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经济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

刘兰兮

季刊

1002-8005

jjsbjb@126.com

010-68035007

100836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中国经济史研究/Journal Researches i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专业性刊物。该刊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百家争鸣的方针,刊登有关经济史的理论论著,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经济史的论著,中国经济史的专题研究资料,中外经济史著作的评介,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的报导,并适当刊登中国经济思想史方面的论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丰泰栈的生意:同光之际盛宣怀家族的漕粮包办

    周健
    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光之交,盛康、盛宣怀家族通过丰泰栈等商号从事粮食贸易,以包办江苏州县漕粮为核心业务.丰泰栈从无锡、朱家角等米粮贸易中心采买米石,运沪交兑沙船、轮船招商局,以充代办州县漕粮.州县除开仓征收部分漕粮外,将漕务的关键环节交由丰泰栈等包办.地方官与盛家大体按照商业与市场的逻辑订立并落实办米协议,但这并非漕务运作中官商之间的全部逻辑.由丰泰栈的例子可见,19世纪70年代以降,在江苏漕粮准许折征、统一由上海放洋的制度框架,以及江南发达的粮食市场与金融、通信网络下,漕运贡赋制度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嵌入市场,改变了自身的运行方式.

    盛宣怀盛康丰泰栈漕运漕粮米粮贸易

    东北危局下中国海关的对日策略:以1929-1931年安东缉私问题为中心

    张弘毅
    2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学术界探讨中国海关对"东北海关事件"的因应时,忽视了"九一八"事变前海关在东北危局下的对日策略这一关键因素.安东缉私问题是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切口.安东设关以来,海关向日本的特权地位妥协,日本对关务予以配合,由此形成的协作关系成为海关运转的保证.但是,协作关系严重束缚了海关的缉私能力,1929年后在日本"满铁"附属地特权包庇下安东走私愈发猖獗,进一步凸显了海关缉私困境.对此,中国海关积极强化自身缉私力量,并与日本交涉要求配合海关缉私,谋求调整对日协作关系.然而日本态度消极,海关为得到日本"援助"只能接受日方极其有限的措施.国民政府虽强烈不满缉私权受限,但为缓和局势最终对日让步,承认了海关的对日协作方针.海关运作的需要与国民政府的认可,促使中国海关在"九一八"事变后仍谋求与伪满当局建立新的协作关系,但终因触及国家主权底线而失败.中国海关在东北危局下的对日策略,是影响其在"东北海关事件"中决策的关键因素,这对深化对海关在中外冲突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安东海关"满铁"附属地海关缉私海关对日协作东北海关事件

    秦及汉初钱币统一的方式及其困境

    冉艳红
    4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国秦汉以来集权化国家的形成,伴随着其对于人、物等资源管控需求的提升,而其前提在于资源的标准化、单位化,从而可计量,度量衡和钱币的统一均是由此而发展出的国家统治技术.但因秦半两钱本身的差异较大,律令规定"美恶杂之"及不可择钱,以期通过混杂而实现均平.钱币自身价值不同,却被强制界定为无差别,导致其双重价值的形成.在以赋税为中心的钱币使用体系下,择钱屡禁不止,恶钱充斥官府.国家不断要求不可择钱,反而固化了钱币的双重价值.而放铸又带来权柄下移等问题,钱币问题成为秦汉国家的痼疾.秦汉钱币的统一与当时实际的技术水平、经济状况及统治能力存在矛盾,可由此加深对帝制中国的理解.

    半两钱钱币统一统治技术择钱

    "钱隆"颇不易得:清代地方铸钱的筹划与实效——以乾隆朝宝晋局为例

    马国英
    5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乾隆朝各地广开铸局,增加铸炉,加大铸钱量,官方局铸迈入新的历史阶段.而在"钱隆"日盛的背后,不仅有国家层面上的铜政、钱法变革,还有地方铸局为筹划铸钱经费,保障制钱供应的百般筹谋,甚至还有地方商人投身其间,承担铜斤开采、办运任务,捐资报效,缴纳铜本.本文以乾隆朝宝晋局为例,对清代地方铸钱的筹划与实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本地商人在办运原材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际铸钱成本与户部核定成本之间的差额由商人承担,而账面上看似颇有盈余的铸钱业务实际上花费不菲.在商办官铸艰难维持的情况下,地方官府受利益驱使短期内会增加铸炉,这虽会让地方财政公费有所增加,但也对货币体系产生了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官府对于制钱铸造、分配、交换等环节是有干预、无计划的,其只是简单地增、减铸炉数量,加大或减小搭放兵饷、市场平卖的制钱数量,并不能准确地将市场货币体系控制在较为稳定的水平上.

