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顾瑛

双月刊

1003-9430

a937194@163.com

010-66937194

100853

北京市复兴路28号东楼南421室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Laser Medicine & SurgeryCSCD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92年,是由中国科协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光学学会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承办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在国内医学领域享有盛誉。主要栏目有论著,报道激光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回顾国内外激光医学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此外还有短篇报道,国外期刊摘译,会讯等栏目。本刊发展了大量激光医学的基础研究和在临床各科应用研究的论文,对促进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提高激光医学研究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国内激光医学学术交流的园地,对外交流的窗口和继续教育的基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系统给药光动力疗法与环形电切术治疗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的疗效比较

    乔嘉璐邱海霞陈琦谭一舟...
    181-188,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系统给药光动力疗法(systematic-photodynamic therapy,S-PDT)和宫颈环形电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治疗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Ⅱ~Ⅲ,即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的疗效及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的清除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CINⅡ~Ⅲ级合并HPV高危型感染患者2040例,按照纳排标准从中筛选出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接受S-PDT治疗的32例;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接受LEEP治疗患者168例,并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进行配对,将配对后的患者分别纳入S-PDT组和LEEP组.其中,S-PDT组患者术前经静脉注射光敏药物血卟啉注射液48~72 h后,采用激光照射子宫颈,照射光剂量为照射波长630 nm,功率密度100 mW/cm2,光斑直径3~4 cm,照射时间20~30 min,能量密度120~180 J/cm2.LEEP组患者采用LEEP刀进行治疗.治疗后3~6个月,进行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如TCT结果显示存在SIL风险,再行阴道镜下活检取子宫颈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评估临床疗效.同时,对宫颈分泌物进行HPV-DNA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匹配CINⅡ~Ⅲ患者62例,分别为S-PDT组患者31例,LEEP组患者31例,两组患者年龄和HR-HPV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平衡.治疗后3~6个月,S-PDT组和LEEP组的HSIL完全缓解率均为77.4%,有效率分别为96.8%和89.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S-PDT组HR-HPV清除率(87.1%)高于LEEP组(6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后3~6个月S-PDT组患者未出现出血、瘢痕、子宫颈口狭窄、粘连等并发症.结论 本研究结果证明,S-PDT治疗CIN Ⅱ~Ⅲ是一种安全性好、靶向性强的治疗方法,在CIN的治疗中可避免子宫颈结构与功能损伤,实现了保留组织器官完整性的目的.同时,S-PDT对HR-HPV感染也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

    光动力疗法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环形电切术

    circHIPK3/miR-330-5p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傅亦恬郝燕生李海霞
    189-195,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环状RNA同源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circHIPK3)、微小RNA-330-5p(miR-330-5p)表达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研究对象为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SRA01/04,采用过氧化氢(H2O2)诱导构建SRA01/04细胞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模型组(A)组、过表达质粒(OE-Vector)+H2O2组(B组)、circHIPK3过表达质粒(OE-circHIPK3)+H2O2组(C 组)、OE-circHIPK3+miR-330-5p 阴性对照 mimic NC 序列(miR-NC)+H2O2组(D 组)、OE-circHIPK3+miR-330-5p 寡核苷酸模拟物(miR-330-5p mimics)+H2O2组(E 组),共 5 组.qRT-PCR 法检测各组细胞中 circHIPK3、miR-330-5p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法验证circHIPK3与miR-330-5p的靶向关系.分别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存活率、凋亡率.分析细胞中氧化应激[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相关蛋白(BCL2-associated X,Bax)、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结果 A组细胞中circHIPK3水平低于NC组,miR-330-5p水平高于NC组(P<0.05);与NC组比较,A组细胞存活率、Bcl-2蛋白水平及SOD、GSH-Px水平降低,凋亡率、Bax蛋白水平及MDA水平升高(P<0.05);与A组比较,D组细胞存活率升高,凋亡率、Bax蛋白水平降低,Bcl-2蛋白水平升高,SOD、GSH-Px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P<0.05);circHIPK3可靶向调控miR-330-5p表达.与D组比较,E组miR-330-5p水平升高,细胞存活率、Bcl-2蛋白水平及SOD、GSH-Px水平降低,凋亡率、Bax蛋白水平及MDA水平升高(P<0.05).结论 circHIPK3过表达可靶向抑制miR-330-5p表达,促进LECs存活,抑制LECs凋亡,增强其抗氧化应激能力,减轻LECs损伤.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环状RNA环状RNA同源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微小RNA-330-5p

