏好影响有限,但在引入碳市场政策后可提高降碳速度,在低非位似偏好时将碳市场政策引入该组合不会产生减排效应.福利效应分析发现,非位似偏好提高后产生的跨期替代为低碳生产赋予优势,尤其是包含碳市场的政策组合能使高非位似偏好家庭利用冲击进行跨期替代的能力增强.本文揭示了非位似偏好对政策实施效果的作用,强调了碳市场与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重要性,为碳市场建设与"一揽子"环境政策协调搭配提供了重要启示.

    非位似偏好碳市场结构性货币政策财政绿色信贷贴息政策减排效应

    嵌入全球价值链助力企业绿色发展:投入结构转型效应的解释

    裴建锁方勇彪姜佳彤
    6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的环境影响及其机制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本文提出嵌入GVC、能源消耗和企业环境绩效的统一分析框架,并基于微观企业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嵌入GVC程度上升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污染排放强度.机制分析表明,嵌入GVC主要通过投入结构转型效应促进企业使用进口中间品替代能源消耗,降低企业的能源投入强度,进而提升环境绩效.进一步引入国内环境规制差异的分析发现,中国企业嵌入GVC的投入结构转型效应是基于劳动力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而非为了规避国内环境规制主动进行的污染外包.动态机制的检验结果显示,嵌入GVC主要通过存续企业"内部减排"和"市场份额再分配"的集约边际,以及"清洁企业进入"的扩展边际降低行业排放强度.在企业退出机制较完善的地区,还可通过"污染企业退出"的扩展边际发挥作用.本文对于新发展阶段下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全球价值链能源消耗环境绩效投入结构转型

    金融科技与技术创新路径——基于绿色转型的视角

    高瑜李响李俊青
    8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创新路径对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福利水平具有持续性影响,引导经济转向绿色技术路径有助于加快实现绿色转型战略目标.本文以偏向性技术进步模型为基础,在创新成果不确定和信息不完全的背景下,构建包含金融机构事前筛选和事后审计的一般均衡模型,探究了金融科技如何影响技术创新路径.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能促进技术创新,但对非绿色创新的作用相对绿色创新更大.当不存在环境政策时,金融科技将导致经济持续沿非绿色技术路径发展,延缓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一定强度的环境规制可以矫正金融科技的偏向性影响.金融契约执行效率同样是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保障,只有在金融契约有效执行的情况下,金融科技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创新和影响技术创新路径的作用.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对上述理论分析进行了检验.研究认为,"金融科技+契约执行+环境规制"三位一体的政策组合能够在保证契约执行效率的前提下借助金融科技促进创新,同时利用环境政策引导行业及企业形成绿色技术路径,既可以引导金融资源支持创新,又能缓解金融部门的技术偏向性影响,从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两个维度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金融科技信息不对称技术创新路径环境规制

    人工智能发展、干中学效应与技能溢价——基于内生技术进步模型的分析

    黄浩权戴天仕沈军
    9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正引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拥抱这些发展成果的同时,社会各界一直担忧人工智能发展会提升技能溢价,即扩大低技能劳动力与高技能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差距,并进一步扩大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本文建立了一个内生技术进步模型,通过引入劳动力的技能异质性,划分出新任务的创造和旧任务的自动化改造两种技术进步形式,并强调低技能劳动力的干中学效应,全面考察人工智能发展对技能溢价的影响.研究发现:考虑低技能劳动力的干中学效应后,新任务的创造在提升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同时会更大幅度地提升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长期看会降低技能溢价;旧任务的自动化则会降低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提升技能溢价.在此基础上,本文使用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量化分析了低技能劳动力的学习能力、新任务的创造效率以及高技能劳动力的供给等因素对技能溢价的影响.本文有助于理解人工智能发展对技能溢价的影响机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启示.