    乾隆宝晋局铸钱利润

    《福佬与客家之间》出版发行

    柯丽玉
    68页

    清代福建契约中的约定银钱折价现象研究

    胡岳峰
    6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清代福建契约特别是典契中,长期、大量存在银钱折价记录.其折价有相对固定并远低于银钱时价者,也有浮动并与时价接近者.对相对固定的折价,以往学界或认为当中所涉白银纯为虚银,或将此银数作真实典价看待.本文指出了此中误读,认为该格式下的银钱折价仅是钱计物价的特殊表达.将典契中的各种折价置于典交易具有跨期回赎特点、铜钱货币使用范围扩张、银钱时价不断波动中理解,则土地交易会与货币兑换的"保值-套利"行为融合,形成一种特殊的土地金融市场.详细解释典契中不同的银钱折价,对于厘清契面货币与实际交易货币有别,理解时人在多货币跨期交易中所采取的特定策略具有重要作用.

    清代福建典契银钱比价土地金融

    "禾下麦""麦下禾豆"复种说辨析

    罗振江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汉郑众《周礼》注中的"禾下麦""麦下禾豆"被学界普遍释为获禾后复种冬小麦,收麦后复种禾豆,不少学者据此认为东汉出现了二年三熟轮作复种,然而此种观点不惟与古农书的记载相矛盾,且在文理、字义上皆有窒碍.本文指出"禾下麦"中的"禾"与"麦下禾豆"中的"麦"并非粮食作物,而是绿肥,"禾下麦""麦下禾豆"也不是粮食作物的复种.不过,"禾下麦"为粮食作物复种制的发展积累了技术与经验,在农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播种禾、麦作为绿肥的技术标志着从利用天然杂草到栽培绿肥作物的转变,在肥料发展史上也属于重大进步.

    "禾下麦""麦下禾豆"二年三熟复种绿肥

    盛唐时期中原农家畜牧业的量化分析——兼论"农重牧轻"现象的成因

    胡鹏薛平拴
    98-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家庭畜牧生产规模是衡量一个地区畜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生产成本.以盛唐时期中原地区为例,在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农家的主要畜牧生产成本为饲料.根据唐代饲料使用情况,在扣除农民家庭维持生计所需必要支出后,个体农户可选择养殖的大中型牲畜数量极为有限.而中原地区农家牲畜养殖之所以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两种生产方式的获利存在较大差距,农民优先选择从事获利更高的种植业,畜牧业遂沦为家庭副业并逐渐边缘化.

    盛唐时期中原地区家庭畜牧业量化

    跳出官私之分:明代景德镇烧造贡瓷差役结构研究

    胡宸
    108-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跳出官私之分的传统视角,从国家资源配置及其变化的角度来观察传统中国手工业,发现明初临时性的景德镇瓷器贡纳,与织造等从明初便被纳入工部资源调配系统中的手工业活动存在较大差别.除匠户以外,雇役匠、窑户、里甲户与军匠等群体皆广泛参与了景德镇贡瓷的烧造任务,且雇役匠与窑户承担了更多责任.宣德至正德时期,随着御器厂的设立,贡瓷生产趋于常规,有了向典型官手工业发展的趋势,但很快因沉重的财政压力而中止,最终呈现出"官搭民烧"的局面.而同样面对需求增加的情况,苏杭织造形成了市买与领织的新形式,但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局织的地位.明初制度设计的差异,可能是解释手工业出现不同演变路径的一个重要原因.

    手工业瓷器差役匠户资源调配

    清前中期华北水旱灾害对东北移民政策执行的影响

    萧凌波
    12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梳理了清前中期(1644-1850年)清政府对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制订、执行和调整过程,将其与同期华北地区水旱灾害强度序列进行对比,并结合文献中的流民迁徙、人口增长及政区设置等相关信息,分析不同阶段政策的变更情况和执行效果,讨论华北极端水旱灾害通过驱动流民迁徙对政策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到200余年间灾害始终是一个活跃的变量,它不仅影响了政策的日常执行,最典型的就是形成逢灾年放松关口稽查的惯例,且对一些重要事件,如清初《辽东招民开垦例》的颁行与废止、乾隆五年(1740)东北封禁政策的出台与后续变通、乾嘉之际封禁的显著放松,以及嘉庆年间重申禁令并清查东北流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清代东北移民政策得失,并丰富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因素的认识.

    清前中期华北水旱灾害东北移民政策