    征稿启事

    195,封3页

    基于目标达成理论的护理干预在CO2点阵激光治疗痤疮瘢痕的应用研究

    周瑾雯孙晓飞赵研童海文...
    196-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目标达成理论的护理干预在CO2点阵激光治疗痤疮瘢痕的应用.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痤疮瘢痕患者140例,均先行CO2点阵激光治疗,能量12.5~70 mJ,治疗3次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间隔2个月.根据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分成对照组和目标达成组,每组患者7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目标达成组患者采用基于目标达成理论的护理干预.激光治疗前、末次激光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借助皮损积分系统对患者皮损症状积分评估皮损状况.激光治疗前、末次激光治疗后3个月,使用皮肤疾病生活质量量表(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5]进行生存能力评估;利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elf-perceived burden,SPB)[6]对患者的自我感受进行评估;选择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痤疮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存能力、自我感受负担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皮损症状积分相似(P>0.05);末次激光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目标达成组皮损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DLQI评分相似(P>0.05);末次激光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DLQI评分均呈现下降趋势(P<0.05),且目标达成组患者的DLQI评分较对照组降幅更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PB评分相似(P>0.05);末次激光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SPB评分均呈现下降趋势(P<0.05),且目标达成组患者的SPB评分较对照组降幅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激光治疗后3个月,目标达成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目标达成组经干预后,患者痤疮缓解时间(3.21±4.0)个月短于对照组(5.95±4.4)个月(P<0.05);而目标达成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目标达成理论的护理干预通过提高治疗效率、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预防和管理不良反应、促进术后恢复以及提供心理支持、加强信息教育和增强社会支持等方式,能够显著提高CO2点阵激光治疗痤疮瘢痕患者的生存能力并降低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

    激光目标达成理论痤疮瘢痕自我感受负担

    不同碎石术对上尿路结石患者结石逃逸和肾功能的影响

    刘国政
    203-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碎石术对上尿路结石患者结石逃逸、肾功能的影响,拟为临床术式的选择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1年1月,上尿路结石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术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lexible ureteroscopic lithotripsy,FURL)组(n=40),激光碎石功率9~15 W;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mini-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组(n=50),激光碎石功率 10~20 W.FURL组采取FURL治疗,MPCNL组采取MPCNL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碎石功率、手术时长、术中结石逃逸情况和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1 d检测血红蛋白和肾功能指标包括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术后1周和术后2个月检测患者结石清除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FURL组和MPCNL组术中结石逃逸分别为7.5%、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URL组术后1周结石清除率较MPCNL组低(P<0.05);两组术后2个月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URL组手术时间长于MPCNL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低于MPCNL组(P<0.05);FURL组术后1 d血清Scr、BUN水平低于MPCNL组(P<0.05).FURL组和MPCNL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2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URL、MPCNL均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有效术式,且两种术式的结石逃逸现象无明显差异,但FURL对机体损伤更小,能降低对肾功能的影响,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输尿管软镜碎石术上尿路结石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并发症肾功能