    人工智能干中学效应技能溢价内生技术进步

    实体企业金融资产投资动机:货币政策异质性影响与数字金融调节效应

    冯永琦张浩琳倪娟
    118-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货币政策能够对实体企业投融资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构建了引入货币政策和数字金融因素的企业投资决策模型,利用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了货币政策影响实体企业金融资产投资动机的异质性及数字金融调节效应.研究发现:"预防性储蓄"和"投资替代"是中国实体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的重要动机.不同货币政策对实体企业金融资产投资动机的影响存在差异.在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下,融资约束较小企业会表现出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从而增加金融资产投资,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预防性储蓄"动机不明显,更倾向于增加经营资产投资;紧缩货币政策影响下不同融资约束企业"预防性储蓄"动机的表现则相反.无论是在宽松还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影响下,"投资替代"都较为明显,但紧缩货币政策会进一步增强该动机.数字金融强化了不同货币政策对"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影响,使融资约束较小的企业在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下,以及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在紧缩货币政策影响下进一步增加金融资产投资.但数字金融只是强化了宽松货币政策对"投资替代"动机的影响,却抑制了紧缩货币政策对该动机的影响.本文研究为提高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实体企业投资动机金融资产投资货币政策数字金融

    数字技术创新的价值——基于并购视角和机器学习方法的分析

    周鹏王卓谭常春宋敏...
    137-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并购重组是企业获取数字技术、进行数字化变革的高效方式.本文运用文本分析和Word2Vec算法构建数字专利词库、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对数字技术进行细分,从并购视角探究数字技术创新能否为企业带来价值.本文利用2011-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目标公司拥有的数字专利越多,企业并购所产生的累积超额收益率越大,即数字技术创新能显著提升并购公司的市场价值;目标公司拥有的数字技术能显著提升并购企业的生产效率、数字技术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对于处在知识产权保护较强地区、受到分析师关注较高以及拥有首席技术官的并购公司而言,数字技术的这种价值提升效应更明显;就数字技术类别而言,目标公司拥有的云计算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是驱动并购公司价值提升的可能原因,且最具价值的数字技术类别存在行业异质性.本文不仅丰富了数字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也为强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参考.

    数字技术创新并购机器学习

    赊销管控、票据化及其微观经济效果——来自中央企业应收账款压降的证据

    王可钱先航周亚拿
    155-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中央企业应收账款的压降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检验了赊销管控以及由此带来的赊销交易票据化倾向对企业的影响,为近年来中国"应收账款票据化"发展的预期效果及后续举措的推出提供经验支持.研究发现:中央企业在赊销管控政策颁布后倾向于更多地将无票据赊销交易转为有票据赊销交易,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的销售业绩受到负向冲击,但显著地改善了企业的流动性.进一步研究证实,赊销管控政策带来了应收账款质量的提升,此外企业流动性的增加来源于应收票据的贴现以及对上游企业的资金占用.在理论意义上,本文基于在法律层面对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对比剖析,一方面拓展了有关中国国有企业商业信用供给行为的研究,另一方面从交易模式上丰富了关于赊销活动经济效果的研究.在实践意义上,本文的经验证据意味着中国的应收账款票据化能在商业信用风险防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也要及时关注在推进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企业销售业绩及供应链协同等方面的挑战,在不断完善产品市场竞争机制的基础上,持续引导企业以产品为本,逐渐缓解对无票据赊销的渠道依赖.

    赊销管控应收账款票据化商业信用中央企业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高成长机理研究——战略节奏视角

    张骁王娟娟
    173-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经济时代,用户需求快速迭代已成为驱动企业战略变革的关键力量,由此形成的持续性资源限制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成长速度.在此背景下,企业如何实现高成长,成为学术界和理论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嘉数高成长过程的案例分析发现,企业在持续适应用户需求过程中,通过匹配性评估选择战略变革的时机,然后采用战略跟进和战略迟滞两种行动逻辑进行战略适应,并在此基础上依据阶段性适应结果调整其战略变革的行动时机和行动逻辑,从而控制战略节奏,这是企业实现高成长的关键机制.其中,战略跟进能快速响应用户需求,有助于企业实现借势成长,战略迟滞则有助于企业获取一定的独占性优势后,在暂缓响应用户需求的过程中为未来的战略跟进蓄势聚能.在这一过程中,双元学习为企业快速跟进用户新需求提供了解决方案,探索式学习则为企业暂缓跟进用户新需求提供了新的认知基础.企业通过控制战略节奏能实现战略变革的应势而谋和张弛有道,有助于企业有效把握用户需求变化所带来的市场机会,并最大化释放战略变革的效能,从而借用户需求变化之势实现自身的高成长.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推动企业高成长与战略节奏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助于指导企业高成长实践.

    用户需求驱动企业高成长战略节奏控制战略跟进战略迟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