    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内透镜取出术治疗屈光不正的效果观察

    张语洋王冬兰
    209-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和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治疗屈光不正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屈光不正患者85例169只眼,根据术式分为FS-LASIK组和SMILE组,其中FS-LASIK组患者42例83只眼,飞秒激光仪的激光波长1 053nm,能量130 nJ,准分子激光仪的激光波长193 nm,激光能量密度150 mJ/cm2;和SMILE组患者43例86只眼,飞秒激光仪的激光波长1 053nm,能量130 nJ.术后3、6、12个月,比较两组视力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屈光度包括球镜度(spherical,S)、柱镜度(cylinder,C)和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干眼检查包括眼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TBUT)、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评分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test,Sit),并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视觉敏感度.结果 术后3、6、12个月,两组UCVA与术前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术后各时间UCVA比较、术后UCVA达到术前BCVA及超过术前BCVA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3、6、12个月的S、C和SE均较术前降低,且组间术后各时间的S、C和S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SMILE组术后3~12个月的SE变化量明显低于FS-LASIK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的TBUT和Sit均较术前缩短/降低,但在术后6、12个月逐渐延长/升高,且SMILE组术后3、6、12个月的TBUT均长于/高于FS-LASIK组(均P<0.05),并在术后12个月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术后3个月的OSDI评分均较术前增加,但在术后6、12个月逐渐降低,且SMILE组术后3、6、12个月的OSDI评分均低于FS-LASIK组(均P<0.05),并在术后12个月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10%、25%、75%、100%对比度的视觉敏感度均增高,且SMILE组均高于FS-LASIK组(均P<0.05).结论 FS-LASIK和SMILE均可较好地改善患者视力和屈光不正状态,但SMILE在改善术后屈光度上拥有更长的稳定性,且对术后眼表的影响较小,术后干眼症状持续时间更短,恢复更快,同时可以改善患者的视觉敏感度,提高视觉质量.

    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内透镜取出术屈光不正最佳矫正视力干眼

    一次性电子输尿管软镜治疗肾下盏结石疗效分析: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丁彦才刘丽杨涛李飞宇...
    216-219,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一次性电子输尿管软镜治疗肾下盏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8月,肾下盏结石患者245例的临床资料.均在一次性电子输尿管软镜下行钬激光碎石治疗,碎石能量0.6~1.2 J,频率20~50 Hz,光纤直径200 μm或365 μm.记录患者围期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4周随访,检测碎石清除情况,同时记录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245例患者,手术成功率98.4%(241/245);4例出现输尿管狭窄置管后择期碎石成功;1例术中出现一次性电子软镜损害,更换复用性软镜手术成功.手术时间平均(42.9±11.5)min,术后住院时间平均(4.05±1.1)d.术后4周结石清除率97.9%(236/241).术后所有患者均出现轻度血尿,14例发生低热(<38.5℃);1例发生高热(39.7℃),所有患者无输尿管损伤、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一次性电子软镜可以安全、有效地处理肾下盏结石,操作简便、视野清晰,避免了重复使用软镜治疗肾下盏结石的损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钬激光肾下盏结石一次性电子软镜

    光生物调节疗法在口腔黏膜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桑玮璐张海婷刘莉李娜...
    220-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生物调节疗法(photobiomodulation therapy,PBMT)又称低能量激光疗法(low level laser therapy,LLLT)在口腔黏膜疾病中表现出积极的治疗作用,LLLT与光源参数和治疗光剂量参数密切相关,为此本文就近年来PBMT在口腔黏膜疾病领域的作用机制及其相关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光生物调节低能量激光口腔黏膜疾病

    胶质母细胞瘤的光动力治疗与免疫微环境的基础研究进展

    耿沫胡韶山
    226-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的发展和转移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近年来,TME调节策略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备受关注.免疫细胞在抗GBM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来促使TME的改变可提高GBM的治疗效果.本文检索近些年来有关PDT治疗GBM的文献,拟为PDT在GBM的免疫微环境相关治疗提供参考.

    胶质母细胞瘤免疫微环境光动力疗法

    长脉宽1064 nm激光治疗眶周静脉扩张2例

    车启蕾何梅陆洁李晓庆...
    232-233,238-2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